梅雨時節來了!“入梅”時間,誰說了算?

話說每年的6月到7月,位於長江中下游的江南與江淮地區,都會出現一段時間的連陰雨天氣!

有時候,時間長達一個月,有時候,可能只是一週左右的時間,天空整天陰陰的,時不時就會來一場雨,有時候是細雨綿綿,有時候卻是大雨磅礴。

梅雨時節來了!“入梅”時間,誰說了算?

總之,那段時間,地面潮溼,家裡的器物,感覺都要上黴了,因為正值江南梅子成熟的季節,所以,我們習慣稱呼這段時間為:“梅雨”或“黴雨”。

如今,正值6月,長江中下游許多地方,已經陸續入梅了!

前段時間,剛到看新聞說:浙江入梅了!緊接著,安徽的皖南山區,以及沿江西部入梅了!

梅雨時節來了!“入梅”時間,誰說了算?

一時間,許多人紛紛在問:我們這裡,什麼時候“入梅”?

還有人在問:“入梅”的標準,究竟是什麼?“入梅”時間,誰說了算?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歷史觀景臺正好研究過,下面,簡單與大家分享一二。

01

一:古代是怎麼判斷“入梅”時間的?

梅雨,不僅是一種天氣現象,還是一種氣候特徵,不僅在我國長江中下游存在,在日韓,也有這種說法。

如果你細細研究過梅雨的特徵,就會發現,無論怎麼判斷,梅雨出現的季節,大多數情況下,基本都在6月份到7月份之間,偶有5月下旬“入梅”的。

梅雨時節來了!“入梅”時間,誰說了算?

如果反應在節氣上,一般出現在芒種和夏至之間。

話說在以前,我們的古人,往往也會根據芒種與夏至的時間節點,來判斷梅雨時節的到來。

所以,在江淮以及江南一帶,往往也是以古代曆法,來判斷入梅時間。

一般情況下,

芒種後逢第一個丙日為入梅,小暑後逢第一個未日為出梅。如果芒種當天的天干為丙,則將該日定為入梅,小暑當日地支為未,則將該日定為出梅。

梅雨時節來了!“入梅”時間,誰說了算?

這個看上去比較複雜哈,其實,在古代,沒有正兒八經的氣象臺,

農民耕作,就靠這些傳統的歷法。

它是指導農時、農事重要的參考依據,自漢代以來,許多王朝,對皇曆,十分重視,這或許與農耕文明有一定的關係。

02

二:現代是如何判斷“入梅”時間的?

與古代不同,現代判斷“入梅”時間,並非採用古代的那種曆法標準,

而是引入了現代氣象學的諸多因素。

梅雨時節來了!“入梅”時間,誰說了算?

在北緯29-33°這個範圍內,一般以

大氣環流條件和區域降水情況

,來做判斷標準。

一般情況下,

連續兩週內有6天雨日

,同時參考平均氣溫變化,如果

當地平均氣溫基本穩定在22°C或以上

,那麼它的起始日,往往作為“入梅日”。

那這個動作,誰來做呢?當然是氣象臺了!

如今,

宣佈當地是否“入梅”的,往往是省氣象臺,下面的地市氣象臺,是沒有這個許可權的!

所以,今年浙江入梅,是浙江省氣象臺釋出的,同樣,安徽皖南山區與安慶入梅,是安徽省氣象臺釋出的!

梅雨時節來了!“入梅”時間,誰說了算?

細心的你,如果細細研究,一定能夠發現這個規律!

朋友,今年你們那裡入梅了嗎?歡迎留言討論!

我是@歷史觀景臺,歡迎關注我!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歷史觀景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