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說北碚:北碚的自耕農實驗區

北碚土多田少,大部分是坡地,所以農業收成差,好多農民實際的收入主要來源於挑滑竿,挖煤等勞作。但從峽防局時期起,引導農民提高效率,改進技術,選育良種,增產增收,就是一項重要工作。

鹹菜大賽,包穀展覽會,水稻展覽會,稻麥展覽會,評比各種農產品,為優勝者攝影留念,在照相乃是奢侈品的年代,這可是莫大在榮譽。這肯定會激發鄉民們的熱情。劉選青,周家琪等學農的大學生也應聘來到北碚,開展選種運動,推廣鹽水選種,剪除麥黑穗病,還成立改良水稻品種檢委會,引入再生稻,兩季稻。

書說北碚:北碚的自耕農實驗區

峽區包穀展覽會的農民評委

實驗區署時期,成立了農業推廣所,抗戰時期,遷至天生橋的中央農業實驗所,這都為北碚的農業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農林部長沈鴻烈,中央農業實驗所所長謝家聲、沈宗瀚,農業專家李明梁,李先聞,李清源,陳家祥,陳顯欽,藍正平,他們都為北碚出過力。

北碚更大的舉動在土地權屬上。

農民分很多種,一點土地都沒有,只能租佃別人土地的,叫佃農,也稱僱戶。只耕種自家土地也不出租的,叫自耕農。自種自田,又租種別人土地的,叫半自耕農。只佔有土地而不耕種的,叫地主。

換句話說,有土地的,並不都是地主。自己在努力耕種的,算農民,自耕農。而自耕農,是國民政府最願意幫助的重點。

這也難怪,幫佃戶搞好了,收益怎麼算?不成幫地主了?

書說北碚:北碚的自耕農實驗區

北碚西山坪農場

實驗區署時期,就開始扶助自耕農。在1936年秋,區署墊資購買了約十石胡豆碗豆等,借給自耕農作種子,次年春,又墊資購買了一萬斤洋芋種子,借給自耕農。

後來改縣制,實驗區終於成為縣級機構,稱為管理局,同時也被省府指定為扶植自耕農示範區。

此時,國民政府正與國際組織合作,試行土地改革,北碚管理局即與奉令兼辦土地金融業務的北碚辦事處協商,利用國家資金,扶植自耕農。具體講,就是劃定區域,由政府出資收買土地,再協助佃農貸款購地,自己耕種,償還貸款,到1943年春初步完成。然後準備將北碚朝陽鎮19保所有土地1428。42畝統一徵收,再劃成80個農場,分給80戶農民。

這土地定價是費了點功夫的。

首先是計算單位。北碚的田土計量,講的是石,這是收益的體積單位,指正常年份能收穫一石稻米的水田面積,或者能收穫一石包穀的旱土面積。這也是四川當時通行的計量方法。並且,這是最初約定後即成永久,哪怕經常一年只收六七鬥,也是一石田。按經驗估計,大致一石田相當於半畝。

其次是田土價。

省府請中央農業實驗所核定田土價格,定為每石2200元。但該保79個土地所有者不服,要求定為3300元一石。

北碚管理局居間協調,終於得到各方承認,水田按3300元一石,旱土按2310元一石,由政府借款購買,再轉發農民耕種。購地共用了2000696元。

書說北碚:北碚的自耕農實驗區

北碚各鄉鎮土地1944年價格

但農民似乎對由佃農華麗變身為自耕農還很不適應,有一半的人遲遲不去管理局登記接收土地,拖了兩個月,少不得管理局又大做工作,到1943年3月,自耕農示範區才劃界完畢,但只有70戶佃農願買,所以只分出了70份,中國農民銀行又貸款給無錢的佃農,計1989509元,以15年為期,償還地款。

由於這428名鄉民,能識字的才百把人,管理局又專門成立了自耕農合作農場辦事處,由陳顯欽任主任,實際輔助鄉民安排資金,學習技術,提高產出。比如說,幫助他們組織起來,合作經營,買耕牛,修塘堰,選種育種。美國農業專家代茲創先生也多次到北碚指導,還演講改良馬鈴薯。

錢不夠,1943年底又聯絡中國農民銀行,貸款18萬,在示範區合作農場的袁家壩,義和場,謝家灣三處興修水利。

其後五年間,北碚管理局在所屬八鄉鎮扶持了約200戶佃農購買了土地,照1940年社會部統計處對北碚的統計,實驗區內有19771戶,農戶為7695戶,其中,自耕農1852戶,半自耕農241戶,佃農5602戶。自耕面積佔土地總量的五分之一。在1945年春統計。全域性農家5420戶,自耕農3018戶,佃農1851戶,半自耕農551戶。到1948初調查,全域性有農戶8777戶,其中,僱農1042戶,佃農5602戶,半自耕農241戶,自耕農1892戶。這資料對比起,有些疑惑。好在不是在做學術論文,照錄吧。

書說北碚:北碚的自耕農實驗區

北碚管理局局治圖

總之,一頭是農民積極性不高,一頭是政府支援力度不夠,北碚地方政府願意並且努力推行自耕農的扶助工作,但成效不大,只能說是盡了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