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為何寧願將皇位傳給李治,也不願傳給博學多才的魏王李泰

在李世民眾多的兒子當中,要數魏王李泰最為博學,他曾主持修編《括地誌》,並深通治國之才。那麼,既然魏王李泰如此的博學,為什麼李世民最後卻要將皇位傳給李治,這其中有什麼樣的原因?背後又關係著哪些複雜的政治事件呢?

武德九年的那場太子之爭曾經給年老的唐高祖李淵以沉重的打擊,到了唐太宗李世民一代,這一狀況似乎又重現。魏王李泰作為唐太宗的第四個兒子,有著極高的才學,因為他過於出眾,所以才讓時任太子的李承乾非常不安。後期,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展開了長期的交鋒,當然,最後還是以太子李承乾的失敗而結束。

這場政治性事件雖然以魏王李泰的勝出而結束,但是似乎唐太宗卻並沒有要立魏王李泰的意思,情急之下,魏王李泰竟然說出了百年後殺掉兒子的叛逆之語,這就最終導致其與太子之位失之交臂。難道魏王李泰真的就因為一個叛逆之語而落選的嗎。雖然這句話是造成他落選的直接原因,但絕非根本原因,要想找出魏王李泰落選太子的真正原因,還要從當時的朝政說起。

李世民為何寧願將皇位傳給李治,也不願傳給博學多才的魏王李泰

魏王李泰和晉王李治相比,的確有他的過人之處,不過,造成其與儲君之位失之交臂絕非不是叛逆之語這麼簡單,這其中還和兩人所代表的朝臣集團有關係。

一、魏王李泰的政治集團

1、文學集團

作為《括地誌》的編修者,魏王李泰有著充足的人脈,因為他本來就飽讀詩書,所以士子們也大多投靠到他的麾下。在這一點上,魏王李泰的確要比晉王李治雄厚。

當年,秦王李世民正是依靠著所謂秦王府十八學士的支援才取得了成功,而現今,魏王李泰故技從演,他樂意與讀書人相交,並將他們拉攏到自己的門下。李泰的文學集團的確在他與李承乾之爭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岑文字,更是給李承乾以致命一擊。雖然李泰有如此豐厚計程車人人脈,但是他忽略了一點,那就是他的父皇曾經也是這麼即位的,李世民深知文學士人們的重要性,所以,他是絕不允許朝中有這麼一大勢力存在的,特別是他們還與皇子相結,更讓李世民如坐針氈。當李泰的野心越來越大,也就無形中暴露了自己的實力,最終,他就離貶謫或者死亡不遠了。

李世民為何寧願將皇位傳給李治,也不願傳給博學多才的魏王李泰

2、功臣後裔

在魏王李泰的集團內,有唐朝大量開國功臣的後裔,這也是魏王李泰奪取儲君之位的重要籌碼。對於魏王李泰而言,擁有這個人脈集團,就等於說是掌握了朝廷的動向,不管朝廷有什麼風吹草動,他也可以很快發現。

功臣後裔集團因為其祖父或父親特殊的貢獻,他們遂享受著常人夠不到的榮華富貴。而魏王李泰正是看重了他們這一點,才樂意與他們相交。當時,在魏王集團內,有有一大部分都是原唐太宗麾下功臣的後裔,他們與魏王相結,共同向李承乾發難。魏王李泰正是依靠這些人的支援,才最終扳倒了太子李承乾。

雖然魏王李泰身邊匯聚了一大批富二代子弟,但其無形中也就暴露了他的野心。長此以往,李世民也就發現了這一點,等到時機成熟,這一集團便成為了魏王李泰丟失太子之位的重要推手。

3、宗室集團

相比較與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在這方面的支持者可能很少,但比起晉王李治,他的勢力卻要大得多。以前,太子是儲君,李氏宗親當然會過多向著太子,但隨著李承乾倒勢,這一情況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李承乾被貶後,李泰可以說是李世民眾位皇子中呼聲最高的,其一時成為了李氏之驕傲,自然會有很多宗親王爺心向魏王。不過,李泰越是表現的積極,就越是暴露了自己的實力,當李世民發現李泰的力量已經超過自己,他當然就不允許這種情況發生。出於國家安全考慮,也出於皇位的安穩,魏王李泰就必須是要拿掉的棋子。

從魏王李泰三個政治集團來看,已經不僅僅是魏王李泰和晉王李治的鬥爭,它已經無形中牽扯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故而,魏王李泰的失敗也是註定的。

李世民為何寧願將皇位傳給李治,也不願傳給博學多才的魏王李泰

二、再來看看魏王李泰本人的秉性

1、魏王李泰操之過急,他很久就已經有了謀取權利的野心,只是一直在偽裝。相比較於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的偽裝之術更為高明。他處處表現的極為可憐,從而以此換取朝中大臣的支援。這樣善於偽裝的皇子,是極為可怕的。

2、魏王李泰是一個為了皇位可以不擇手段的人,這從他的叛逆言語中就可以發現。為了儲君之位,他甚至可以說出要處死兒子的想法。另外,李泰對於李世民處處表現的極為恭敬,他甚至以一個孝子的身份而出現。不過,就算其偽裝的如何,其陰謀最終還是暴露,等到他謀反的計劃為人告發,他的政治生命也就走到了頭。

3、李泰秉性是一個見利忘義的小人,而並非君子。其滿口仁義,且與士人相交,其實卻是在密謀籌劃著奪取太子之位。為了利益,李泰誰都可以捨棄,甚至也可以捨棄自己的兒子,這樣的皇子,即位後一定是一位雄猜之主。且不言其執政效果如何,一個殺伐決斷就可能讓朝臣惶恐不已,更別提大唐王朝的長治久安了。

相比較於魏王李泰,晉王李治卻沒有那麼多的心思,其善良仁義的表現出自於內心,而並非是刻意的偽裝,這也是後來長孫無忌等人支援他的原因。有人說,晉王李治不爭而爭,其實,這種說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不爭而爭,其實就是一種高明的手段,這比魏王李泰和太子李承乾的鋒芒畢露要強出許多。

雖然晉王李治闇弱,但其的勢力也不容小覷,特別是所謂的關隴集團。我們知道,李世民在打天下的時候,主要依靠的就是關隴集團。且在貞觀年間,又是關隴集團長期把持著朝政。關隴集團的代表人物就是長孫無忌,他不僅是唐太宗李世民麾下的重要謀士,更是凌煙閣二十世紀功臣之首。晉王李治有這樣的人支援,怎麼可能不會取勝。

李世民為何寧願將皇位傳給李治,也不願傳給博學多才的魏王李泰

和晉王李治相比,魏王李泰主要還是缺乏了朝廷重臣的支援,魏王李泰雖然人脈很廣,勢力也很大,但其卻沒有朝廷重臣的支援,特別是所謂的尚書省宰相。在晉王李治的陣營中,除了有長孫無忌、褚遂良、馬周等這些當朝宰相大臣,還有李勣等手握重兵的禁軍將領,有這些實際的資本,就算你魏王李泰勢力再大,文學集團再雄厚,恐怕也不是李治的對手。

軍隊和朝廷重臣都支援李治,這也是任何人都無法扳倒的。貞觀晚期,唐太宗李世民曾想到了吳王李恪,當時,李世民與長孫無忌正在商議朝政,一次偶然機會,李世民突然提到了吳王,並說其有自己的風采。當長孫無忌聽到這句話之後,就立刻阻止了李世民後續想法。從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出,連李世民自己都沒有能力拒絕關隴集團,何談一個魏王李泰。由此可見,晉王李治能夠繼承皇位,完全是藉助了關隴集團的支援,他佔盡了天時和地利,怎麼可能會走向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