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佩斯不讓兒子考滿分:“考100分回來我揍你”

幾個人圍在一張桌前喝茶聊天,湊出了一檔綜藝節目。

陳佩斯不讓兒子考滿分:“考100分回來我揍你”

竇文濤

帶著《圓桌派》第五季來了,在第二集和

陳佩斯

馬未都

周軼君

聊了一場“父與子”。

01|父親是權威

1984年,央視春晚上的一個小品《吃麵條》讓陳佩斯變得家喻戶曉,《拍電影》、《羊肉串》、《主角與配角》、《警察和小偷》等經典作品一個接一個地出現。

陳佩斯不讓兒子考滿分:“考100分回來我揍你”

作為國內一流的喜劇明星,陳佩斯和自己的父親、兒子其實也都是同行。

出生在演藝世家,父親陳強就是知名演員,看著他們四處巡演精神高度緊張的樣子,陳佩斯起初並不喜歡這一行,也不想成為其中一員。

但陳強始終把握著兒子的人生大方向,於是為了讓兒子可以從鄉下回來,他要求陳佩斯去考部隊的文工團,

陳佩斯不讓兒子考滿分:“考100分回來我揍你”

(陳佩斯與父親陳強)

“你做一行好好做,將來有飯吃”。

就這樣,陳佩斯還是帶著父親的告誡踏上了這條喜劇之路。

聊到這裡,周軼君說父子關係比母女關係更難相處,在大多數家庭中,的確如此。

“父親”這個身份往往就已經象徵了一種不外化的權威,表面寬鬆內裡嚴厲,看似父子在日常間寡言居多,可父親會特別關注到兒子在關鍵時刻的每一步,做下不容反駁的決定。

陳佩斯不讓兒子考滿分:“考100分回來我揍你”

馬未都對此深有同感,“我爹對我們什麼都很寬鬆,但是實際上是很嚴的”、“他是一個軍人,他自己給你作出很多表率,不越雷池一步”,這也讓他在耳濡目染下繼承了父親的某些優良品質。

02|不讓兒子考100分

某種程度上來說,“父與子”是一種傳承,兒子也會越來越像父親。

1990年,

陳大愚

出生了,陳佩斯多了一重“父親”的身份。

他對兒子的教育理念是自然成長,希望孩子上小學的時候以玩為主,不要“揠苗助長”、“泯滅天性”。

陳佩斯不讓兒子考滿分:“考100分回來我揍你”

陳佩斯對陳大愚說:“上學以後不許考100分,考了回來我揍你。”

在那段時間裡,60分就足以讓這對父子滿足,“我很慶幸當時的選擇”。

沒有學習的壓力,陳佩斯懶理各種鄰居和家長的異樣眼光,帶著兒子到處玩,爬山玩水,父子倆的感情非常深厚,也很少產生衝突。

在“教育內卷”的今天,家長們大多矛盾又被動。

都想給孩子幸福的童年,又害怕孩子被狠狠甩在後頭,誰也沒有勇氣“脫卷”。

有人說最焦慮的父母是中產父母,夾在社會中層害怕孩子以後過得不如自己。

也許很多人沒有意識到,超越父母是一件特別難的事情。

“他憑什麼過得比我好,跟我一樣就差不離了”,馬未都笑著說。

“為什麼一定要一次比一次好,如果真是這樣,等於把自己放到絕境上去了,你登到最高處就等著摔嘛。”

“現在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期許是那麼高,那麼不依不饒,強烈到懷疑愛的限度”,竇文濤疑惑不已。

陳佩斯不讓兒子考滿分:“考100分回來我揍你”

面對部分極端渴望孩子“出人頭地”的父母,陳佩斯給出了回答:“我們很少給予愛,把所有的愛都變成了恨,恨他這個不行、那個不行,一定要把他塑造成什麼什麼樣,要贏在人生起跑線上,虐待孩子,不讓他們玩,愛就變成了恨。”

傳統父母總是習慣用否定的態度來面對孩子,防止他們驕傲自滿,用一個又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創造競爭壓力。

這個心態也在一波又一波的“卷”裡逐漸走偏,高分幾乎成了評判學生的唯一標準。

事實上,在竇文濤看來,“情商、智商需要在一個健康平衡的環境裡培養出來,這不是靠單向的考分就能應付未來生存的。”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在成人後更好地走向社會,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

陳佩斯不讓兒子考滿分:“考100分回來我揍你”

談及源頭,馬未都聊到了所謂的“成功”,“市場價值是今天社會的評判標準之一,所謂流量換錢,不停地拿錢來衡量所有成功者,這肯定是不對的,因為成功有各種標誌。”

“社會上什麼事情都是金字塔,精英才多少人,老拿他們說事兒,那這個社會怎麼辦?”

“老要去爭當金字塔的尖兒,社會就不穩定”,陳佩斯補充道。

陳佩斯不讓兒子考滿分:“考100分回來我揍你”

“一個社會的成功不是精英的成功,是普通人的成功”,作為在場的唯一女嘉賓,周軼君有感而發。

父母真的不能接受孩子當一個普通人嗎?這在今天的教育環境下值得思考。

03|父子關係是一個圈

陳大愚在18歲高中畢業後就被送到了美國學習生物專業,在國外求學兩年,陳大愚主動放棄了原本的學業,選擇“子承父業”。

陳佩斯不讓兒子考滿分:“考100分回來我揍你”

爺爺、父親都是這一行,陳大愚有一種傳承的責任感在,但陳佩斯開始沒覺得兒子是塊搞喜劇的料,觀察了兩年才試著接受這件事。

兒子長大了,父親卻老了。

陳強第一次生大病的時候患了腦栓塞,看見父親躺在病床上的樣子,陳佩斯瞬間覺得自己又長大了一些,所有的擔子都得扛起來。

“他的主我也得替他去做,過去輪不著我”。

竇文濤想起自己三四十歲的時候和父親鬧到不行,矛盾頗深。轉眼看到八十歲的父親時,那個風燭殘年的背影,忽然就什麼想法都沒了,

“我現在覺得他沒有缺點”

竇文濤分享了一個細節,把父親接到北京的家中,老人堅持自己手洗衣服,不肯把衣服和竇文濤的放在一起用洗衣機洗。

竇文濤不解,以為是父親怕費電,多次勸說之下得到了答案,“我知道你們年輕人嫌老人髒,嫌老人身上有味兒,不願意把衣服和老人一塊兒洗”。

陳佩斯不讓兒子考滿分:“考100分回來我揍你”

這個細節讓竇文濤想到就鼻酸,如果父親不是真的自己失去能力了,絕對不會想麻煩孩子一點點。

陳佩斯不讓兒子考滿分:“考100分回來我揍你”

許鞍華曾說:“

人老了要接受年輕人的幫助,人老了別要強

。”

隨著年齡增長而帶來的生理變化,人的關係是在不斷相互改變的。

威嚴的父親會老去,回到“老小孩”,聽命令的兒子會長大,要站出來照顧一切。

父子關係就好像是一場沉默的交接儀式,都說男人的成長就在一瞬間,也許就是父親變弱的那個剎那。

父子一場,最後都會回到一個圈。

很多人會抱怨父親老了之後脾氣變得又怪又犟,一提起來都是“倔老頭”之類的形容詞。

殊不知這是“老人的自尊心”,他們不甘老去,更不想成為負擔。

做兒女的,需要再多一點理解和尊重,耐心哄一鬨這個“老小孩”。

做父母的,需要多一點接受和釋懷,用坦然的心態求助,聽取孩子的意見。

再看看陳強、陳佩斯和陳大愚,這祖孫三代在機緣巧合之下,或主動或被動,都投身了喜劇行業。

陳佩斯是聽父親的話為了有碗飯吃入行,陳大愚則是為了自己喜歡推翻父親的安排後入行。

和父親陳強的強勢不同,陳佩斯很難得地給了兒子充分自由的成長環境和就業選擇。

但在今天的教育氛圍下,“雞娃”和“焦慮”讓現代父母和孩子都不勝煩擾,同時也引發了很多家庭矛盾,讓叛逆更加來勢洶洶。

原本親密的孩子和父母在成長的階段裡會逐漸分離,卻又會在某個節點重新貼合,親情的矛盾大多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散去,。

這意味著父母在老去。

看見挺拔高大的身軀變得佝僂,黑髮換成白髮,那些曾經的爭執和分歧也就都散了。

想起《請回答1988》裡的一句話,“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孩子的童年快樂也只有一次,當父母不過分執著於讓孩子出人頭地時,也許大家都會輕鬆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