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親王奕訢為何在這座寺院內隱居十年?

戒臺寺算得上是千年名剎,寺內最著名的建築是設於西北院的戒壇,乃全國最大。但在普通老百姓心目中,這座寺院之所以有名,是因為恭親王奕訢的到來。

京城著名古剎戒臺寺,坐落在北京門頭溝區的馬鞍山麓,原來叫慧聚寺,明朝又叫萬壽禪寺,因寺裡有一個堪稱全國最大的戒臺,故人們習慣稱寺院為戒臺寺或戒壇寺。

據傳戒臺寺創建於唐代武德年間,是當時一位名叫智周的高僧的修行道場。遼道宗年間,聞名中外的高僧法均和尚,廣募錢糧,大修土木,在慧聚寺的基礎上建成了新寺,規模更加宏大,基本上奠定了現今戒臺寺的格局。

恭親王奕訢為何在這座寺院內隱居十年?

雪後的戒臺寺

法均開壇“演戒”,成為轟動一時的佛教盛事。據說,但凡在此寺受戒後,人身上的罪過可以消除,死後就能去極樂世界。又有傳說稱聽了法均和尚“演戒”,聾子能聽見聲音,啞巴可開口講話,駝背者伸屈自如,這個說法確有誇張之嫌,但足見寺院香火旺盛。據史料記載,當時,前來寺院“受戒”的信徒非常多,還有不少人來自異國他鄉。當時,附近的地方官員和老百姓,在路邊設立驛站,施捨飯食,接濟那些遠道而來的善男信女。壇主法均被尊為“普賢大師”,道宗皇帝授予他“崇祿大夫守司空”的官職。

此後,戒臺寺歷經興衰,屢建屢毀。明代宣德年間,由名叫知幻的高僧主持重修了寺院。竣工後,英宗皇帝賜名“萬壽禪寺”,封知幻為萬壽戒壇的壇主。從此以後,戒臺寺的歷屆住持,大都由朝廷親自選定,並委以官職。這種做法大大提升了戒臺寺在當時的地位,以及寺院住持在政界和宗教界的影響力。

恭親王奕訢為何在這座寺院內隱居十年?

寺院內擁有全國最大的戒壇

到了晚清時候,戒臺寺還因一位來自朝廷的大人物長居於此,而為俗世所熟知。

這個人物就是恭親王奕訢。

晚清時,曾任議政王兼軍機大臣的恭親王奕訢,在戒臺寺居住長達十年之久。

他是道光帝的第六子,咸豐皇帝的異母弟,道光帝遺詔封其為“恭親王”。咸豐死後,奕訢協助慈禧發動辛酉政變,殺掉了端華、肅順等大臣,奪得了朝政大權。慈禧垂簾聽政,封奕訢為議政王,領導軍機處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總攬內外大權。但當慈禧羽翼豐滿、地位穩固以後,卻藉故革掉了奕訢的全部職務。

恭親王奕訢為何在這座寺院內隱居十年?

奕訢曾經住過的牡丹院如今仍是牡丹花開枝繁葉茂

奕訢深知慈禧的奸險狡詐,在皇宮待下去定不會有什麼好的結果。為避免自己受到迫害和排遣心中的不快,奕訢隱居於戒臺寺。在這裡,他讀書吟詩、坐禪悟道,還出資修復了羅漢堂、千佛閣、牡丹院等建築。可以說,奕訢的到來,間接使戒臺寺得到了保護。

戒臺寺坐西朝東,中軸線上依次建有山門殿、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千佛閣、觀音殿和戒臺殿。

寺院的建築樣式基本是遼代風格。從千佛閣遺址往北拐,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兩進式四合院,院內清靜幽雅。自清代以來,這裡遍種丁香、牡丹,尤以黑牡丹最為珍貴,所以,這個小院子也叫牡丹院。

這個雅緻的小院便是恭親王奕訢隱居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