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語深夜,燈下感流年”——歷代秋蟲啾鳴下的古詩賞讀

“草根語深夜,燈下感流年”——歷代秋蟲啾鳴下的古詩賞讀

以《聞蛩》作為標題的詩作有許多首。

聞蛩是什麼意思呢?蛩,是蟋蟀、蚱蜢,有時候又指蝗蟲。不過既然是“聞”,那就是聽蟋蟀叫了。秋末風寒涼,促織喚不停。這種情境下詩思流淌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因此以“聞蛩”為名的詩歌作品不少,這裡舉幾首相對有名的作品。

“峨眉懷古”,也就是宋代“九僧”之一的著名詩僧釋懷古,有一首五律《聞蛩》:

這是一首平起不入韻,押平水韻“十一真”部的五律,平仄正確,格律規則,唯第七句撞韻,末句有點擠韻,是小問題。

釋懷古夜間枯坐,聽到蟋蟀在秋寒來臨之前的鳴叫,感覺到秋蟲的謝幕,從而體會到時間的流逝,抒發對自身逐漸老去的喟嘆。

首聯寫蟋蟀叫得很急促,讓人產生傷情的親近感。為什麼會有通感呢?

頷聯並沒有回答,而是繼續寫情境,夜色漸沉,蟲聲漸遠。“壤鄰”是為了合韻、合平仄的“鄰壤”倒裝。

頸聯轉開寫詩人的思緒,秋天總是會來的,時光流走的憂愁一年復一年,總是讓人猝不及防(秋永幾愁新)。

尾聯承接頸聯,挑明詩思,並且合回首聯,回答首聯的疑問,為什麼會對秋蟲的鳴叫有親切感?因為我坐在這裡哀嘆流年,頭髮也漸漸成了銀絲。

“草根語深夜,燈下感流年”——歷代秋蟲啾鳴下的古詩賞讀

九僧的作品風格承接晚唐體,是姚合、賈島的路子,鍛字煉意,工整精巧,但是內容嘛,就是這麼一點事兒。說了這麼多,還不如白居易四句《禁中聞蛩》:

“西窗獨暗坐,滿耳新蛩聲”——我一個人孤孤單單地坐在黑暗裡,滿耳都是聒噪的,命不過年的促織聲。

白居易的詩會把你帶入情境,至於你感受到什麼,詩人感受到什麼,是否能夠想相通,就靠讀者自己去揣摩。

讀唐詩,我們能身臨其境,而讀宋詩,釋懷古將感受、現象說得明明白白,給我們的感覺卻不如讀白居易作品自己悟出來的通感更為幽遠、深刻。

南宋大詩人陸游也有《聞蛩》:

這是一首仄起入韻,押平水韻“四支”部的七絕。平仄正確,格律嚴謹。

這首作品相對無趣,將自己的儒生身份比作秋蟲,雖然命薄,卻也生而無憾,因為即便是秋蟲,也上了《詩經·豳風·七月》,得以萬世傳頌。

“草根語深夜,燈下感流年”——歷代秋蟲啾鳴下的古詩賞讀

一首講道理的作品,滿滿的宋朝理學詩的味道,雖然比喻算得上巧妙,用典也不錯,但是失去了詩的韻味,不能因為是陸游作品就另眼相待。

陸游的《聞蛩》可不止一首,另有一首:

這是一首平起入韻,押平水韻“八庚”部的七絕。平仄正確,格律嚴謹。

這一首比上一首要好些,從秋蟲連夏蟬的聲音,感應到歲月流逝,八十幾歲還在勉思忠敬,的確算得上一等一的愛國好詩人。不過總歸流於淺白,無法像唐詩一樣深邃悠遠。

那麼宋詩中有沒有感覺很好的《聞蛩》呢?

“草根語深夜,燈下感流年”——歷代秋蟲啾鳴下的古詩賞讀

當然也是有的,比如寫出“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的賀鑄,也曾就秋蟲聒噪成詩。《夢後聞蛩》:

這是一首仄韻五絕,是遵守平仄關係的仄韻格律詩。具體平仄分析可以參看個人專欄仄韻格律詩一節,並非此文重點,這裡不詳述。

“耿”,明亮的意思,如“耿耿星河”。“底許”,多少的意思。賀鑄從夢中驚醒,燈籠中的燭火明滅閃現,床邊枕下秋蟲切切——這到底是什麼事情讓它如此牽掛啊?叫得如此煎人肺腑,讓人肝腸寸斷。

純粹的情境描寫,看似不附帶個人色彩,實際上已經把情感深深隱藏在意象之中。這種表達心境的方式,比陸游的大白話要高明許多,更有唐詩色彩,古詩韻致。當然,可能也是因為五言,又是仄韻,因而顯得更加高古——和陸游的七絕一對比,可見古人云:“七絕體小而俗”,誠不我欺也。

唐人也有寫《聞蛩》的七絕,如郭震的作品:

郭震,即郭元振,唐朝武將、名相。從他這首七絕來看,雖然也是體小而俗的作品,但是後兩句對朱門裡的暗諷明顯拔高了這首作品的格局,頗有些杜甫的味道。

杜甫和陸游的區別,其實還是很明顯的。

“草根語深夜,燈下感流年”——歷代秋蟲啾鳴下的古詩賞讀

再看一首宋代林景熙的五律,標題亦是《聞蛩》:

這是一首仄起不入韻,押平水韻“一先”部的五律。平仄上來說第三句使用了“錦鯉翻波”,第五句、第六句使用了對句拗救,具體分析可以參看專欄講解,這裡不贅述。

林景熙是宋元之際的愛國詩人。這首五律寫的是思婦之情,寫的是大時代動亂下,徵人外出,不知蹤跡,家中思婦聞蛩而慟,既擔心徵人沒有冬衣,可又不知道該往哪裡寄送的傷感情思。這種透過小事件、小情思寫大時代、大背景的方法正合當年易安居士的詞牌創作方法。和易安居士的詞牌叨叨絮絮比較起來,這種類古風的作品,雖然在格律上嫻熟冒進,在意象和整體情境營造上卻絲毫不遜色。

首聯寫秋蟲的鳴叫,已經因為秋風重,斷斷續續無法成鳴。

頷聯寫蟲子在深夜草根下低語,而我們則在燈火下傷感流年易逝,秋去冬來。

頸聯徹底轉入寫人,為什麼傷感呢?小路上已經堆滿落葉,可是丈夫啊,還在戍邊。

尾聯承頸聯,想送些冬衣給徵人,卻不知道丈夫在什麼地方當兵,或者說戰事緊急,調動頻繁,不知道該往哪裡寄送。同時合回首聯,看上去好像是因為秋盡,無法寄冬衣而發愁,實際上是思念丈夫,無法成眠。

“草根語深夜,燈下感流年”——歷代秋蟲啾鳴下的古詩賞讀

最後來看一首相對時代離我們比較近的作品,詩歌皇帝愛新覺羅·弘曆的五絕《聞蛩》:

“莎雞”就是蟈蟈,“振羽聽莎雞”,實際上就是“聽莎雞振羽”。

十全老人,萬首詩翁的這首作品,詩思其實還算不錯——先寫聽到蟈蟈叫,覺得有些淒涼,再寫不能老聽,否則覺得萬事萬物皆淒涼。

格律上第二句作了孤平自救(具體參看格律專欄),是一首仄起入韻的五絕,只不過因為太近代了,所以在用字選詞上就無法體現五絕的高古氣息,倒是有些文白的流俗在裡面。再加上重韻(“悽”字),這就是一首文字修辭格式上出了問題的作品,浪費了乾隆皇帝難得的詩思。

總的賞讀下來,白居易、賀鑄的五絕不說,感覺林景熙的五律無論是從格律樣板,還是意境營造,反應社會等各個方面來說,算得上是眾多《聞蛩》中的佳作。

有格式、有內容、有修辭、有情感、有意境、有拷問,一首好作品,雖未必樣樣具備,可樣樣具備者,八九不離十是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