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的偏旁為什麼是“糹”?

“糹”,名為絞絲旁,帶有“糹”的字大

多與絲、線有關,如

編、織、繩、線等。紙跟絲、線又有什麼關係呢?

紙的偏旁為什麼是“糹”?

絞絲旁

眾所周知,紙是一個叫蔡倫的人改良的,注意是改良,不是發明。其實,古代的養蠶人發現在池中浸泡蠶繭並且抽完絲之後,會有一些浮絮飄在水面上,慢慢的聚在一起變成薄片,風乾以後竟然可以在上面書寫,這就是“紙”的雛形,但是這種“紙”無疑是脆弱且粗糙的。

紙的偏旁為什麼是“糹”?

蔡倫是東漢和帝時期的人,在朝中擔任中常侍的官職,專門負責備辦皇帝日常使用的器物。在那時候,人們已經在使用紙了,不過當時所謂的“紙”,其實是用絲製成的縑帛,不但價錢非常昂貴,不是人人都用得起,而且累積多了,分量相當重,攜帶、收藏都極不方便。

紙的偏旁為什麼是“糹”?

蔡倫

後來,由於紙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不僅朝廷,民間也常常要用紙。蔡倫日夜思索,終於想到一個好法子,利用樹皮、麻線頭、破布、舊漁網等廢物做原料,造出一種輕便、便宜又好用的紙。從此,紙的使用越來越普及,不再是少數人的專用奢侈品了,平民百姓也可以用紙了。人們為了感謝蔡倫,就把他造出來的紙成為“蔡侯紙”(蔡倫曾被封為“龍亭侯”),後來被列為“四大發明”之一。

紙的偏旁為什麼是“糹”?

首先,得把材料放在水裡浸泡軟了,將其搗碎,煮成濃濃稠稠的紙漿;再用細竹簾在紙漿中慢慢晃動,使竹簾上黏附一層薄薄的紙漿。等紙漿略幹後,再小心地揭下來,疊放在一起,然後把紙漿中的水分壓出,並把初步制好的紙張壓平。最後,將壓好的紙張烘乾,就成了我們所使用的紙。

紙的偏旁為什麼是“糹”?

如此看來,一張紙得經過這麼複雜的工序才能製成,我們在使用紙張時,一定要好好珍惜呀!

文章所選圖片和影片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