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手上的文物都是天價,民間古董只能賤賣

收藏界對一件藏品的態度,是發自骨子裡的“雙標”,

哪怕完全一樣的古玩,在不同的人手裡,所獲得的待遇那是天壤之別。

就像我認識的一位藏友,手裡有套大開門的五代時期越窯青瓷,他自己去送拍結果只能是流拍,10萬元左右的價格都賣不掉。然後花了錢找了某位圈內“名人”合作,打出“名家舊藏”、“傳承有序”的口號,卻成功拍出了上百萬的高價。然而,利潤大頭都被別人賺走了。

這樣的事情在收藏界比比皆是,反映出一個畸形的現象:

名人手上的文物都是天價,民間古董只能賤賣,到底合不合理?

名人手上的文物都是天價,民間古董只能賤賣

普通人手裡如果擁有一件精品古玩,其實歷來都只能發揮出它們的文化價值,卻和經濟價值沾不上邊。之前我接觸過國家文物商店的古玩商,他對文物徵集的往事娓娓道來,實令人感嘆不已。

改革開放前,國有文物商店徵集了大量的民間文物,現在全國各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有相當一部分都來自民間。

那時候你家裡如果有一件古玩,就只能賣給文物商店,這是唯一的渠道,因為賣到別的地方算是投機倒把,是違反國家法律的,也沒人敢要。

改革開放後,外貿收購部都是限時發號,搶不到號再珍貴的文物都賣不了。然後伴隨著古玩價值的發掘,全國開始出現古玩市場的雛形,一批“地下文物”大量出現。

那時候,所有文物都會得到合適的價格評估,並不是網友們調侃的“500元加一面錦旗”。

但隨著盜墓、走私之類的文物犯罪愈發猖獗,對於民間文物的態度不再是按市價收購,而是不停的做“思想工作”,儘量避免金錢交易。

於是,民間精品開始轉向部分有背景的私人藏家手裡,因為他們能給予這些藏品“合法性”。

名人手上的文物都是天價,民間古董只能賤賣

法律的限制,再加上贗品的泛濫,長此以往,民間收藏逐漸喪失了話語權,會鑽空子懂規則的玩家,熟練掌握了那套“海外迴流”、“傳承有序”的規則,形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

而只會老老實實搞收藏的那批玩家,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藏界火熱,自己卻是“精神的富翁物質的乞丐”。

於是我們看到,拍賣會上年年破紀錄的那些天價藏品,無一不是“名家舊藏”,因為這裡面有個邏輯:

購買名人的藏品有“保障”,不管是真的有流傳記錄還是編出來的故事,至少他們的名氣就代表著“合法流通”。

你看那姓劉的、姓馬的、姓楊的還有國外安思遠、大維德等一眾名人,不知道花了多少錢讓各大媒體給自己宣傳,就是為了那個“頭銜”。安思遠舊藏的一件公認的贗品,都能拍出300萬高價,海外迴流的珍貴文物,動輒拍出上億天價,但民間不管多開門的一件藏品,得不到“認證”,就只能乾瞪眼。

試問這樣的收藏環境,跟大家所說的“眼力為王”真的不矛盾嗎?

名人手上的文物都是天價,民間古董只能賤賣

有人說“名家舊藏”就是貴,那是有道理的。很多名人都是傳承好幾代的家族式收藏,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世代積累,也有些名人背景深厚,購買他們的藏品就是安全,完全不是魚龍混雜的民間收藏可比的。

此論調有一定的合理性,畢竟“名人效應”在各行各業都適用,他們的影響力也有推動行業發展的作用,

但“唯名人論”成了唯一的標準,那就十分不合理了!

富豪們掏巨資購買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等人的書畫,這無可厚非,因為這些大師級人物創造了屬於自己的流派,在各自的藝術造詣上達到了巔峰,看中的就是他們的名氣,這樣的“名人”是毫無問題的。

但瓷器、玉器、各種珍玩雜項,為何也要講究“名家舊藏”呢?傳承上萬年的玉器文化,是名人們創造的嗎?千年窯火生生不息的歷代官窯,是現代人發明的嗎?

那些專家、收藏家們,一面說著“眼力為王”,一面又只追捧“名家舊藏”,是否太諷刺了呢?

名人手上的文物都是天價,民間古董只能賤賣

說到底,追捧所謂的名家舊藏,為的就是那個傳承有序的“身份”,只不過是給藏品合法交易一個臺階下,往更深層次來說,

如今專家們的鑑定水平已經大幅度落後於時代,所以只敢認那些明面上的東西,鑑定民間藏品只能用保守狹隘的思維,一味的否決!

當一件瓷器拿出來,正常人都會從器型、胎質、釉色、包漿到流傳痕跡,用歷代高手總結出的經驗來判定真假。而如今為何卻要拿一個“傳承有序”來說事?

真正“傳承有序”的文物,可謂是萬里挑一,畢竟古人不會閒的沒事幹,派專門的史官記錄一件器物流傳幾百上千年的歷史,除了考古出土的文物,不需要證明。

其他流散於市場的文物要怎麼證明?只能靠眼力經驗去驗證!

這就是收藏的意義所在,去偽存真,拿能力來說話,可如今那些天價拍品,所謂“傳承有序“基本都是編故事!比如某外國家族收藏100多年的唐宋瓷器,那前面還有一千多年的傳承脈絡怎麼不說明白呢?還有某男子在英國雜貨店1英鎊淘到的南宋官窯,搖身一變成為天價拍品,外國地攤就能淘國寶,中國就不行,為啥?

名人手上的文物都是天價,民間古董只能賤賣

當收藏早已“變味”的時候,人們不再花更多的精力去學習、實戰、打基礎,而是把手段都用在炒概念、抱團忽悠、收割韭菜當中。

當某些專家喊出“民藏%99都是假貨”的時候,其實真假已經不重要了,掌握了話語權,黑白可以任意顛倒。

人們追捧的不再是一件器物本身的文化價值,而是它背後代表的利益,這就是所謂的“人貴物也貴,人賤物也賤”!

每一件藏品,無論在誰手上,只要是真品,就一定是傳承有序的,無非是我們不瞭解其中顛沛流離的過程而已。

現代社會講求平等,收藏界卻堂而皇之用一些“不平等”的藉口來貶低民藏,更加劇了文物流失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