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歲登基,十四歲親政,漢和帝是不是東漢最後一個明君?

公元88年,這一年似乎沒有什麼不同。

遙遠的西方由圖密善

統治下的羅馬和德西巴盧斯率領下的

達契亞人選擇議和,而在我們所在的東方,東漢王朝在發生著變化。

十歲登基,十四歲親政,漢和帝是不是東漢最後一個明君?

這一年,漢章帝去世,漢和帝開始接棒。

此時的漢和帝,年僅十歲。

漢和帝

劉肇是漢章帝的第四個兒子,並且是庶出,按照皇位繼承人的“規則”來講,是萬萬輪不到他的,不過命運卻向他拋過來一個橄欖枝。

當然,他沒得選擇。

由於竇皇后無子,

劉肇生母早逝(被誣陷),年幼的劉肇的“撫養權”就落在了竇皇后的手裡。“子憑母貴”,第四順位的劉肇成功“插隊”成為皇太子,並順利登基成為日後的漢和帝。

十歲登基,十四歲親政,漢和帝是不是東漢最後一個明君?

十歲的孩子、強勢的外戚,熟悉的劇本,東漢似乎又要走上外戚干政的老路。

果不其然,竇太后馬上開始安排自己的親戚。

哥哥竇憲從

虎賁中郎將提升為侍中,皇帝的“話事人”,負責釋出皇帝的命令,順便也釋出一下自己的命令。

十歲登基,十四歲親政,漢和帝是不是東漢最後一個明君?

竇憲

弟弟

竇篤接班哥哥成為虎賁中郎將,當起了皇帝的保鏢,24小時監視皇帝的一舉一動。

弟弟竇景、竇環成了皇帝的“秘書”,每天傳達一下皇帝的命令和整理檔案。

皇帝的身邊圍著竇氏兄弟,“無微不至”地照顧著皇帝的起居。

尤其侍中竇憲,這也算是一個名人,歷史上也對竇憲的評價褒貶不一。

有人說竇憲斬殺匈奴數萬、俘獲大量牛羊、招降幾十萬敵軍,揚我國威。

但是更多的人說竇憲為了自己的“功名”,擅自發動戰爭,導致生靈塗炭、災禍連連,消耗了東漢的國力。

十歲登基,十四歲親政,漢和帝是不是東漢最後一個明君?

奈何以一人之計,棄萬人之命。——《後漢書》

當時以

魯恭為代表的有識之士紛紛勸諫,但是此時的竇憲由於有竇太后的鼎力支援,上書紛紛被駁回。

竇憲如願出征,此時的匈奴也絲毫沒有一戰之力。

回到朝廷的竇憲更加得無法無天,有同黨、有軍功、有人罩,簡直不要太豪橫。

隨著皇帝的一天天長大,他越來越想擺脫這些權臣,但是他需要幫手。

十歲登基,十四歲親政,漢和帝是不是東漢最後一個明君?

對於竇太后、竇憲等人的專制,朝廷之上早有不滿,

據《資治通鑑》統計,短短的不到五年時間,大臣就針對各種問題上書十五六次。

他們碌碌漢臣,世受皇恩,絕不向這些“逆臣”低頭。

但是皇帝作為一個24小時被竇氏360度無死角監控的人,怎麼才能私下見到這些大臣呢?

他需要一個好幫手,皇帝看向了自己的身邊人。

他們身體殘缺,但是從小和皇帝一起長大,這一次,他選擇信任他們。

在這群宦官之中,有一位叫鄧眾的宦官最為出色。

十歲登基,十四歲親政,漢和帝是不是東漢最後一個明君?

鄧眾

鄧眾

在他的父親

劉炟是太子的時候就開始在身前侍奉,深受皇帝的寵信。

當然僅僅依靠宦官的力量是不夠的,他們雖然“忠心”,但是沒有勢力,在眾多大臣中,似乎

只有司空任隗和司徒丁鴻,平時不肯依附竇氏。

漢和帝叫來了鄭眾,兩人一拍即合。

鄭眾的想法是先把竇憲“騙”回京師,然後趁機剷除。藉口嘛很簡單,就是“輔政”。

此時的竇憲在接到詔書後絲毫沒有懷疑,屁顛屁顛地跑回來。

竇憲回到京師後已經很晚,皇帝命他們第二天入朝。

而此時的鄭眾已經奉漢和帝之命封閉城門,收繳竇氏的兵權、捉拿他們的黨羽,不可一世的竇氏轟然倒塌,竇憲也被勒令自殺。

一切回到正軌,太陽依舊從東方升起。

十歲登基,用了四年的時間,

劉肇開始親政。

減賦稅、救災民、用賢臣、平匈奴,你能想到的事他都幹了。

不過可惜的是,他只活到了27歲。

但是在這十幾年的執政時間裡,百姓幸福、安居樂業,這是東漢王朝最後一個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