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段、QT間期、TU波「08」

第07期 ST段、QT間期、T/U波

ST段、QT間期、T/U波「08」

ST段

ST段起始於J點(轉折點在QRS波群的終點以及ST段的起點),終止於T波起始處。ST段代表心室去極化終止和復極開始之間這段時間。正常ST段為微凹形,J 點與ST段通常等電位或者是零電位,是由TP段確定的。如果TP段無法識別,例如心動過速時(T 波與 P 波互相穿梭),則要用PR段來確定零電位基線。

ST 段變平是一種非特徵性變化

。J點和ST段抬高可見於多種情況,包括早期復極(可見於年輕人或左心室肥大患者的 QRS 幅度增高)、透壁性心肌缺血(可發生於冠狀動脈痙攣)、ST 段增加心肌梗死(或者透壁性心肌梗死)或心包炎。

ST段、QT間期、T/U波「08」

正常ST段。心率J點和ST段均在基線,基線由TP段(從前幾個複合波的 T波到P波)確定。

壓低的J點。

上斜型ST段壓低。J點壓低並且ST段向基線上方斜行升高。

水平型ST段壓低。J點壓低並且ST段呈平的或水平狀。

下斜型ST段壓低。J點壓低並且ST段向下傾斜。

ST段抬高。J點和ST段均在基線TP線之上。

J點和ST段壓低(上斜型、水平型、下斜型)見於心內膜下心肌缺血(左心室肥大或冠脈疾病)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

ST 段壓低如果在基線(即TP段)下超過

1mm

即認為具有臨床意義。

J點壓低和上斜型ST段壓低可作為正常表現見於竇性心動過速。這是由於患者P 波的T波改變或壓低(即心房復極)所致,即由於PR間期縮短(因房室結傳導交感神經增強所致)以及P波的T波移出QRS波而導致J點引起的。

由於J點壓低和上斜型ST 段壓低可能是正常變異,因考慮到P波中T波的影響需在J點之後80ms評估ST段。如果在此以上ST段迴歸到基線,ST段的壓低就是正常變異。如果ST段仍舊低於基線1。5mm以上,則可診斷為心肌缺血。

J點正常而ST段壓低(下垂型、超長型、吊起型等)是隨著地高辛的副作用(不是地高辛中毒)出現的。J 點抬高而 ST 段正常,可能是 J 波(奧斯本波),見於低體溫。

QT 間期

QT間期示出心室復極的時間,從QRS複合波的起始波(Q波或R波)測量到T 波的終端(見圖9)。用於測量的導聯應該是T波患者最好或最尖的。由於QT 間期包含QRS複合波,因此測量QT間期時就要考慮到QRS複合波時長的增大,並將QRS複合波時長超過正常值(即 0。06~0。10s)的部分從QT間期的測量值中減去。

正常 QTC 為 0.44~0.48s。

長的 QT 間期可由延遲或延長復極所導致。延遲復極時,ST 段的時長較長而 T 波的時長正常。這種情況通常見於代謝性異常,尤其是低鈣或低鎂。延長復極時,若 ST 段的時象正常而 T 波加寬延長。這種情況是由藥物副作用(獲得性 QT 延長)所致,或者是由產生通道性病變的遺傳性異常所致(先天性長 QT 綜合徵)。先天性 QT 延長可能有一個間斷 T 波的明顯 U 波(QT-U波)。

短的 QT 間期可見於代謝性異常(高鈣或高鎂)或者是先天性短 QT 綜合徵。

T 波 /U 波

正常的 T 波是不對稱的,不管幅度大小上升慢而下降快(圖 18)。超急性T 波是高、尖且對稱,可見於高鉀血癥(全身性或者區域性性如同急性心肌梗死)。T 波上升與下降是平滑的,T 波上出現任何切跡、隆起或不規則均提示 P波重疊。T 波異常可以是扁平的、雙向的或反轉的。T 波異常很常見,可見於很多種情況,包括缺血(顛倒的對稱 T 波常伴有 ST 段變化)、左心室肥大、心包炎或心肌炎、代謝異常、貧血、肺部疾病、發熱、兒茶酚胺水平增高、pH 值變化、使用某些藥物、中樞神經系統異常,或是正常的生理變化。T 波異常也可能是非特異性的,沒有任何臨床病史提示其病因。

U 波在 T 波之後是直立狀,正常情況下可見於右側胸前導聯。高鉀血癥時可見 U 波振幅增大,而且 U 波廣泛出現於所有胸前導聯,肢體導聯也常出現。U 波也可見於先天性長 QT 綜合徵,此時 U 波間斷 T 波(形成 QT-U 波)。負向的 U 波(特別是在體能測試時),提示是因左前降支狹窄導致的心肌缺血。超急性 T 波高、尖且最重要的是對稱(升降均等)。

ST段、QT間期、T/U波「08」

——未完,後續——

連載回顧:

通俗易懂!心電圖各個波形成原理——「基礎心電圖連載01」

詳解心電圖各個導聯絡統-02

心電圖分析步驟「連載03」

心電圖正常波形及間期「04」

基礎心電圖——P波與PR間期「05」

3分鐘基礎心電圖講解連載(第06期):QRS 複合波

QRS電軸(左偏、右偏)與(順、鍾向)轉位「07」

文章內容圖片由天津科技翻譯出版有限公司提供,主要來源於:波德瑞德(Podrid)臨床心電圖解析 · 卷1;主編:菲利普·波德瑞德等;譯:郭繼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