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寫出“龍跳天門,虎臥鳳闕”的字勢?需要三個步驟!

書法創作要有“力”,這幾乎是書法界的共識。書聖王羲之的字就以“飄若浮雲,矯若驚龍 ”而著稱,梁武帝稱讚王字“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都是指書法創作的力量之美。從“入木三分”和“力透紙背”這兩個成語也可以看出書法創作的力量之美在民間的巨大影響。

怎樣寫出“龍跳天門,虎臥鳳闕”的字勢?需要三個步驟!

那麼,怎樣寫出書法作品的力量之美就需要用很大的力氣去寫嗎?不對!真的是力氣大就能寫好字的話,宋朝的蘇東坡反問道“天下有力者莫不能書也?”這方面有一句書學名言說得非常好,它叫做“用意不用力”!它是什麼意思呢?概括來講有以下三層含義!

怎樣寫出“龍跳天門,虎臥鳳闕”的字勢?需要三個步驟!

一 借力用力

其實早在唐代就有書法家注意到“借力用力”的這個現象,唐代著名的書法家盧肇在教育門人弟子時說到:“子學吾書,但求其力耳,殊不知用筆之力,不在於力;用於力,矣!”那既然這樣,那書法創作的力度怎麼樣體現呢?他的意思其實很簡單,“用筆之力,不在於力”也就是“用意不用力”!它的第一重意思就是說,書法創作的第一步,要想把毛筆這種軟筆寫出力量美,就要學會“借力使力”。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就是反對人們不顧做事情時不顧客觀規律,盲目使用蠻力。如果盲目使用蠻力來寫字,毛筆這種軟筆是很難寫出力量之美的,而硬筆雖然能夠讓人使出力量,但是很容易把紙劃破!

怎樣寫出“龍跳天門,虎臥鳳闕”的字勢?需要三個步驟!

那麼,書法創作的力度美怎麼表現出來呢?很簡單,這就需要來“借力”了!“借力使力”,不僅是道家武功所強調的絕技,也是書法創作最重要的法門之一!

什麼是借力?就是向反方向使力,藉助力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之間的關係,獲得反方向的助推之力,從而增強筆道的力量之美!

這種使用力量的方法在生活中很常見,比如說人們在走路時要向前進,就需要腳向後踩,獲得反作用力,推動著自己向前;游泳時表現得更明顯,身體要向前進,就需要腳向後蹬,利用水的反作用力向前助推,這樣人體就前進了;在划船時也是這樣,槳將向後劃,藉助反作用力,推動船向前前進。

怎樣寫出“龍跳天門,虎臥鳳闕”的字勢?需要三個步驟!

書法創作也是這樣,要想獲得力度之美,就需要經常藉助反作用力,比如起筆時的著名口訣“橫劃豎起筆,豎畫橫起筆”都講的是起筆時,先向反方向用力以獲得助力的用筆之道!又如書法用筆的一系列口訣“欲下先上,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右先左”,其實它們說的都是利用反作用力來增強所寫筆道的力量美。

怎樣寫出“龍跳天門,虎臥鳳闕”的字勢?需要三個步驟!

有人問,那不借助反作用力就不能發出力量了嗎?其實,不借助反作用力,當然也能夠發出力量,但是發出的力量不足,而且前後不連貫,不足以調動更多的力量,也就很難取得力透紙背入木三分的意思效果,更不要說像王羲之那樣,龍臥龍躍天門,虎臥鳳闕了。這猶如打拳時,拳頭縮回來再放出去才能更有力量。

怎樣寫出“龍跳天門,虎臥鳳闕”的字勢?需要三個步驟!

書法中處處充滿著力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原理,比如盧肇講的用筆四訣“推拖捻拽”中,“推”和“拖”就是力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一種,又如“捻”和“拽”也是力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體現之一,它們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統一,呈現出書法創作的辯證法之美。曾有書法家在描述書法創作的規律是這樣述說書法創作辯證法的妙處:“人有相貌、筋骨、精神,字也有相貌、筋骨、神韻。字的結構有大小、疏密;點畫有長短、粗細、曲直、交叉;筆勢上又有虛與實、動與靜;佈局上有行與行之間的關係,黑白之間的關係。這一對對的矛盾都是對立面的統一啊!既有矛盾又有協調統一。中國的書法是充滿了辯證法呀! ”

怎樣寫出“龍跳天門,虎臥鳳闕”的字勢?需要三個步驟!

悟到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間相反相成的關係,在“拖”筆之前先“推”,獲得反作用力之後再“拖”;要想“拽”筆之前先向反方向“捻”,然後再往回拽,這樣的話都能增強書法創作的力量之美;再如“提按”也是如此,“欲提先按,欲按先提”,這樣所形成的力量,才會更有力度感。書法家沈尹默說:筆毫在點畫中移動,好比人在路上行走一樣:人行路時必然一起一落;筆毫在點畫中移動,也得要一起一落才行。落就是將筆鋒按到紙上去,起就是將筆鋒提起來,這正是腕的唯一工作。‘提’各‘按’必須隨時隨處結合著,才按便提,才提便按,才會發生筆鋒永遠居中的作用。正如行路,腳才踏下,便須抬起,才抬起行,又要踏下,如此動作,不得停止。”

二 得魚忘筌

但是做到了,學會了使用反作用力,就意味著書法到達了最高境界嗎?不,“用意不用力”在強調借力之外,還有更高一層的境界,什麼意思呢?很簡單,用筆時你不能光想著去借力!筆法熟練後,就要到達“得魚忘筌”的境地!

《莊子 外物 》說:“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 意思是:筌是捕魚的竹器,魚已捕得,就忘掉筌。比喻成功之後,便忘了原來依靠的東西。譬如走路時需要借力,但是走熟練後,到了一定程度,要能夠做到不用刻意去琢磨怎麼借力,或者說忘了借力仍然能走好。如果人走路走路是如果光想著往後踩,獲得反作用力向前,那麼就太機械了,走路就不能行雲流水,走他個虎虎生風,走他的恍若隔世,走他個一日千里了!

怎樣寫出“龍跳天門,虎臥鳳闕”的字勢?需要三個步驟!

如果走路熟練後你走路的時候忘了怎麼樣去使力,完全根據自己的心思去走,想怎麼走就怎麼走,不用去想著該怎麼用力,而力量自然地就符合規律地使出來了,自然而然地就走出你要走的方式及路線了,這樣的走路就是“用意不用力”!

怎樣寫出“龍跳天門,虎臥鳳闕”的字勢?需要三個步驟!

書法創作的“用意不用力”也是如此,你不能光想著怎麼樣去使力?筆法熟練到了一定的程度,你就把筆法都忘了,想走出寫出什麼樣的筆畫,就能寫出什麼樣的筆畫,一支筆欲東則東,欲西則西,轉便圓,側成方,要鋪就鋪,要裹就裹,要倒就倒,要起就起,要扁就扁,要圓就圓,要開就開,要收就收, 控筆流暢自如,力量在你的支配之下“圓美流轉如彈丸”,到這個時候,你的創作啊,也就達到了“用意不用力”的更高境界。

三 書外工夫

那麼,“用意不用力”的第三重境界是什麼呢?這就涉及到“意”的修煉了,正如陸游所說“工夫在詩外”,書法寫好也需要一定的“書外工夫”!宋人蘇轍稱讚司馬遷的文章“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遊,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這裡遊歷山水對作文的作用就是一種“詩外工夫”!

書法到了更高的境地之後,要修煉的就是人品和修養,而不只是書法技巧的問題了,因為人性格的急緩等特點,在書法的“輕重疾徐”等技法中都能夠體現出來。既然如此,那要想有更高品質的書法,當然就需要有更高的人格了,這就是審美的更高境界。

怎樣寫出“龍跳天門,虎臥鳳闕”的字勢?需要三個步驟!

文學創作經常強調“氣”的作用,孟子說“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曹丕說“文以氣為主”,他們說的“氣”頗像書法創作中的“力”!後來等到了唐朝,杜牧說“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兵”,這就把“氣”和“意”的關係說的比較客觀了。

怎樣寫出“龍跳天門,虎臥鳳闕”的字勢?需要三個步驟!

書法創作也是如此,“氣”於文學,是為“意”服務的;“力”於書法,也是為“意”服務文學創作到達一定程度,“用意不用氣”,也就是說,意到而氣自然來,以意為主,以氣為輔;那麼,書法創作呢?也是如此,所謂“用意不用力”,也就是意為主,力為輔,到了一定程度,“意”“力”合一,不僅不用刻意再去想怎麼使力,就能自然地寫出自己想要寫的筆畫,而且自身的“力”與“意”都修養到了很高的境界!書法創作能自然地表現出作者自己高尚的審美追求,這樣的話,書法創作就達到了更高的境地了!《蘭亭序》《祭侄文稿》《寒食帖》之所以在天下行書中佔據前三名,豈獨以書技哉?其間存在於作品中的精神追求之美亦有與焉!

怎樣寫出“龍跳天門,虎臥鳳闕”的字勢?需要三個步驟!

當然,這種追求對於那些想要把書法寫得和書法家一樣的複製品的書匠除外,因為真正的書法創作,是講究寫出來的字,各個不同的,而不是照抄照搬,寫得跟別人的字一模一樣的字。歷史上寫的跟王羲之的字一模一樣的人並不少,但是即使他們刻意模仿王羲之,卻不能在歷史上留下他們的大名,因為他們少了那種創新性成果。比如比如說元代李倜的字,儘管最像王羲之,書法家陳振濂稱讚他的字勝過趙松雪。但實際上,我們知道松雪的成就要比李倜大得多,因為趙字是不完全照著王羲之書法的形狀摹寫的。

筆勢自然,絕無多餘來回動作,無論什麼筆畫,均可下筆成形,依筆性而為,自然得法,人筆合一,如臂使指,將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自然地表達出來,就能達到蘇東坡所說的“浩然聽筆所之”的境界,這也正是虞世南所強調的“遇合作者”。與此同時如果你的精神修養也達到一定高度,那就能在書史上留下大名,否則便如秦檜、嚴嵩等人的字有技無德湮沒無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