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自幼聰慧,孔融比曹操缺少一種經歷,導致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前言

“融四歲,能讓梨。”《三字經》中孔融讓梨的故事,流傳千古。故事的主人公孔融也在千百年的歷史當中,成為了孝悌的道德典範。然而,教科書沒有強調孔融成年後的經歷以及最終的結局。

“天才是百分之一靈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就像愛迪生的這句名言一樣,學校裡面只會強調上述前半句話,而對後半句話選擇性失明:

“但那百分之一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

同樣自幼聰慧,孔融比曹操缺少一種經歷,導致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孔融四歲讓梨,只是他人生中的一個小小片段,然而,時人與後世,把這件事情的積極正面意義無限擴大化。

這個“讓梨”的甜頭,讓孔融吃了一輩子,甚至吃到了今天。虛榮產生的膨脹,往往促成言行上的得意忘形。

回懟陳韙

《後漢書》記載了孔融的人生軌跡。孔融十歲的時候,跟隨父親來到洛陽。李膺是當時的名士,非常清高。如果不是有頭有臉的人物,難以到李府登門拜訪。

孔融不信這個邪,偏偏要看看李膺是個什麼樣的人,於是來到李府,對門人說:“我是你家老爺的親戚。”順利進府後,李膺好奇地問道:“你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孔融不慌不忙地答道:“從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經向你家的祖先老子(李耳)求師問道,因此我們孔家和李家是世交。”

同樣自幼聰慧,孔融比曹操缺少一種經歷,導致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雖然明知孔融在強詞奪理,然而李膺驚詫於這麼年少的一個孩童,居然有如此膽識和策略,也便沒有責怪,安排孔融入座。

李府當時還有眾多賓客在場,很多人都對孔融的回答既驚奇又歎服。然而,太中大夫陳韙卻是不以為然,他說:“小時候聰明,長大後未必能有本身。”孔融聽見這番評論,立刻懟道:“從您的話聽來,您一定是自幼非常聰明的?”言下之意:陳韙你說的就是自己吧,正因為你小時候很聰明,現在長大了就沒本事了。

這句陰陽怪氣的回懟,沒有引起李府主人李膺的警覺。李膺非但沒有糾正孔融的狂傲言行,反而給了一句正面的評價:高明必為偉器。

孔融自此知道可以應用自己的聰慧才智,配以尖酸刻薄的措辭,來挑戰那些意見不一的人群。

官場刺頭

十歲時的孔融已經懂得譏諷他人,成年後的他更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刺頭。當時,外戚何進即將升遷為大將軍,司徒楊賜派孔融去祝賀何進。因為何府的門人沒有及時通報,孔融認為受到了怠慢,氣沖沖地扭頭便走。

何進的幕僚認為孔融無禮,想要派人追殺。此時有人勸阻道:“孔融名聞天下,將軍如果殺害他,有失人心。倒不如以禮相待,讓天下人都知道將軍的胸懷。”何進感覺很有道理,因此沒有怪罪孔融,反而給他升了官。

孔融恃才傲物,不向權貴折腰,結果非但沒有受到罪責,反而受到禮遇,這個結果令他更加有恃無恐。

同樣自幼聰慧,孔融比曹操缺少一種經歷,導致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何進倒臺後,董卓上位。董卓倒行逆施,罪惡滔天,甚至打算把漢少帝趕下臺。孔融看不慣董卓的所作所為,經常與他爭辯。董卓生性殘暴,很想除掉孔融,然而同樣忌憚他的聲望。於是董卓想了一個計策,讓孔融去黃巾猖獗的北海擔任官職。很明顯,董卓是想借著黃巾軍之手,除掉不聽話的孔融。

然而孔融到任北海以後,政績斐然,時人稱之為“孔北海”。

在何進和董卓當政期間,雖然孔融都曾經命懸一線,然而這兩個權臣都沒有對他痛下殺手。

滿門抄斬

後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孔融的上司換成了曹操。官渡之戰,袁紹慘敗,曹操攻下鄴城。曹操的兒子曹丕把袁熙的妻子甄氏納為己有。孔融修書給曹操,說道:“當年武王伐紂,把妲己賞賜給了周公旦。”曹操尋思自己好歹也是一個文學家,怎麼從來沒有聽說過這件事情,於是問孔融這是出自什麼典故。孔融不緊不慢地從容答道:“按照今天的事情來看,應該就是這樣吧。”曹操這才知道孔融編了一個故事出來借古諷今。雖然曹操非常憤怒,然而還是暫時忍了下來。

同樣自幼聰慧,孔融比曹操缺少一種經歷,導致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當時戰亂頻繁,糧食匱乏。曹操下令,禁止使用糧食釀酒,以維持民眾的糧食需求。孔融一向習慣唱反調,多次提出反對禁酒令,同時言辭傲慢無禮。

經過三番五次的明爭暗鬥,曹操終於忍無可忍,於是羅織罪名,把孔融滿門抄斬。

宦官之後

作為東漢末年的風雲兒,也是弄潮兒,曹操的出身並沒有孔融那樣顯赫。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出生於宦官世家的身份,令曹操自幼抬不起頭來。放蕩不羈的言行深處,也有難以言喻的苦衷。

曹操年輕時不修品行,不研究學業,就連父親曹嵩也認為這個兒子不會有什麼出息。《曹瞞傳》記載了一個有趣的故事。曹操小時候遊蕩無度,經常做出一些荒唐事。叔父多次到曹嵩面前告狀,由此曹操非常擔心父親的責罵。

同樣自幼聰慧,孔融比曹操缺少一種經歷,導致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趕巧有一次,曹操在路上碰見叔父,立刻假裝中風的狀態。叔父急忙去告訴曹嵩。曹嵩趕來一看,曹操啥事也沒有,於是驚訝地問道:“你叔父說你剛才中風了,現在已經恢復了?”曹操卻說:“我好得很,本來就沒有中風,可能是叔父不喜歡我,所以才會這麼說。”經由此事,曹嵩再也不相信曹操叔父的告狀。

這個故事,雖然反映了曹操自幼狡詐的一面,然而如果從正面的角度來看,確實也為曹操解決了實際問題,擺脫了叔父的告狀。

根據《太平御覽》記載,曹操十歲時,在河中游泳,突遇一條鱷魚撲面而來。曹操毫不畏懼,與鱷魚周旋起來。鱷魚無從下口,只好轉身離去。

看似是捷徑,其實是死路

孔融出身於名門望族,自幼受到正統的儒家教育。曹操生長在宦官世家,從小放蕩不羈。用今天的眼光來丈量,孔融是畢業於清華北大的名門之後,曹操雖然也是大戶人家之子,可是自幼走上了社會青年的歪路。然而,最終的結局,卻是曹操位極人臣,並且掌握了孔融的生殺大權。反差如此之大,究竟是如何造成的?

同樣自幼聰慧,孔融比曹操缺少一種經歷,導致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孔融從四歲讓梨,直到成年為官,這一路走得過於成功,缺少了挫折。曹操自幼在旁人非議的異樣眼光中成長,經歷了數不清的挫折和心理考驗。這一成長經歷上的迥異,造成了兩人性格的反差,也成就兩人不同的人生軌跡。

如果說誰能拯救孔融,讓他免於滿門抄斬,筆者認為這個人不是曹操,而是孔融十歲那年遇到的李膺。

孔融在李膺府上,使用陰陽怪氣的口吻回懟陳韙。李膺非但沒有糾正孔融這一錯誤的苗頭,反而大加讚賞。這個經歷助長孔融今後繼續秉持如此風格,直至走上了人生的不歸路。

陳韙當時說的那句話,其實並無大錯。如果我們從積極的一面來看,陳韙的話正是一劑良方,用以規正少年孔融內心的浮躁和傲氣。然而孔融並不領情,反而惡語相加。

當年孔融只是一個十歲的少年,陳韙比他年長很多,而且已是朝廷的太中大夫。不論年齡還是官職,對於陳韙的點撥,作為後生的孔融,應該虛心接受。

陳韙原本是孔融一生中最重要的貴人,他在孔融少年時,及時看到了需要糾正的不足,然而孔融沒能理解這一層點撥。

同樣自幼聰慧,孔融比曹操缺少一種經歷,導致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如果說孔融“四歲讓梨”故事中孝悌精神是一種尊重,也是一種美德,那麼他十歲“回懟陳韙”事件中的言語,則是一種傲慢,也是人生危機的一個苗頭。

然而,“讓梨”之事讓孔融聲名遠播,原本應該引起成年人警覺和規正的不當言行,也被這層光環遮掩過去。

孔融吃了這個梨一輩子的“甜頭”,然而最後的“苦頭”令他承受不起。

能夠從源頭上把孔融的傲慢糾正過來的最佳人選,正是李膺。如果李膺配合陳韙,共同點撥少年孔融,也許便能幫助孔融完善他的人格。然而李膺沒有做到這一點,令人非常遺憾。

同樣自幼聰慧,孔融比曹操缺少一種經歷,導致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孔融的一生,順風順水,一路走高,最終急轉直下,身首異處。很多人認為走捷徑便是好事,其實有些時候,看似是捷徑,最終是死路。

成功不是一條直線,而是不斷經歷挫折而後終成正果的曲線。

結語

人生的運勢,正如人體對於病痛的免疫力一樣。很多人自幼身體健康,直到老年一直很少得病,突發一個傷寒,由於身體欠缺應對疾病的抗體,最終一病不起。有些人從小很多小毛小病,甚至被人嘲笑為“藥罐子”。這樣的人倒是往往久病成良醫,不容易被小毛病擊垮。

曹操和孔融的人生對比,令人感慨良多。

少年成名,不一定永遠是一件好事;少年失意,也並非完全沒有正面收穫。

同樣自幼聰慧,孔融比曹操缺少一種經歷,導致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孔融的一生,既有正面的“四歲讓梨”故事,值得我們學習,也有負面的“回懟陳韙”事件,令我們不得不警醒。後世宣傳孔融的孝悌,這是正確的,然而不應該回避孔融後來的傲慢。

當今社會,類似孔融的成長案例,應該不在少數。正視並且宣傳孔融的不足,可以有效減少類似悲劇的再現。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我刪除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虞山麓

參考資料:

《三國志》

《後漢書》

《太平御覽》

《曹瞞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