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太牛了”,中國人夸人為何要用“牛”,而不用“馬”?

有人說,網際網路時代人情淡漠了,我卻覺得網際網路的興起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比如我們在球場上看到某個人打球很厲害時,只要我們說上一句“牛啤”,立刻就能讓對方心裡產生一絲親近感,這就是文化的感染力。

諸如此類的話還有“牛人”、“牛氣沖天”、“你太牛了”,在我們中國人的文化裡,它們都有一層共同的意思:

你太厲害了

牛這個字,在我們的生活中,彷彿有一種特殊的魔力,生活在大江南北的人們,都能因為這個字產生共鳴。

“你太牛了”,中國人夸人為何要用“牛”,而不用“馬”?

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們,將馬、牛、羊、豕、犬、雞視作“六畜”,誰家擁有了它們,也就意味著誰家境殷實,是大富人家。

六畜作為人最早馴養的幾種動物,我們對它們並不陌生,它們是人類主要的肉食來源和生產工具。

那麼,為什麼我們誇獎人要用牛,不用馬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

對於古代廣大的人民群眾而言,牛的價值要遠遠大於馬。

牛在古代是重要的家庭成員,它是家庭主要的勞動力,象徵著家庭財富;

從甘肅省秦魏家遺址齊家文化層中發現的黃牛骨可以得知,在距今三四千年的時候,我們祖先就已經馴養了黃牛,只是那個時代的先人飼養牛的動機主要還是為了食用,直到華夏文明從採集狩獵時代進入農耕時代後,牛真正的作用才會逐漸凸顯出來。

1、牛是重要的交通、運輸工具

漢初的時候,國家經過長期的戰爭,經濟遭受了嚴重的重創,為了早點恢復經濟,劉邦將勤儉作為國策,多次訓導群臣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節約。

為此,劉邦特別規定了乘車規制。

夢迴大漢,我們會看到這樣一幅奇異的景象:

當時的大街上,無論王侯將相,還是富商出行,都乘坐著各式各樣的牛車,以至於“牛馬車輿,填塞道路”。

“你太牛了”,中國人夸人為何要用“牛”,而不用“馬”?

相比較於馬車而言,牛車的速度方面雖然不理想,但是古代馬匹的稀缺度是大於牛車的,在缺乏馬的地區,牛車就是馬車最好的替代品。

尤其是對於生活在鄉村的人們而言,馬這東西實用性是真的不高,養育成本高不說,還不能像牛那樣幹農活。

農忙的時候,如果誰家缺少牛,家裡有牛的人在幹完自家活後,還可以將自家牛租出去,收取租金,這又是一筆額外收入。

“你太牛了”,中國人夸人為何要用“牛”,而不用“馬”?

2、牛是耕種之本,牛可以幫助家人進行農事生產

中國作為農業文明,牛在中華文明的發展史上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可以說鐵製農具的出現和牛耕技術的普及都是足以永載史冊的大事件。

在鐵犁牛耕技術出現之前,我們的先祖還靠著木製的耒耜人力耕田,耕作效率低不說,遇上硬一點的土地,就只能乾瞪眼了。

因而,鐵犁牛耕技術的出現,對於古人而言,其意義不亞於我們常提的工業革命了。它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們的生產力,使得古人可以將一部分精力從種地這件事上騰出來,用來從事其它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這對於推動社會的發展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

我們常說寒門學子,他們往往就是一邊耕種,一邊利用業餘時間學習的典型代表,對於他們而言,是確確實實能夠直觀感受到牛耕技術發展帶來的巨大便利。

“你太牛了”,中國人夸人為何要用“牛”,而不用“馬”?

敦煌牛耕壁畫

唐玄宗曾經說過牛既可以用來耕地播種,又可以作為拉車的畜力,人和牛之間的關係實在是密不可分:“

牛之為畜 , 人實有賴 , 既功施播種 , 亦力被車輿

。”

為了鼓勵民眾養殖耕牛,古代政府不僅多次下令禁止隨意宰殺耕牛,還出臺了一系列政府鼓勵民眾養牛,《唐六典》記載:

凡監枚 , 草生過分則賞謂馬剩駒一 , 則賞絹一匹駝 、 騾之剩倍於馬 , 驢 、牛之剩三 , 白羊之剩七 , 投羊之剩十 , 皆與馬同。共賞物 , 二分入長, 一分入牧子 。牧子謂長上專當者

。”

在漫長的歷史中,人和牛之間已經形成了一種巧妙的共生關係,旱地用黃牛、水田用水牛、高原地區用犛牛,牛早已成了古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牛肉是非常美味的食物

牛渾身是寶,生前它是家庭重要的畜力,死去之後,它的皮毛可以做成皮甲、鞋子,肉可以作為食物,皮、筋、角可以用來製作兵器,持續為人類社會做出自己最後的貢獻。

牛肉作為一種食物,它的滋味無疑是非常吸引人的,特別是寒冬臘月,來上一碗熱乎的燉牛肉,渾身都能感受到幸福的味道。吃火鍋的時候,牛肉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人說,選擇牛腿筋夾肉處不精不肥的部位,去掉皮膜後,用高度白酒清煮,不需要搭配別的佐料,最後用醬油收湯,就是人間最美的滋味了。(《清稗類鈔》)

為了獲得這一口美味,早在漢朝的時候,古人就開辦了大型的養牛場,有些養牛戶家中飼養的牛更是有千頭之多,哪怕放到現在他們也是實打實的千萬富翁。

當時雖明令禁止不得隨意宰殺耕牛,但那些大規模養殖用來加工武器而宰殺的牛在去掉皮、筋、角後,其剩下的肉食自然不可能丟棄,這些肉便能讓人們大快朵頤(還有病死、老死、意外死去的牛都可以食用)。

“你太牛了”,中國人夸人為何要用“牛”,而不用“馬”?

翻開史料,我們會發現朝廷的牧場裡,除了馬和羊,還有數量眾多的牛,例如《魏書》裡提到的代郡牧場、漠南牧場,其飼養的馬羊都以百萬計,這些牛往往就有一部分是用來食用的。

北宋劉斧的《摭遺》裡,記錄了這樣一句詩:

當時處處多白酒,牛肉如今家家有。

這足以說明,到了宋朝時期,市面上牛肉的供應已經相當穩定,以至於家家戶戶都能吃到牛肉。

經過幾千年的發展,農業文明對我們造成的影響力早已融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平日裡我們用“牛”字來稱讚他人,正反映出農業文明和我們之間緊密的內在聯絡;

如今,生活在城市裡的我們已經不需要再下田勞作,“牛”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早已成為了電視劇裡遙遠的歷史符號,或者餐桌上的一盤美食,但其實,牛並沒有淡出我們的生活,它已經融入了我們的文化,影響著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人。

例如十二生肖中,牛排在第二位,神話傳說中,“牛頭馬面”、“牛魔王”等跟牛有關的人物層出不窮,從這些東西便可以看出來,“牛”文化早已在不經意間融入了我們的生活。

傳統文化正在透過和現代人的生活相結合的形式,尋找著生存的土壤,終有一天,那些日趨消散的文化,它們又會另一種形式重現,並迸發出旺盛的生命力。

文/腦洞趣味歷史

不知道您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援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