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祿讓蘭考三害煙消雲散,一個葬禮10萬人送!百姓為何如此信他

焦裕祿讓蘭考三害煙消雲散,一個葬禮10萬人送!百姓為何如此信他

俗話說,郡縣治則天下安。

那麼縣委書記作為一方諸侯

,百姓對縣委書記的期許自然很高。就有這麼一位縣委書記,雖已離去,但名字和形象一直被世人銘記。

他就是蘭考縣委書記焦裕祿。

焦裕祿受命於危難之時,在蘭考經歷風沙、內澇、鹽鹼三害嚴重的時期,

來到了蘭考。

焦裕祿經過兩年的努力,不僅讓蘭考三害煙消雲散,也讓蘭考人民在困難中看到了光明前途。

焦裕祿為蘭考帶來了生機,

卻把自己推向了死亡之路。

他在蘭考的工作2年,

收穫無數百姓的愛戴,從他的葬禮就能知道,

有10萬人來送他最後一程。

那麼焦裕祿到底做了什麼,能讓百姓如此擁護他?

心中裝著蘭考人民

焦裕祿臨危受命,

去了蘭考縣。

當時蘭考縣相當貧窮。一眼望去是無邊的黃沙,還有到處結著冰凌的窪窩,還有搖曳著枯草的鹽鹼地。看韓村的情況就可以知道了。

當時韓村是一個只有27戶人家的生產隊。

1962年秋天,韓村遭受了毀滅性的澇災。村裡的每人只分到了12兩紅高粱穗,這可是每個人一年的口糧。

當時的12兩,

其實就相當於現在的

7.5兩。

所以當時的蘭考雖有

36萬的戶籍人口

,但其中五分之一的蘭考人,為了能吃上一口飽飯,都逃荒到了外省。

焦裕祿讓蘭考三害煙消雲散,一個葬禮10萬人送!百姓為何如此信他

焦裕祿到蘭考上任後,看到這樣的局面,首先做的事就是解決蘭考人的口糧問題。

焦裕祿四處奔走

,找來了一些款項。由副縣長帶隊到全國各地去採購一些不屬於統購統範圍內的食品替代品,

先讓蘭考人不餓肚皮。

焦裕祿一邊解決群眾的燃眉之急,一邊在探索幫助蘭考走出貧困的道路。在蘭考的一年多時間裡,

焦裕祿跑遍了全縣140多個大隊中的120多個。

焦裕祿深知,要解決好蘭考的問題,長久之計是治理好風沙、內澇、鹽鹼這三害。如何治理三害,

焦裕祿選擇到群眾中尋找辦法。

得知泡桐曾是蘭考特色,但因大鍊鋼鐵的緣故,泡桐被盡數砍伐,引起風沙肆虐後,

焦裕祿決定發動群眾一起來治理三害。

焦裕祿告訴民眾,只要參加除三害工作,不能保證吃得好,但是能保證吃飽。焦裕祿的語言雖然很樸實,但能直擊民心。

群眾紛紛響應,跟著書記一起和三害作鬥爭。

焦裕祿讓蘭考三害煙消雲散,一個葬禮10萬人送!百姓為何如此信他

在與惡劣條件對抗中,焦裕祿永遠衝在第一線。風沙最大時,焦裕祿會帶頭查風口,探流沙。大雨瓢潑時,

他會帶頭站在齊腰深的洪水中去檢視洪水流逝。

在焦裕祿的帶領下,蘭考縣每個區域都總結出了一套特有的治理三害的有效辦法。

不僅生存環境有了改善,焦裕祿還帶領大家開展水利工程建設。

這一工作,不僅避免了水災,還將全縣幾十萬畝鹽鹼地變成良田。蘭考縣的糧食總產量在短短的兩年來翻了三倍多,由1962年的五千萬斤一路飆升到1964年的一億六千萬斤。焦裕祿到貧困百姓家裡去的時候,一句

“我是您的兒子”,

讓百姓熱淚盈眶。

焦裕祿用腳步丈量了蘭考。

焦裕祿在蘭考留下的不僅僅是腳步,

他還是個不折不扣的實幹家。腳踏實地地為百姓幹活,使他在百姓心窩裡紮了根。

心中唯獨沒有自己

焦裕祿在蘭考期間,從頭到尾只知道工作,

都不要回家。

平時工作中,焦裕祿不怕苦不怕髒,

經常鑽進農民的草菴、牛棚,也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

農民住的是養牲口的爛棚子,他也跟著住;農民吃得是最粗的粗糧,

他也二話不說跟著吃。

當時縣裡雖然條件艱苦,但是焦裕祿作為幹部,是給他配備了汽車的。

焦裕祿覺得幹部也不能搞特殊,始終與一輛破腳踏車為伴。

焦裕祿讓蘭考三害煙消雲散,一個葬禮10萬人送!百姓為何如此信他

來蘭考之前,

焦裕祿已經被肝病盯上了。

長期瘋狂的工作,病痛對他的折磨變得越來越瘋狂。焦裕祿為了工作,

根本顧不上自己的疼痛,

實在疼得不行了,焦裕祿就會就地取材,用一根棍子或是茶杯頂住自己的肝部。

當時他一直坐著的藤椅都被頂出了一個大窟窿。

直到後來,1964年的3月23日,焦裕祿實在疼得直不起腰時,才肯在妻子的攙扶下,

前去鄭州醫治。

但是由於焦裕祿一直拖著不醫治,已經被拖成了肝癌晚期。焦裕祿臨終前,感到十分對不起蘭考地區,要求埋骨蘭考。焦裕祿說到,

“活著沒能有治好沙丘,離開了也要看著後輩治好沙丘。”

1964年5月14日焦裕祿在

鄭州逝世

了。

當時焦裕祿不過42歲。

震撼人心的葬禮

焦裕祿病逝的訊息在全縣裡傳開後,全縣人民都悲痛不已。大家不約而同懷著敬仰而又悲痛的心情,前來送別他們心中的好書記焦裕祿最後一程。當時,葬禮現場十分壯觀,

前來悼念的群眾多達10萬人,

整個現場人山人海。送行的隊伍不光人多,而且很多老百姓都把焦裕祿當做了自己的親人,

都是披麻戴孝隨同前往的。

焦裕祿讓蘭考三害煙消雲散,一個葬禮10萬人送!百姓為何如此信他

在給焦裕祿下葬時,百姓的哭聲一片。在失聲痛哭中,百姓的悲痛情緒到了高潮,紛紛喊道,

“不要埋焦書記。”

還有部分位於最前面的群眾,都爬到棺木上企圖阻止下葬焦裕祿,嘴裡喊著,

“讓我們再看你最後一眼。”

僵持了良久後,一些幹部動情地勸說到,

“鄉親們,焦書記實在太累了,讓他好好休息吧。”

最後百姓才接受焦書記永遠離開的事實,紛紛撒下自己帶來的一把黃土。整個下葬過程,下葬隊伍都無須一鏟,

百姓用手中的一把一把黃土讓焦裕祿入土為安。

蘭考人民的落淚,不僅僅是因為失去一位好書記而傷心,

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一位一心只為別人的親人。

蘭考人民不讓焦裕祿入土,不是因為不想焦書記入土為安,而是不想希望入土。這是因為焦裕祿的奉獻精神被大家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焦裕祿就像是一位光明使者,給百姓帶去了希望。

俗話說,金盃銀盃不如百姓的口碑。

焦裕祿的口碑是他自己用行動積攢的。

焦裕祿不僅僅把縣委書記看作坐陣一方的官員,而是把縣委書記當成了一位有感召力和凝聚力的好班長,事事親力親為、率先垂範。百姓心裡都有一杆秤。

百姓都愛好官。

有的幹部雖然死了,

但是一直活在千萬百姓心裡,就如縣委書記焦裕祿。

文/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