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派》第四季 聽有意思的人說有意思的話

燃一炷香,沏一壺茶,擺上一堆水果小食,圍坐在圓桌邊。主持人竇文濤和他重量級的嘉賓就像在哪位主人家做客一樣輕鬆開聊。

每期根據當下熱搜詞或現象談論一個話題,在這個有些逼仄又不算亮堂的空間裡,有著思想的碰撞、觀點的的辨析和不同人對人生意義、生命價值的不同理解。

《圓桌派》第四季 聽有意思的人說有意思的話

但所有的碰撞並不是為了誰說服誰,而是向觀眾展現一個多維立體看問題的路徑並啟發芸芸眾生的我們理性看待生活的現象,靜下心來思考現象的本質,以感性的心體味生活的種種。

因為正如節目唯一的外籍嘉賓邁克。羅朗所說,生命的意義在於——-體驗,而過程就是體驗的全部。

《圓桌派》吸睛不僅在於“聊” 還在於“聊的人”

國內真正意義上的“說話”節目不多,充斥熒屏的明星訪談又不夠有營養,《圓桌派》便像一股清流。第四季自優酷6月17日開播已收官在即。作為一檔沒有什麼花哨加持的“老式”談話節目,能脫穎而出、躋身優酷文化類熱播榜第一,小溪覺得主持人竇文濤功不可沒。

《圓桌派》第四季 聽有意思的人說有意思的話

作為主持人、話題引導者的竇文濤本身就是才俊。武漢大學新聞系畢業,獨自一人香港闖蕩,電視圈二十餘年的摸爬滾打,自身就有很多的見識和經歷。竇文濤的“妙處”還在於他可以賦予聊天一種魔力,有他在,談笑間丟擲話題,放下姿態引出嘉賓暢所欲言,他從中穿針引線,一場聊天就會變得饒有趣味。

他做的節目,觀眾樂意看,嘉賓樂意聊,隨心隨性,才能聊得舒服,看得過癮。有時聊著聊著就聊偏了,也無妨,他總能在不知覺中讓話題迴歸,不會跑得太遠。一個談話類節目做了四季,跨越四個年頭,每一季豆瓣評分都在8。7分以上,可見觀眾還是給足了認可。

《圓桌派》第四季 聽有意思的人說有意思的話

節目中的竇文濤真實地展現著自己的俗氣和偏見,愛拖延的壞毛病、起床時的小癖好、出門挑眼鏡的選擇障礙以及對財務自由的憧憬,一點都沒藏著掖著。觀眾一看,原來文化名嘴竇文濤也和自己有一樣的毛病,接地氣!

《圓桌派》第四季 聽有意思的人說有意思的話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主持人這麼別具一格,那嘉賓自然不是等閒之輩。

確實,近得了那張圓桌的,都是各行各業一等一的精英,真正意義上的知識分子,每一個都是萬里挑一的有趣靈魂。馬未都、馬家輝、李玫瑾、梁文道、王蒙、武志紅、嚴歌苓、蔣方舟……每一位單拎出來都能寫本書。

《圓桌派》第四季 聽有意思的人說有意思的話

也正是因為這些有學識、有底蘊的、有個性的嘉賓,才能在面對竇文濤丟擲的話題時撐得起場子,發表得了見解。這些高人能湊一桌,分享自己的經歷,就一定會爆發巨大的小宇宙、碰撞出閃耀的小火花,觀眾能有幸品味這些個把書讀成了生活的文化人,是怎樣用最簡單的話說最深奧的道理,能有幸瞭解他們讀過的書、走過的路、見過的事並豐富自己的人生,有所收穫。這也是一般人和一般的節目攢不起的局。

有網友評價《圓桌派》“與其說是談話節目,不如說是一場華麗的文人聚會,隱約能看到民國時期文人沙龍的影子,也有一絲絲上世紀香港文人談話節目把酒言歡的味道。”

在觀點的碰撞中豐富自己的人生

《圓桌派》第四季話題廣泛:涉及友情、消費、娛樂、職場、文化、音樂、美食、心理、社會學等諸多方面。

《圓桌派》第四季 聽有意思的人說有意思的話

面對“人生的碰撞”,不同的人有的不同的態度。面對看問題的觀點,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面對這些接近生活的話題,嘉賓們也非常真誠的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學術職業背景各抒己見。

《圓桌派》第四季 聽有意思的人說有意思的話

看《圓桌派》,小溪被唯一的外籍嘉賓——-兩屆美國大使的行政總廚、高階行走者羅朗成功圈粉。人帥、有想法、會做菜不談,那個中文說得可真叫溜。

他參加了《圓桌派》第四季兩集節目的錄製——-一期是談美食《舌尖上的中外》、一期是談遊歷《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其中談遊歷的這期在《圓桌派》第四季已播出節目中是關注度最高的一期。這期,觀眾也可以明晰地感受到中外觀念的差異和人與人的不同。

《圓桌派》第四季 聽有意思的人說有意思的話

提起旅遊,我們想到的更多是預定了目的地和規定路線的一趟行程,而羅朗很多時候就是選擇揹著包,騎著腳踏車漫無目的地從一個陌生的城市遊歷到另一個城市,而且還是偏遠的小地方,感受當地最真實的風土人情。

竇文濤

:為什麼在西北人煙荒涼的地方還要騎腳踏車旅遊,搞得那麼辛苦?

羅朗:

生命就是生不帶來死不帶走,我覺得就是哪裡有故事哪裡的飯就香,哪裡有文化,哪裡的東西就好吃。

馬家輝:

30年前當記者時去到最偏的地方總以為自己是第一個,現在年紀大了,出去還是選擇舒適。但看到一個現象,就是在世界各地,亞洲女性一個人行走的越來越多。

蔣方舟:

城市無故事,把別人當做一種景觀最後還是要回歸自己的生活。

羅朗:

不管你出生在哪個國家,在哪個家庭長大,我們都是井底之蛙,你必須要走出自己舒適的範圍,向外去了解這個世界未知的部分。

在網路發達的今天,人喜歡待在哪實際就是選擇什麼樣的生活。人只有走出去,才會發現外面的光亮。不管科技多發達,我還是喜歡用手洗衣、用筆寫字。

我想知道我去的地方人們一天怎麼生活,做些什麼事情,這些對我來說才是旅遊的意義。

竇文濤:

羅朗讓我想到異鄉人的概念,他到偏遠的地方,是帶著紐約人的眼光在看世界。

竇文濤談到自己的見聞,曾去過秦嶺深山裡一個發達的縣城。那是個羌族的自治縣,為了發展旅遊專案,當地人都要上街跳鍋莊舞,每天晚上縣城煙火漫天,恍如隔世,自己覺得非常有意思。

羅朗馬上說:“你覺得有意思嗎?我個人覺得沒意思。我喜歡原始的、有味道的文化,而不是表演。只有最真實的,我才會覺得有意思。”

馬家輝:“所謂人工做出來的,不見得沒有意義。看到新鮮的東西,裡面有很多社會學、人類學的領悟,所以你是什麼視覺去看,你就會看到什麼。所以羅朗,你不是旅行,是探索。”

羅朗求真的西方觀念、社會學博士馬家輝的視角和竇文濤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觀點的碰撞讓這期富有哲學深度。節目中段的觀者與風景中的人的悖論非常有意義,也印證了“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這美好的詩句。

《圓桌派》第四季 聽有意思的人說有意思的話

如果你還沒看過這檔節目,閒下來時,不妨沏一壺茶,追完了這一季,再補上前三季。每期都是一次無比精彩的思想碰撞,每一期都是一次聊天美學的淋漓盡致的表達。話題或許會過時,但思考的邏輯、生活的面目,從未改變。

聽人聊天,從來都不只是說出來的那些話。看《圓桌派》,會明白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