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人的身份證上,為什麼要加上中文備註?韓國人:沒有會很麻煩

中華文化歷來博大精深,從甲骨文到漢字,我國的文字系統經過千錘百煉,最終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且實用的文字體系。由於漢朝時期,我國積極開展同外國的文化交流,其文化又融合進許多豐富而複雜的元素。正是因為中華文化包容性和感染性強,傳播速度也很快。除了中國境內,國外也受益良多。

韓國人的身份證上,為什麼要加上中文備註?韓國人:沒有會很麻煩

這其中就有韓國。在東漢末年(大概公元三世紀左右),漢字傳到了朝鮮半島。作為一種複雜的文字,漢字並沒有在朝鮮半島完全推廣開。因為其內容複雜,教學不方便,故當時能夠習得漢字的人大都為貴族子弟。這給貧苦人民的生活帶來了不便,因為他們只能夠用朝鮮語交流,卻沒有書寫的能力。

直到一千多年後,這個問題才被解決。十五世紀時,當我國處於明朝時期,朝鮮半島被世宗大王李裪所統治。他組織文官進行研究和修訂,開發出獨屬於朝鮮王國的文字——諺文,也就是現在的韓文,使得貧窮的人擁有了表達文字的自由。

韓國人的身份證上,為什麼要加上中文備註?韓國人:沒有會很麻煩

李裪可以說是韓國史上貢獻最大的幾位君主之一,不然他也不會被民眾尊稱為“世宗大王”。1397年(朱元璋洪武年間),李裪含著金湯匙在朝鮮王國的宗室內出生。他小時候特別喜歡漢文化,飽讀中國的歷代經書,對於儒學文化可以說達到了痴迷的程度。後來,宮廷內發生政變,原先的世子(即朝鮮王國的儲君)被廢,朝鮮太宗非常欣賞三子李裪的博學多才,將他定為新的世子。

因此,他能得此皇位,與長年累月的知識積累分不開,漢文化在他執政的道路上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1418年(朱棣永樂年間),他登基即位,成為了新的掌權人。上位之後,他逐漸發現普通民眾沒有統一的文字,這讓基層群眾的生活非常不方便。他經過幾年與臣子們的爭辯與妥協,終於在1443年頒佈了發行文字的詔書。

韓國人的身份證上,為什麼要加上中文備註?韓國人:沒有會很麻煩

李裪組織起一批對中國漢字研究透徹的文官,開始讓他們研究創造新的文字。由於當時朝鮮內已經有了交流用的“音”,只是缺少書寫的字,所以他讓官員們根據朝鮮本土的語音創造一套類似於拼音的文字。不過這套文字其實還是很不方便,畢竟它的原理就像漢字的拼音字母一樣,只能表達讀法,卻區別不了書寫。

經過三年的研討,諺文誕生了。諺文的官方學名叫做“訓民正音”,其意思是訓練民眾學會正確的讀音。從這個名字也能夠看出來,諺文並不能夠識別文字本身,只代表讀音,這也為之後韓國的文字系統漏洞埋下隱患。當1449年諺文正式釋出時,朝鮮內並沒有普及開來,因為這種文字只能作為輔助的語言,它本身的缺陷就意味著不能單獨使用。

韓國人的身份證上,為什麼要加上中文備註?韓國人:沒有會很麻煩

直到1970年的時候,韓國朴正熙為了將漢文化從韓國的文化中剔除,特意頒佈了教育法令,從此漢字在中小學的教育課本中消失了。不過這引發了更大地災難,沒有了漢字,許多讀音相同的諺文根本無法區分。比如“神社”和“紳士”這兩個詞,諺文是一樣的,因為它們倆讀音一樣。如果沒有漢字加以佐證,平常的書寫中就會出現很多啼笑皆非的橋段。

如果是一段文字,聯絡上下文倒是也勉強能讀懂,但是最嚴重的是姓名。韓國人的姓名用諺文來書寫的話,可以引申出很多名字,有的時候根據諺文來喊名字的話,會出現非常多的重名現象。因此民眾會自發地學習漢字,如果不學習漢字,就連自己的名字都無法認清,到後來,這項政策基本名存實亡了。在2019年的時候,漢字重新被印刷在了韓國的小學課本中。

韓國人的身份證上,為什麼要加上中文備註?韓國人:沒有會很麻煩

因此,現在韓國人的身份證上,大都附有漢字版的姓名,在要求嚴格的領域如法律、醫學等,重要檔案也必須要標註漢字。可以說,韓國人已經離不開漢字。這說明,我國的文化影響力是非常深遠的。其實不只是韓國,日本文字的誕生也參考了漢字。華夏民族的文化是非常有魅力的,這樣的魅力會以一種沁人心脾的方式滲透進外來客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