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拉翅”造型的旗頭到晚清才出現,早期女子髮飾並不複雜

可能大家都比較熟悉清朝女子那種

頭上佩戴著的類似牌坊一樣的旗頭,這並非真頭髮製成,而是用絲綢等做成的裝飾假髻而已,而且旗頭出現的歷史非常短,直到晚清才有。

據說“大拉翅”造型的旗頭就是晚清時期的慈禧太后的發明,自然如此誇張的髮型不可能是自己的頭髮,甚至壓根兒就不是頭髮,只是佩戴在頭上的一種裝飾,與古代漢人女眷用假髮製成的假髻也並不相同。

在入關之前,滿洲女子的髮型並沒有那麼複雜,起源於白山黑水之間的滿洲,女子直到待嫁的時候才會開始蓄髮,將頭髮梳成烏黑油亮的大辮子,前額會留個齊眉劉海,而已婚婦女則會將辮子改成挽髮髻,稱作“上頭”。

即便是在貴族與當時的宮廷,女子也只是辮髮盤頭,編結成辮盤在腦後,也沒有多少其他的配飾。

滿洲入關之後,雖然女子的髮型也開始出現變化,但非常有限,直到康熙時期,宮廷之中的女眷穿著大多也都以素色為主,

髮型沒有多少變化,佩戴的裝飾也非常少,也只有在大禮與朝會、宴會等正式場合,才會稍加裝飾。

“大拉翅”造型的旗頭到晚清才出現,早期女子髮飾並不複雜

清朝女子髮型

直到雍正帝繼位之後,滿洲女子的髮型才開始出現比較明顯的變化。雍正時代,旗人女子用於髮飾的鈿子式樣越來越豐富,造型也越來越誇張。

當時的鈿子以細鐵絲或者藤為骨架,外面包裹著黑紗或者紅色的綢緞,在綴飾各種鈿花珠寶,與漢人女子的鳳冠比較類似。

而最著名的清朝滿洲女子髮型“二把頭”,據說就是在嘉慶時代孝全成皇后的促成之下完成的。兩把頭是清朝流行的滿洲女式髮型中的經典款,是最經典的髮型。

將頭髮全綰在頭頂用繩子分成兩把,長度大約在3寸到5寸之間,呈八字形垂在後腦,再配上扁方進行固定,使得兩把頭呈一字型,所以也叫一字頭、如意頭。

清中後期開始,髮髻越來越高,在當時高發髻也成為了非常流行的髮型,再將腦後的餘髮結成一個燕尾狀的長扁髮髻,壓在後脖頸上,使得脖頸顯得比較挺直,

搭配上清朝的旗袍與花盆底,可以凸顯女子的體態婀娜,顯得比較端莊大氣。

“大拉翅”造型的旗頭到晚清才出現,早期女子髮飾並不複雜

清朝女子髮型

清晚期尤其同治、光緒時代,兩把頭的造型越來越誇張越來越大,也逐漸成為了真頭髮與假髮相結合的樣子,這也為後來大拉翅式樣的旗頭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據說因為慈禧太后頭髮比較稀疏,為了讓自己的頭髮看起來顯得更多更濃密一些,慈禧太后發明出了用黑色綢緞製成的大拉翅,不僅能讓頭髮看起來比較多,還可以佩戴更多的配飾。

由於大拉翅式樣的旗頭出現,清晚期“旗頭燕尾”的滿洲女眷經典款髮型正式出現,由於大拉翅能夠承載更多的配飾,所以宮廷女子也不必再花很多功夫來打理頭髮。

也由於慈禧太后的帶頭影響,使得大拉翅在清朝迅速流行了起來。

實際上,旗頭指的是滿洲乃至清朝時期的旗人女子的髮型,也並不是說只有大拉翅才是旗頭,像是二把頭、架子頭、鈿子頭與大拉翅,都可以算是旗頭。

在眾多的旗頭之中,唯獨大拉翅並不是用自家的頭髮編製成,只是用綢緞等製成的頭飾,佩戴在二把頭上,由於清宮劇的影響,使得大拉翅成為了清朝最代表性的髮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