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博物:“鐵”與冶鐵術的起始

鐵,繁體作“鐵”,出現得比較晚,漢代時開始應用。而實際上,冶鐵術的產生時間上要比“鐵”出現早得多。這表明古代文字的發明一般都滯後技術發明的情況。對古代重大技術發明的瞭解,單從歷史文獻上遠不足以得到確證,需要藉助出土文物和科技檢測來分析把握。有關的研究會補充或修正我們以往所知的歷史。

古代的冶鐵術是在冶銅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是因為冶鐵的溫度比冶銅要高,對雜質的處理也要比銅複雜。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冶鐵的?

雖然中國使用鐵器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代,但那是由隕鐵製成的,還不能說是人工冶鐵製成的器物。為使討論問題清楚,必須區分幾個不同的概念,即:開始用鐵的年代,冶鐵術的起始年代和大規模用鐵的年代。幾個概念涉及的年代差距很大。這裡關注的問題是冶鐵術的起始年代。

鐵,繁體作“鐵”,出現得比較晚,漢代時開始應用。“鐵”字出現得晚,不等於說冶鐵出現得晚。

在《詩經·秦風·駟

》中有:“駟

孔阜”之句,唐代學者註解說,“

”是“鐵”字,是“馬色如鐵”的意思。

《說文》:

驖,馬赤黑色。黑色而帶赤色也。

《玉篇》:馬如鐵,赤黑色。

如果這種說法可靠,則意味著西周時期就有人工冶鐵了。

【鐵(鐵)】

漢字博物:“鐵”與冶鐵術的起始

文獻還有其他的線索,如:

《說文解字》:鐵,黑金也。

漢字博物:“鐵”與冶鐵術的起始

鐵,有一古文字形為

【銕】

有學者考證說,“銕”是古代東夷人(居住於今山東濱海地區)使用的字,

【銕】

,金+夷,有東夷人發明人工冶鐵的含義。

這樣說的話,人工冶鐵可能還要早些。

所謂東夷人是先於齊國之地的土著民族,它與後來的齊國不會沒有聯絡。齊本是一個小國,國土面積小,經濟、軍事實力微不足道。進入春秋中期,齊國迅速崛起,成為令其他諸侯國側目的大國、強國。這裡既有政治改革的原因也有較早地使用冶鐵製造工具,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原因。

郭沫若先生基於對歷史的判斷,曾富有預見地提出:“如果齊桓公既已使用鐵作耕具,則鐵的出現必然更要早些,一種有價值的物質要真正被有效地使用,是要費相當長遠的摸索過程的,特別是在古代,因此鐵的最初出現,必然還遠在春秋以前。”

儘管有上述的文獻和郭沫若先生的觀點,但因缺乏出土文物證據,學術界一直爭論,大多數人認為冶鐵是在春秋晚期,甚至是晚在戰國時期發生的,因為這一時期出土的大量鐵器是可靠證據。

真是這種情況嗎?

近二十多年的考古發現和研究,逐漸改變了學者以往的認識。考古發現的西周末期和春秋早期的鐵器不在少數,對這些鐵器進行的檢測表明,我國在西周末期即已出現人工冶鐵,並開始製作和使用鐵器。

漢字博物:“鐵”與冶鐵術的起始

戰國鑄鐵範 範由鐵澆鑄而成,能多次重複使用。發明於戰國晚期,用以生產統一規格的鐵器。

簡化字

【鐵】

,金+失。另一字形

【䥫】

,金+截

表達著同一個道理,青銅劍碰上鐵劍,自然被截斷,就失去了。

鐵器的硬度比青銅就高許多,鐵器時代最終代替了青銅時代。

我國的冶鐵一經出現,就以飛快的速度向前發展,在“塊煉法”冶鐵技術出現後不久,古代勞動人民就冶煉出生鐵,並至遲在春秋戰國之際發明了生鐵柔化處理技術。這一技術能夠把既硬又脆的生鐵加以柔化處理,使之成為可鍛鑄鐵。這項發明比西方領先兩千多年。生鐵冶煉及其柔化處理技術的發明和發展,提高了鐵製品質量和生產率,也降低了成本,從而為戰國中期的大規模用鐵提供了技術保證,特別是到了漢朝,鐵器得到大規模應用,這也是漢朝能戰無不勝、開疆擴土的原因吧。鐵器大規模的應用,也大大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程序。(戴吾三)

(此處已新增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檢視)

我是 @漢字谷主,歡迎關注!

【專注說文解字、快速識字、全語文素養、海外漢語,古汀漢字思維館,漢字博物世界】

想成為一名專業的漢字師!請關注本號,私信留言 ”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