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五行缺土”

作者:顧農

人們歷來相信,缺什麼就得補什麼。補品吃下去,效果也許並不怎麼明顯,而如果不補問題就會更大更多。補品就靠這種邏輯立足於古今而不衰。

進補的辦法豐富多彩。魯迅小說《故鄉》裡有一個閏土,人們都很熟悉,他這名字的由來,一是閏月生的,二是“五行缺土”。缺什麼補什麼,名字裡來一個“土”字,就把那所缺的土給補上了。但是他後來的情況還是很困難:“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個木偶人了。”補了個“土”字有什麼用?但那時的人總相信,如果不補這個“土”,情況一定會更差。

“五行缺土”這話現在已經不大好懂,幸而《魯迅全集》裡給加了一條很詳細的註釋:

五行缺土舊社會所謂算“八字”的迷信說法。即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來記一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各得兩個字,合為“八字”;又認為它們在五行(金、木、水、火、土)中各有所屬,如甲乙寅卯屬木,丙丁巳午屬火等等,如果八個字能包括五者,就是五行俱全。“五行缺土”,就是這八個字中沒有屬土的字,需用土或土作偏旁的字取名等辦法來彌補。

這樣的國學知識現在已經不大容易弄得懂了,非看註釋不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雜學旁收,與時俱進。當然,天干地支現在基本只用於記年,例如今年是戊戌年,生的孩子屬狗。至於月、日、時,如何用干支來記,一般人已經不大去管了。青年人訂婚結婚,也很少再有事先問明八字,進行資格審查,看是否相合的,這應當算是體現了歷史的進步。

世界上有金、木、水、火、土這“五行”,相生相剋,關係到人體健康,甚至還影響天時政事,古代且有所謂“五德終始”之說,意義非常重大。這種理論的創始人是戰國時代的齊人鄒(或作“騶”)衍等輩,其後學為“燕齊海上之方士”(《史記·封禪書》),這一派專家在戰國秦漢之際非常活躍,影響於中國文化至為深遠。魯迅講授上古文化時稱之為“燕齊派”,說他們“多作空疏迂怪之談,齊之騶衍,騶奭,田駢,接子等,皆其卓者,亦秦漢方士所從出也”(《漢文學史綱要》第三篇《老莊》)。魯迅雖然不相信他們那一套怪論,但在小說創作中卻一向注意描寫該論在實際生活中的深遠影響。

“八字”與生有關,與死也有關。魯迅小說《孤獨者》裡寫到主人公魏連殳之死,房東老太說“釘棺材釘時,‘子午卯酉’四生肖是必須躲避的”。這就是說,此時鼠、馬、兔、雞這四種屬相的人必須暫時迴避一下。這樣的規矩在傳統裡想必自有其根據,可惜我不知道,查《魯迅全集》也沒有出注。按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這裡要請專家作一補註才好。

傳統文化中精華甚多,糟粕也不少。我們在大力弘揚傳統文化的時候,務必要注意揚棄其中的糟粕才好。(顧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