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弱的問一句:何時賦式微?——老魏讀《詩》之《式微》賞析篇

每每讀到這首《式微》,一首熟悉的歌聲就會在耳邊響起:“歸來吧,歸來喲 ,浪跡天涯的遊子。”自古以來,對於這首詩的理解,無論認為這是留守妻子對奔波在外的丈夫的深情呼喚,還是認為這是故國遺民對滯留他國的舊主的熱切期盼,乃至是厭倦官場的小吏嚮往歸隱田園的內心獨白,總之表達了一種渴望迴歸的心情。

據說《式微》背後還有一個故事,說的是當年在山東沿海地區有一個部落叫做“黎”的,後來被黃帝部落所滅,部落首領被俘,這首詩表達的就是部落百姓對他們首領的懷念,後來常說的黎民百姓指的就是“黎”這個部落的人們。當然了,這也僅僅是傳說。關於這首詩的故事還有其他幾個版本,其實故事是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詩中所表達的那種急於歸去或者歸來的心情。

弱弱的問一句:何時賦式微?——老魏讀《詩》之《式微》賞析篇

“式微”這個詞我們並不陌生,“式”一說用在句首時是語助詞,沒有實際意義。“微”有微小、暗淡的意思。所以“式微”在這裡是說天漸漸地黑了下來。“式”還有某種規格樣式或者法度模式的意思,“微”也有衰落的意思,所謂“衰微”,所以後來人們總是用“式微”表示事物由盛而衰,比如家道式微,而天漸漸黑了的意思倒沒有了。

“微”在詩裡有兩種不同的用法,“微君”的“微”就不是微小暗淡了,而是非、無的意思,“微君之故”說的是非君之故,也就是不是“君”的原因。“君”在周朝是個專用詞,僅限於君王或者諸侯,後來才有了對人尊稱的表示,所以這裡的“君”,應該是指那些高高在上的當官的。“胡”在詩中也是反覆出現,是一種反問:為什麼。“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透過反問,表達了內心那種強烈的不滿:不是你們當官的原因,為什麼還在忍受寒露的侵襲?!“中露”是為了押韻,“露中”的意思。

這首詩雖然短小,但是作為詩的特色仍然十分鮮明。一是採用設問的方式,充分強調了自己的期盼、焦慮和不滿,而且使詩更加生動,如果上來直接就說,未免太過直白,那就不是詩了。二是韻腳明顯,每句都押韻,雖然變韻但是很自然,讀起來朗朗上口,韻味十足。更重要的是“式微”“中露”以及“泥中”所暗含的詩意,更值得玩味。

我們知道《詩經》是講究比興的,這首詩看似沒有明顯的比興,其實比興無處不在。“式微”除了說明天色將晚,更重要的是點出了周朝末年政治上的黑暗與王權的衰落,在這樣一個大的歷史背景下,才有了後面在寒露和泥濘中勞作的不堪忍受。而“露”和“泥”,更是象徵了工作和生活環境的惡劣,與“胡不歸”呼應,告訴我們,不是因為天要黑了才呼喚歸來,而是因為厭惡了當時的政治環境的一種逃避,這才有了將《式微》作為我國歸隱詩的鼻祖的說法。

弱弱的問一句:何時賦式微?——老魏讀《詩》之《式微》賞析篇

後世很多詩人就常常引用《式微》,表達遠離官場歸隱山林田園的那種寄託,比如田園詩人陶淵明,在他那首著名的《歸去來兮辭》中第一句就用了“胡不歸”,而王維和孟浩然也分別有“悵然吟式微”和“遙寄式微吟”的名句,都來自這首《式微》。都知道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白居易卻說“三百篇中勸式微”,而深陷官場政爭而多次被謫遍嘗顛沛流離之苦的蘇澈更是發出了“何時賦式微”慨嘆。

跨越三千年的歲月,歷盡無數王朝的興衰,回頭望去,所有的功名利祿不過是過眼的煙雲,那些曾經高居廟堂之上叱吒風雲的人物,在無限風光的背後,又有誰知道,有多少人內心在暗暗呼喚“式微,式微,胡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