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塵埃——“六出祁山”辨疑之西縣辨

祁山位於魏屬西縣境,“六出祁山”中多次提到西縣這個地方。西縣地域究竟有多大,治所又在哪裡,因《三國志》無郡國或地理志,這就形成了地域政區變遷的空啟。一些研究三國曆史地理的專家們,除了從《三國志》、《華陽國志》等文獻的人物活動中搜求地理位置的蛛絲馬跡外,還尋前覓後的求諸於《漢志》、〈〈晉志》乃至《史記》。

歷史的塵埃——“六出祁山”辨疑之西縣辨

據兩漢書及《史記》注,西縣歷史悠久,先秦時為秦先祖的發祥地西垂(或稱西犬邱),後改為西縣。西縣始名當不遲於秦武公置郢、冀二縣之時。秦統一後仍為西縣,兩漢、三國仍之。據有關文獻綜合,西縣在三國時的地域,大致包括藉水以南,赤谷水以西,長道鎮以北,祁山、紅河、藉口以東的地區。大範圍轄今天水市秦城區西南部,禮縣的東北部。西縣治所,當代尚無一人專文論述,筆者不揣淺陋,在編寫新〈〈禮縣誌》時將西縣治確定在今禮縣紅河鎮。首從文獻看,主要依據是《水經注‘漾水》在記載鹽官水(今仍名鹽官)之前有這樣一段文字:“西漢水又西南合楊廉川水,水出西谷,眾川流瀉,合成一川,東南流逕西縣故城北”。在本段末句之後,.酈元加了很長一段注:“秦莊公伐西戎,破之,周宣王與其先大駱犬丘之地,為西垂大夫,亦西垂宮也;王莽之西治矣。建武八年世祖至阿陽,竇融等悉會,天水震動,隗囂將妻子奔西城從楊廣,廠死囂愁,窮城守。時潁川賊起,車駕東歸,留吳漢,岑彭圍囂,岑等壅西谷水,以縑幔盛土為堤濯城,城未沒丈餘,水穿壅不行,地中數丈湧出,故城不壞。王元請蜀救至,漢等退還上圭。但廣廉字相狀,後人因以人名名之,故習偽為楊廉也,置楊廉縣焉”。另據其它文獻綜合考證,王莽時西縣改為西治,晉改為始昌,後魏時紅河一帶改為楊廉縣,後周省。

歷史的塵埃——“六出祁山”辨疑之西縣辨

從出土文物看,紅河一帶曾出土享譽世界的“秦公簋”,王莽時鑄造的大量五銖及刀幣、鏟幣。這些都是西縣治的佐證。三從實地考察看,完全符合伐魏路線亮軍先由漢中盆地經略陽而至徽成盆地,再由下辨或建成北向即到達西縣境上的祁山。經滷城而北就到了西縣治。若再欲北進,經楊家寺,越木門谷便至上治(今市西關子鎮)和天水郡治(今天水新陽鎮)了。這是一條坦道,也是一條捷徑。以今道里計,西縣治與上圭治之間為60公里左右,西城南距滷城不到20公里,距祁山僅25公里。

依據文獻,文物、地形、水系考察,西縣治位於禮縣東北部邊界的紅河鎮當屬無疑,但在有關的某些志書中,在近年發表的一些短文中卻產生了諸多岐說:或日在今西和縣治白石鎮附近,或日在今西和縣屬長道鎮,或日在今禮縣鹽官鎮(因“滷”與“西”字相狀而偽,原本“西城”偽為“滷城”),或日在天水秦城區所轄之小天水,或日在清水縣的貓兒谷河,也有人認為在今禮縣治。這些說法均與文獻記載、實地考察不符,故不詳贅。要說明的是,近幾年在祁山西端的北呀(今名大堡子山)出土了一些文物,省田野文物隊搶救性的挖掘了基本被盜掘一空的三座大墓,初定為“秦公墓”(該山墓地屬祁山西端,已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因西縣是先秦西垂的改稱,所以西縣治在長道鎮的說法又活躍起來。但筆者認為,或“秦公墓”在此山上,也不能證明西垂宮(西縣治)就在長道鎮而在不在紅河鎮。

歷史的塵埃——“六出祁山”辨疑之西縣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