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廷樞:中國近代工業化先驅

「本文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張雨良

今年是中國中車創業140週年,我有幸受邀參加了在開灤國家礦山公園中國鐵路源頭舉行的火種採集儀式。當中國中車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孫永才高高擎起點燃的火炬並開始傳遞的那一刻,我感慨萬千,深深懷念起開平煤礦創始人、中國鐵路及機車製造的首創人唐廷樞。

唐廷樞(1832—1892),字建時,號景星,廣東香山人。他一生創辦工商企業40多家,涉及輪船運輸、煤礦、鐵路、保險、水泥、教育以及慈善等諸多領域,創造了多箇中國近代工業第一。他是一位埋頭苦幹、挺起中華民族脊樑的實業家,是開創中國近代工業的先行者,為中華民族自立自強作出了不朽功績。

1884年,唐廷樞在為《瀛海採問》一書所作的序中寫道:“事事以利我國家、利我商民為務。”這是唐廷樞的信念,也是他後半生矢志不渝的追求。

晚清的中國處於“三千餘年一大變局”中,以奕、李鴻章等為代表的官員決定效仿西方開展以“自強”“求富”為目的的洋務運動。這時期,在中國迅速發展起來的外國輪船公司不僅要擠垮本地沿海貿易和運輸業,南糧北調的漕運也將受到威脅。面對如此境地,李鴻章決定發展輪船運輸業。1873年1月,“輪船招商公局”在上海正式開局。開辦之初,只籌集到股本1萬兩,經營不到半年便虧損4。2萬兩。

在招商局面臨即將夭折之際,李鴻章決定聘請時任怡和洋行總買辦的唐廷樞出任輪船招商局總辦,以挽救危局。唐廷樞幼時在澳門教會學校讀書,學了一口流利英語,五口通商以後,隨大批廣東商人北上到了上海,入職於洋人開辦的怡和洋行,因天資聰慧又具有商業頭腦很快被提拔為總買辦。但唐廷樞的精神沒有被殖民,他不會忘記三十多年前林則徐在自己家鄉虎門銷煙的壯舉,“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一鏗鏘有力的誓言始終不絕於耳。

1873年6月,唐廷樞毅然決然地辭去令人豔羨的洋行總買辦職位和優厚待遇,接受李鴻章之邀,出任輪船招商局總辦,決心重整招商局。唐廷樞主張商本商辦,修訂章程,動員親友,很快招股47。6萬兩。他要建設一支大型火輪船隊,把沿海貿易和運輸業的命脈牢牢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中,而不再處處受制於外人,不為他求,只為“不但仿照西法,乃欲駕而上之,為中華吐氣”。

這是中國第一家近代股份制企業。在唐廷樞苦心經營下,只用三年時間,招商局已有股本68。5萬兩,輪船16艘,年收入96萬兩,利潤16萬兩,在上海、天津、廣東、香港、漢口等多地開設了分局。與此同時,在日本、菲律賓等處開設分局,開展國際運輸貿易。

“初則學商戰於外人,繼則與外人商戰。”招商局規模擴大之後,立即遭到洋人輪船公司的聯合打壓。唐廷樞認為,與洋人的競爭,雖然招商局收入會大幅度減少,但國家可以“收無窮之利”。正是有了這種信念,唐廷樞決心放手與洋商一搏。他憑藉自己的經驗和智慧,不僅抵制住了洋人的惡性競爭,而且以超人的膽識併購了美國旗昌輪船公司。

併購旗昌輪船公司,對招商局而言會背上沉重的債務負擔,但從國家大局看,如果不併購旗昌輪船公司“必至為人所制”,後患無窮。在南北洋大臣沈葆楨和李鴻章的支援下,1877年初,招商局以222萬兩價格併購了旗昌輪船公司,徹底打破了洋人對中國沿海和內陸船運貿易的壟斷。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中國企業併購外資企業,堪稱併購史典範。

併購旗昌輪船公司以後,招商局成為當時中國船運業龍頭企業,擁有了絕對競爭優勢。到1885年唐廷樞離開招商局時,股本已經達到200萬兩,總資產533萬兩,有船26艘,總噸位2。2萬噸。唐廷樞為招商局打牢了百年長盛不衰的根基。

在招商局規模快速擴張的同時,唐廷樞決定創辦中國人自己的保險公司,辦理輪船、貨物保險業務。1875年,唐廷樞組建保險招商局,創辦仁和保險公司。這是中國第一家由國人開設的保險公司。1878年,唐廷樞又創辦了濟和水火險公司。此舉不僅增加了招商局的抗風險能力和競爭能力,而且還積累了大量流動資金。可以說,如果沒有唐廷樞,洋務派的自強夢想也許還要經歷一個更漫長的過程。

1892年,唐廷樞去世後,友人撰寫紀念文章,稱他所做的事業“皆為他人所不敢為,亦皆為中國所從來未為”。晚清之際,風氣未開,洋務事業常常遭到非議,如果沒有超人的魄力和勇氣是難以成事的。

洋務開辦之初,中國煤炭幾乎全部依賴進口,李鴻章、沈葆楨等人已經意識到要自強“非鐵不能,非煤不濟”,上書朝廷採用西法開辦煤鐵礦。1876年,李鴻章委派唐廷樞到直隸灤州一帶勘察煤鐵礦。1878年7月,“開平礦務總局”在灤州開平鎮正式掛牌。開辦輪船招商局是唐廷樞所熟悉的商業領域,而開辦煤礦則是他所完全陌生的工業領域,而且要在中國工業基礎為零的情況下建設,如果沒有超人魄力和開創精神,是不敢問津的。

開平煤礦,這裡是只有18戶人家的小山村,貧瘠、偏僻而又落後,道路交通十分閉塞,唐廷樞所遇到的困難遠遠超過他的想象,建礦之難實屬罕見。1881年,唐山礦建成出煤。1884年,產量達到14萬噸,日本煤炭被擠出天津市場。1892年唐廷樞去世時,開平煤礦的產量已達到40。2萬噸,徹底打破了洋煤在中國市場的壟斷地位。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開平煤礦的作用凸顯出來。開戰之前,日本聯合其他列強對清政府實施煤炭禁運,開平煤礦成為北洋水師僅有的煤炭供應基地。據統計,戰爭期間共供應煤炭3。8萬噸,滿足了北洋水師的作戰需要。正如李鴻章所預料:“一旦有事,庶不為敵人所把持,亦可免利源之外洩,富強之基,此為嚆矢。”

煤炭運輸是決定開礦成功與否的關鍵,唐廷樞認為,“苟非由鐵路運煤,誠恐終難振作也”。敢於提出這種想法在當時是需要有冒險精神和敢於擔當勇氣。修建鐵路是清政府與西方列強關於主權之爭的焦點,也是洋務派和保守派關於國計民生爭論的焦點。在李鴻章斡旋下,修築鐵路的計劃獲得朝廷批准。

1881年,在唐廷樞主持下,修築了唐山礦到胥各莊鐵路,全長9。7公里,採用1。435米軌距標準,中國第一條鐵路誕生了。1。435米軌距也就成了中國鐵路建設的軌距標準。與此同時,唐廷樞授意秘密製造了中國第一臺蒸汽機車—“中國火箭號”。唐胥鐵路雖然只有短短的9。7公里,但實現了鐵路零的突破,標誌著中國進入了鐵路時代,中華民族幾千年的農耕文明在這裡悄然地開始向工業文明轉變。

1881年,開平礦務局在胥各莊建了一座車輛修理廠,開始生產貨車。後修理廠遷至唐山礦西側,改名為唐山修車廠。它是中國第一家機車修理廠,也就是現中國中車唐山機車車輛有限公司的前身。

鐵路不僅是一種交通設施,也是工業文明的標誌。1886年7月,中國第一家鐵路公司—開平鐵路公司成立。1888年8月,鐵路修築到天津,唐津鐵路全線竣工通車,全長130公里。這是中國第一條經營性幹線鐵路,在鐵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1887年冬,開平礦務局在唐山礦東25公里的地方籌建林西礦,並把唐胥鐵路向東延展至古冶、林西礦。為了阻止俄國人對東北的侵略,清政府決定修築鐵路通向東三省。唐古鐵路建成通車為修築東三省鐵路創造了條件。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前,鐵路已經修過山海關。在戰爭中,鐵路發揮了重要作用,反對派終於不再反對修築鐵路,從此中國鐵路建設進入了一個高峰期。可以說,如果沒有唐廷樞,中國鐵路建設時間會大大推遲,中國近代化的路程還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

李鴻章評價唐廷樞:“事極繁難,百折不回,忠信正直,實為中國商務難得之才。”在洋務派與保守派之間政治鬥爭格局下,唐廷樞總會成為李鴻章政敵打擊的物件,如果沒有矢志不移的勇氣,沒有堅韌不拔的毅力,是難以成功的。

併購旗昌輪船公司以後,招商局規模擴大一倍,唐廷樞盡心竭力,事必躬親,不敢有絲毫懈怠,憑藉自己多年積累的經驗,尚能應對。然而,來自朝廷官員的政治壓力和地方官員的謀私行為,卻令他難以招架,苦不堪言。

1877年到1881年,不斷有官員參奏招商局經營混亂,營私舞弊。1877年10月,山西道御史董儁翰參奏招商局每月虧損五六萬兩,請朝廷下旨嚴厲整頓;1880年11月,國子監祭酒王先謙參奏招商局,甚至放言不懲辦唐廷樞“是無國法也”。這些朝廷大員為了爭權奪勢、結黨營私,肆意詆譭之情形無以復加。皇帝下旨責令嚴查,若屬實則“即行從嚴參辦”。而地方官員視招商局為肥肉,時常敲詐勒索,“欲來謀事,欲受幹修,欲叨免水腳,欲借盤川”等不一而足,如果不答應,便四處造謠,惡語中傷。唐廷樞在股東會上感慨道:“猶憶倡辦之初,外間譽者三,而毀者七……內籌鉅款、外拒謗言之苦,實有不可言者”。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誰能無怨?

然而,與盛宣懷對唐廷樞的排擠相比,這些誹謗卻又顯得那麼微不足道。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前夕,上海發生金融危機,招商局也未能倖免,而此時唐廷樞正在歐美各國考察。李鴻章下令整頓招商局。盛宣懷為了完全掌控招商局,藉此機會打壓和排擠唐廷樞。招商局成立之初,盛宣懷就想做招商局督辦。李鴻章深知他“固欲辦大事,兼作高官”,這次盛宣懷如願以償地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士農工商,官不信商,商不信官,這次官商合體,官僚資本家這個新的權貴階層由此誕生了。

明知遭到陷謗和排擠,唐廷樞仍以大局為重,任勞任怨,力挽危局。1885年7月,招商局再次擺脫困境後,唐廷樞強忍悲痛離開自己一手創辦、苦心經營的招商局,北上天津專辦開平礦務局事務。在如此境遇下,唐廷樞所表現的虛懷若谷的品德,非常人所能企及。

1881年底,招商局參奏案還未了結,禮部右侍郎祁世長又上一折,參奏開平煤礦離遵化皇陵太近,震動了龍脈,請皇帝下旨停止開採。這份奏摺,不啻晴天霹靂,對唐廷樞的打擊遠遠超過對輪船招商局的歷次參奏。此時唐山礦已投入資金達150萬兩,即將出煤。

皇帝下旨徹查,在確認“唐山等處礦廠山川脈絡與陵寢並無關礙”後,煤礦最終保住了,但鐵礦被皇帝下旨停止開採,造成了巨大損失。建礦開採煤、鐵等資源,無一不投資巨大,籌集資金異常艱難。在資金最困難時,李鴻章也只是借給3萬兩,唐廷樞“不惜毀家以成就其事”。祁世長的一紙奏摺幾乎把開平煤礦置於萬劫不復的境地。

徐潤曾發出感慨:“潤出省依賴四十四年,歷事已不少,最難莫如辦礦,微末之事,色色須求人,主其事者稍或猶豫膽怯,不能苦心忍耐,即難辦礦。”儘管遭到接二連三的打擊,唐廷樞仍然忍辱負重,繼續開拓洋務事業,建立中國第一家鐵路公司、修建中國第一條幹線鐵路—唐津鐵路、創辦國內第一家水泥廠—唐山細棉土廠、開鑿林西礦,由此初步奠定了中國近代工業化格局。這是唐廷樞最值得崇敬,最為可貴之處。

1982年,怡和洋行在其出版的紀念開辦175週年特刊上刊登回憶文章,稱唐廷樞“既愛國,又有世界眼光”。此時距他去世已經整整90年。在過去近一個世紀之後,仍有外國企業紀念他並作出這樣評價,可見他的愛國行為給洋人留下的印象之深刻。

1870年,清政府採納容閎建議,批准分四期選派120名幼童去美國留學。然而,報名者寥寥無幾,幼童留學計劃幾近夭折。為了能夠順利推進這項計劃,唐廷樞極力鼓動宣傳,親自回到家鄉,選拔留學幼童,120名幼童中有三分之一來自他的家鄉香山,這裡就有他的族侄日後成為民國總理的唐紹儀、清華大學校長的唐國安。這些留美幼童成為了推動社會制度變革和中國工業近代化的中堅力量。

唐廷樞深知培養掌握西方科學技術的人才對國家辦洋務的重要性,他把自己創辦的企業作為培養洋務人才的基地,在所制定的章程和制度中都明確規定,所有聘用的洋人必須向中國人傳授技術。留美幼童回國後,唐廷樞指派洋礦師對分配到開平礦務局的幼童進行悉心指導,培養出了詹天佑、鄺景陽、鄺榮光等第一批鐵路、礦業工程師。

唐廷樞的愛國行為還體現在他與洋人打交道、處理涉外糾紛時,處處維護國家利益,維護民族尊嚴。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洋人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儼然是主宰者,肆無忌憚,為所欲為,而舉國上下缺少與洋人打交道經驗,涉外糾紛頻發。此時的唐廷樞備受各方督撫青睞,爭相留用幫辦洋務,協助處理著各種棘手的涉外糾紛。

丁日昌素有“吏治、洋務冠絕流輩”“諸事不肯假手於人”的美譽,調任福建巡撫後,在處理遺留下來的涉外糾紛時卻格外倚畀唐廷樞。日本對臺灣垂涎已久,無事生非,藉機挑起事端,以實現侵佔野心。1876年,日本以十四年前發生的索伯拉那船舊案為藉口對清政府發難,聲稱船員是被謀害致死,要求賠償撫卹金,並揚言要派軍艦攻佔臺灣。1862年日本索伯拉那船因遭遇風暴在臺灣附近擱淺,船員遇難。丁日昌委派唐廷樞與日本領事進行交涉。唐廷樞親自到案發地調查取證,據理力爭,最後日本領事不得不承認事實,從而避免了一場即將爆發的戰爭。

福廈電線案是丹麥公司在沒有得到清政府允許的情況下,擅自修建從福州到廈門的電話線,因遭到當地紳民極力阻撓,清政府決定買回自辦。唐廷樞與對方經過十多次辯論,堅決維護政府主張,平息了爭端。

唐廷樞在與洋人打交道過程中,始終堅持不卑不亢,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對所聘用的洋人,唐廷樞能夠注重發揮他們專長,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時時處處體現出“用人之明,容人之量”。但在他所創辦的企業,唐廷樞都規定股票“不準讓與洋人”。儘管如此,在他六十大壽之時,天津的洋人“上自領事,下迄各行商人”都來為其祝壽,足見洋人對他的敬佩與尊重。

對於唐廷樞的世界眼光,已經在他所辦的實業,所做的事業得到展現。1883年,受李鴻章委派,唐廷樞到德國、法國、英國、美國、巴西等多個國家考察商務、礦務。這次海外之行,既加強了與歐美各國的聯絡和交往,也開闊了他的眼界,接受了許多西方工商業思想和理念。1889年,《北華捷報》刊載文章稱讚他:“如果中國有更多像他這樣的人,各型別的工商業沒什麼困難就能發展起來。”

用“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來概括唐廷樞的一生,是最恰當不過的。

1832年,唐廷樞出生在廣東香山唐家灣,童年時期在澳門父親工作的一所教會學校讀書。入學前夕,正值鴉片戰爭爆發,他目睹了澳門海關被炸燬的場景,這邊是“官汛、炮臺、房屋枕行傾倒”,那邊是“樓臺廟宇雄壯可觀,其炮臺船隻堅固”,強烈的反差讓幼小的他內心深處受到極大衝擊,發出他們“從何而來,所然何事”之問。也許就在這一時刻,唐廷樞萌發了強烈的愛國思想。

1862年,唐廷樞編著了一部《英語集全》,共六卷六冊,內容非常豐富,是中國人編纂的第一部漢英詞典。唐廷樞之所以要編著《英語集全》,是他看到自己的同胞因不懂英語,常常被洋人騙,被洋人欺凌。這一年他30歲。

國門被列強開啟之後,“師夷長技以制夷”已經成為洋務派共識。1872年,唐廷樞與駐上海英領事共同倡議開設格致書院,介紹西方天文、製造、繪圖、化學、地質等科技知識,展示西方生產的各類儀器儀表、礦物樣本等,“以冀將來藝學振興,儲備人才,施儲實用”。

唐廷樞成為上海粵商領袖後,富不忘鄉梓,積極致力於公益事業,倡議開辦慈善機構,組織救災賑災。1876年,福建發生水災,他捐米500擔;直隸、山東、河南、山西境內發生大旱災害,他在上海發起勸捐賑災活動,共籌集災款2。7萬兩,衣物數萬件。僅唐廷樞兄弟三人代母捐款就達1340兩,皇帝賜建“樂善好施”牌坊。1885年廣東遭受水災,捐款179洋圓。1890年,直隸、山東境內發生水災,捐棉衣棉褲一千套,與友人合捐災款一千兩。在各地遭受災害時,他總是積極組織捐款捐糧,救濟受災百姓。

幼童,始終是他的牽掛。1875年,唐廷樞倡議開設撫養局,收留流浪兒童、遊手好閒青年,“一念及此,殊深悲憫,是以設局收養”。同時在收養局設立一所公益學校,教授難童讀書學習,貧困家庭子弟也可以就近送學校來讀書,品學兼優的每半個月給予一次獎勵。收留的難童達到十六歲後,對沒有親屬認領的,“量才授業”。唐廷樞在竭盡所能救助這些無辜幼童,避免他們淪為社會不安定因素。

在自己所開辦的企業,唐廷樞不僅給予童工格外關照,而且規定童工在工餘時間必須入學讀書。在開平礦務局《局規》中規定,所有童工“除作工時刻之外,即入學堂讀書”,免費提供生活學習用品用具,“其幼童被帳、衣帽與及學堂醫所所需各物,均由雜務處辦理”。童工長大成人以後,由督辦或總辦重新安排工作。仁者愛人,由己及人,他要從根本上改變這些童工的命運,讓他們過上體面生活。

1892年10月7日,唐廷樞因積勞成疾在天津病逝。他一生致力於創辦實業,去世後竟然沒有留下多少家產,一些葬禮花銷也是由友人資助的。李鴻章知道他清貧無積蓄,親自前來弔唁並題主,告知家屬“不必設宴款待,禮畢即回行轅”。在靈柩啟運回鄉時,所透過的道路兩旁商鋪皆閉市致哀,陪送者近千人,同時有外國官商五十多人為其扶柩送葬,直到招商局輪船上。在那個時代,作為一位實業家,能夠得到中西各方人士這樣高規格尊重,十分罕見。

唐廷樞是當時《申報》《北華捷報》《萬國公報》等報紙爭相報道的熱門人物。其中,《申報》是近代影響最大的一家報紙,從創刊到停刊共經營77年,而對唐廷樞的持續報道長達75年之久,足見他對一個時代的影響和所做的貢獻。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唐廷樞不僅為後世留下物質財富,同時也留下了精神財富。鄭觀應得到唐廷樞的關照和影響最大,其所著的震驚朝野的《盛世危言》中很多思想觀點,就源自於唐廷樞。他對唐廷樞的評價最中肯:“蓋此公一生精力盡銷磨於商務、洋務之中,數十年來備嘗艱苦,凡事不因仇怨,顧全大局,力圖整頓,洵為吾粵中辦洋務之特出者。”時光易逝,精神永存。唐廷樞精神,既是那個時代最需要的精神,也是當今時代仍需要弘揚的精神。此時,中國中車慶祝創業140週年的火炬正在祖國大江南北傳遞,它傳遞的也正是這種精神—自強不息,敢為人先。

(作者系開灤集團公司黨委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