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嘆息!從“曾點氣象”看古代文人的終極追求

前言

《論語》中有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是關於孔子與自己的學生談論人生追求與志向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看似漫不經心地,孔子問學生們有何追求?子路見老師考問,便率先誇誇其談於對建功立業的追求,孔子哂之;冉有、公西華倒是謙虛,但也表達出對功名利祿的嚮往,夫子未置可否;輪到曾皙了,卻描繪出一幅“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田園生活氣息!按照現代人的看法,那簡直就是“爛泥扶不上牆”啊!然而,孔子卻對此大表認同,“吾與點也”!對此,後世文人爭論不休,是聖人垂垂老矣而悲觀厭世?還是聖人對人生意義的終極追求本就如此?本文試探討之!

一聲嘆息!從“曾點氣象”看古代文人的終極追求

對於子路追求建功立業的志向,孔子為什麼“哂之”呢?

先來看一下子路是怎麼回答老師的,子路率爾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看似簡單的幾句話,暴露出子路的遠大志向。這幾句話至少表達出三層意思:1要做一名大國的將軍。2要讓老百姓勇敢善戰!3教育老百姓懂得做人的道理。想想看,要做到這三點談何容易,子路何其自負啊!說起來,孔子“哂之”的理由也很有意思,“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要以禮治理國家,子路說起話來一點也不謙虛,所以哂笑。這就有些奇怪了,孔子並沒有對子路的雄心壯志有所評價,只是對他的治國方法和語言風格(狂,不謙虛)進行批評,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正是春秋時期社會·大環境造成的必然結果!

每個人都是時代的印記,都逃脫不出社會發展的羈絆!

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由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的過渡階段。那是一個天崩地裂的時代,大發展、大破壞、大破大立的時代!貴族及上層社會自以為是的一切美好的東西都遭到徹底的毀壞,平民乃至最下層的普通老百姓開始覺醒,爭取屬於自己應得的幸福!

可是,路應該怎麼走?那時的中國,在周王朝的大一統下有大大小小几十上百個小國組成。亂世之下,每個諸侯國都要爭取自己的發展生存之道,可是,道在哪裡?於是乎,適應這種對“道”的需求,各種學說應運而生。後世有”

諸子百家“、”百家爭鳴

“之說,正是對那個時代中國人探索治國之道的生動描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墨家、法家。儒家學說的代表人物當然是孔子,孔子整理繼承和發展了周王朝以來的各種典章制度,提出了以周禮為基本規範,以”仁義“為核心的儒家學說。然而,這種學說並不受時人待見,在那個朝生夕死的亂世,有誰願意聽什麼”仁義禮儀“呢?相反,人們更喜歡法家學說,畢竟,功名利祿這些實實在在的東西更適合當時世人的胃口!

一聲嘆息!從“曾點氣象”看古代文人的終極追求

作為孔子的學生,在這種社會大環境下,不可避免地受到世俗的影響。當孔子拼命地將自己的思想觀念向自己的學生灌輸的時候,孔子的學生卻也忍不住偷偷地跑去聽別的老師授課。當時魯國有一位號稱“聞人”的大師少正卯,正是法家學說的忠實擁躉,經常開課講授法家學說,除了曾皙,幾乎所有的弟子都去聽過課,可見當時法家學說在社會的巨大影響力。秦國最終消滅六國,也正是重用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李斯等人,勵精圖治,發奮圖強,最終統一華夏!

可是,這種追求暴力,對內武力鎮壓,對外窮兵黷武的殘酷方式,讓普通老百姓過著悲慘的生活,這與孔子追求的以“禮”治國的思想觀念是完全背道而馳的。孔子“哂”子路,並非針對子路一人,而是對這種瀰漫整個社會的崇尚暴力改革思想觀念的無力抗爭!

那麼,冉有、公西華的志向為什麼也沒有得到夫子的認可呢?

冉有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公西華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冉有與公西華看到老師哂笑大師兄,還以為是老師對大師兄過高的追求不滿意呢,所以比起大師兄來,志向上降了級數,表達語氣上更是謙遜了不少。可是還是會錯了意,根本不明白老師的思想觀念所在以及培養他們的根本目的!

來看看孔子是如何點評的,“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不得不說,孔子作為古代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確實有著常人難以企及的洞察力。冉有與公西華表面上好像彬彬有禮、輕描淡寫地說出了自己的志向追求,可是談論的莫不是治國安邦的國家大事,而要做好這些事情何其難!比起子路來,二人也只是在追求個人職位上有所降低,但本質上完全相同。觀念決定行動,對於他們這種追求功名利祿的思想,自然是與孔子教化民眾的觀念格格不入的。

一聲嘆息!從“曾點氣象”看古代文人的終極追求

曾皙的觀點為什麼會得到老師的讚許呢?其實這正是聖人的最高追求!曾皙描繪出來的正是禮樂教化下的人人安居樂業的美好盛世!這才是作為幫助君主完成這一切的“士”民階層的真正使命和最終歸宿!

看一下曾皙的回答,《論語》中有著形象精彩的描述: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對於曾皙的這番舉動作答,看似與志向風馬牛不相及,實則大有深意。它處處體現出曾皙的文化修養和道德追求。當時,曾皙正在鼓瑟,當老師詢問到自己時,不慌不忙停下,然後直起身子作答,這充分表現出對老師的尊重和自身的禮儀修養。當時的子路是”率而對“的,魯莽而少禮。此其一!

其二,先申明自己的觀點與師兄弟們不同,意在徵求老師的意見,說還是不說呢?這也是對其他師兄弟表示尊重,體現出曾皙與師兄弟們良好的關係和情誼,這是”義“。

其三,切入正題,描繪出一幅晚春初夏出遊的快樂圖景。這就是志向?我們後輩人看到此處也許會感到有些懵,這算什麼志向,也太沒有追求了吧?如果這樣想,你就誤解曾皙了。前面已經說了,孔子及其弟子所在的春秋時期,是一個急劇變革的大時代,各個諸侯國之間為爭奪資源、發展而經常進行大規模的戰爭。普通百姓生活悽慘,朝生夕死!試想,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有多少人能夠穿著新衣服,在沂水河洗澡,在暖風中跳舞,累了唱著歡快的歌曲回家呢?曾皙給我們描繪出這樣一幅生活無憂無慮的圖景,也只有太平盛世才會有的圖景,展現的正是他心中的嚮往和追求,這也就是後人所說的”曾點氣象“啊!也是孔子真正認可的原因吧!

‘曾點氣象’在古代中國從來沒有真正出現過,也不會實現!有趣的是,卻無意中給古代文人們找到了一條出路,一條寄情山水,怡情悅性,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汙的解脫之路!這反而成了古代文人的終極追求!

在儒家學說成為文化正統之後,每一個讀書人無不把”攻讀聖賢書,貨於帝王家“作為畢生的追求和理想,”齊家、治國、平天下“成為文人的標準模式!然而,現實是殘酷的,統治者從來不會把普通百姓的幸福作為治理國家的主要目標!這就與文人們的理想發生了根本性的衝突。於是,在官場碰得頭破血流的文人們轉而找到了另一條出路——-迴歸田園,迴歸大自然,寄情山水之樂!

一聲嘆息!從“曾點氣象”看古代文人的終極追求

中國古代為什麼那麼多描寫田園風光的詩詞,那麼多悟道修禪的隱士?這就是根本的原因!范仲淹的《岳陽樓記》,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王勃的《滕王閣序》,都描繪出一幅幅瑰麗奇幻的美好景象,實則抒發了文人們對理想的追求和對統治者的無奈抗爭!最著名的當屬晉朝的竹林七賢,一大批聖賢志士聚在一起,只知遊山玩水,飲酒作樂,卻誓死不與當政者合作,何其悲也!

一聲嘆息!從“曾點氣象”看古代文人的終極追求

結語

現在,茶餘飯後,我們可以到公園散步,聊天,打牌,跳舞。老年人更是整天開心快樂的享受人生美好時光,曾皙所描述的太平盛世終於在當代中國實現了!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感到慶幸,放眼中華上下五千年,多少古聖先賢前仆後繼,終於在我們這一代實現了!何其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