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南明清時期人物——忠義、政事篇

忠義

忠義如田疇,疇非一鄉之士也。其節苦,其行巽。天不祚劉,不護從臥龍共襄王業,讀史有餘悲焉。徐樂之敢言直諫,次之。唐、宋、金、元書缺有間矣。有明迄今,取義成仁者,駢肩而起。有為史之及載,有為史之不及載。以棗梨為俎豆,固珥筆之志也夫。志忠義。

——光緒《豐潤縣誌》

按:論語云,士見危授命;又云,有殺身以成仁。夫值邊疆多事之秋,社稷危亡之日,際此強敵壓境,大難當前,執鞭弭以周旋於疆場之上。非抱鐵石之貞心,具松筠之勁節。鮮有捨生取義,為國捐軀者。茲則馬革裹屍,用酬壯志,英名大節,互古常昭。書之邑乘,亦足以勵薄俗也。

——《灤縣誌》

王之心,字鑑吾,州人,官司禮監太監。博學精翰墨。監督薊、永,力杜饋遺,免文吏庭謁。崇正甲申,都城陷,心同御馬監太監王承恩待帝縊於煤山,一時稱兩中貴殉義。心弟之仁,任蘇州總兵,順治二年率所部兵入海,見事不成,復登岸,詣督師洪公請死曰:“某海中自裁,人未我知,特來求明白死耳。”從容就刑,可謂弟兄合節矣。

——嘉慶《灤州志》

董時乘,字六龍,武進士,由興州前屯衛鎮撫散官,任浮圖峪守備,特授忠義顯校尉,誥授昭武都尉,死國難。

按:六龍公職微勢弱,因世授國恩,當鼎革之時,特抒忠憤附夏主之,一成戈難返日比田家之五百義士,不共天勢,去而潛,賁志以沒迨,清室褒揚。故明忠義族中,苦無舊跡,堪微惜哉。特錄之以盻,邑志續採焉。

傳聞公實遁南方,留有苗裔,多為顯官,只是無從徵實,故闕如也,容俟再考 。

——《豐潤董氏家譜》

高顯辰,字欽思,第子,順治戊子舉人。授德安令。有膽略,理繁治劇,措置裕如。以迴避,再補南寧郡丞,階雲南守。時吳藩跋扈,麾下倚勢虐民,大吏莫敢誰何。顯辰獨移文該管諷剌之,途值則面折其過。上官同僚,俱為之惴惴,規以勿捋虎鬚。顯辰恕曰,吾輩天子命吏,何可詭隨異性王之賬下兒耶?卒以是得禍,當吳逆之變也。逼司府入,授以偽職。顯辰拒詞倔戇,吳命杖之於市,發永昌軍安置。乃服毒死。音耗斷絕,妻戈氏自經。女適滇臬李興元子毓秀,亦同時受禍。事聞,贈顯辰太僕寺卿,蔭一子入監。

張銅,字鑄勳,八區稻地鎮人。保定武備學堂畢業,充雲南陸軍管帶官,駐防騰越。辛亥事起,部下響應。張力持忠君愛國之說,遂遇害。

——《灤縣誌》

盧金第,字印橋,小集鎮人。事親以孝聞,善書畫,有儀度。道光丁酉舉於鄉,甲辰大挑一等,籤掣川省,在籍終養。巳酉服闋,赴蜀候補。咸豐元年,署墊江縣,是年充鄉試同考官。二年,奉上憲札委解餉廣西。至全州,適發賊猖獗,全州戒嚴,金第將餉交州牧曹君燮培收訖。曹勸速行,第慨然曰:“全亦吾君土地也,不與公協力共守,以涓埃答國恩,平日讀書所學者何也?”於是分守東門,勵士卒備矢石,惴惴焉,唯恐提防之稍懈,不異張真源代守雎陽也。詎賊氛方熾,守七晝夜(由四月初一日至初八日)而城陷,猶持刀巷戰,斃三賊,力盡死之。從者止一僕某逃出,事聞,恩恤加道銜,世襲雲騎尉,準全州建祠,與曹公並祀焉。

鄭倬,宋家營人,平慶涇道鄭錫敞之胞伯也,任安徽布政司經歷。咸豐初,粵匪馳突,攻陷皖省城,倬死之,一門殉節,止遺一孫,恩恤世襲雲騎尉,今寓居皖省。

趙保純,號熙齋,漢軍旗人。道光己亥科舉人。咸豐初,官河南陳州府項城縣令。項時為捻匪出沒之區,純倡修城垣,募壯勇,置軍器,修築甫竣,教匪遽勾結捻匪圍城,兩次不得志而去。六年,移署淮寧縣,豫撫英公啟防捻匪西竄,駐紮陳郡,檄純募勇以助兵威。赴項五日,即募二千名。撫憲賜名保勝軍,著純帶領,與副使張公維翰防守周家口。九月,捻匪撲陳郡,距城十數里,肆行焚掠。撫憲調純回陳守城,乃將兵勇交遊擊馬春華帶領。從數騎至陳,縋城入守。值兵乏食,復設法從周家口運麥以濟,賊攻城三晝夜,百計守禦,始獲保全。二十二日,撫憲議調鄉團,委赴東南二鄉催集團勇。純輕騎減從,至城東八里之季莊,猝遇匪眾,因馬受傷墜地,與家人霍升、李太同遇害。事聞,贈知府銜,準於陳州地方建立專祠,並給二世雲騎尉職,恩騎尉世襲罔替。子光壁,附生,現官雲南大理府通判。

——光緒《豐潤縣誌》

政事

董永祉,公性慷慨樂施予,凡族黨中無論大小有逋租徭及鹺課者,公每為之,代輸不責,所賞不能葬娶者,輒助之,甲午歲飢,公收瘞餓殍無算,仍捐榖千餘石,煮粥分贍全活者甚眾,其功德蓋匪淺鮮者比也。用極公以明經任鴻臚寺序班,天啟中上郊圜丘冠緌(rui)偶脫,公隨機贊勷,乃成禮上大嘉獎御史,以失儀劾之不問,有奉使朝鮮,欽賜一品服,色屢擢至少卿,厥後卒於國難。

——《豐潤董氏家譜》

高第,字登之,萬曆已醜進士。初令臨潁,徵賦銀不折封,即以原櫃解府,力絕羨耗。歲大歉,賑粥施醫藥,活數萬人。轉戶曹,榷滸墅關。舊例,支河設繩,防貨舟攔出。第曰,但鏁正關足矣,何淵察為?悉撤去。升大同守,捐俸贖補宗祿三千金。升湖廣參政,奏撤稅璫杜進忠。旋臬陝西,擢御史中丞,巡撫大同。費橐七千金,助給撫賞,晉兵部尚書。楊左被逮,榜掠甚慘,第經筵力陳黨錮宜釋。忠賢怒,激熹宗召對,切責之。會寧遠警,出第經略薊遼。時右屯大淩河城二,孫承宗已設戍。第至,以關外不可守,盡撤之。二城遂被毀。崔呈秀劾之,勒令間住。崇正初,詔復原官。因己已郡城陷,復謫居無棣。已卯放還裡,著有太極良知等說、撫雲疏稿、籟真等集。年八十二卒,祀鄉賢。本舊志,參錄明史,及永平府志。(附一《明史·高第傳》:高第,字登之,明灤州人。萬曆十七年進士,初由臨穎縣令轉戶曹,升大同守,歷楚、秦藩臬,天啟元年擢御史中丞,巡撫大同。尋升兵部尚書。天啟五年至七年任薊遼經略。關外之地盡失,被劾,勒令閒住。附二《明史·熹宗本紀》:天啟五年冬十月己卯,兵部尚書高第經略遼、薊、登、萊、天津軍務。庚寅,孫承宗致仕。附三《崇禎實錄》:崇禎三年十一月丙子朔。丁亥,逮前經略遼東兵部尚書高第。第,家灤州,以前聞邊警,舉家遁,灤人立潰也。)

——《灤縣誌》

鄭國俊,越支一圖人,貢生,授廣德判。時江寇黃敦作亂,國俊縛其首,境內獲安。署建平篆,除火耗,革積弊,頌聲大作,因擢縣。以親老辭歸,士民勒碑誌之。里居十餘載,號竹齋居士,族人徭役悉代輸。崇禎丁丑,邑飢,賑活萬餘人。

——光緒《豐潤縣誌》

鄭元吉,上林院署丞博士,敕封文林郎。

鄭應澄,萬曆七年恩科進士,廣西桂林府桂林縣正堂,欽加七品銜,覃恩敕授文林郎。

——《鄭氏家譜》

國朝

喻成龍,字武功。其祖父從龍定鼎,遂卜居灤州。弱君以恩蔭任江南建德令,廉明仁愛,膺卓薦。值吳耿叛,時龍雖離任,撫軍壯其才略,分兵協剿,親冒矢石,所向披靡。獲從逆姓氏簿,焚之,保全實多。士民不忘遺愛,勒石塑像,迄今蘭臺山猶屍祀焉.題授池州磨蘑.督軍省.趕荊嶽.勞績茂著。題授本郡丞,當車興旁午,督造戰船刻無寧冕。猶加意民食,歷屬各建義倉積穀,民樂輸.至數十萬石。遇欠分給,民不苦飢。建立書院,置學田,積藏書。暇則與生童講論,俾從事經濟實學。池於江南為小郡,一時彬彬稱盛,丁內艱去。補江右臨江府,地瘠民貧,龍撫字噢咻,循聲大振。擢山東鹺運,轉察臬藩。連任山左,俱有治績。適遼東歉收,議令撫軍由海運粟濟荒,優詔特委龍載糧百艘星發,海若效靈不揚波者數月,活遼民萬億。一歲之內,晉冏卿、廷尉、少司空,三遷顯秩。人皆以為榮,龍悚惕益。乙亥歲,北鄙跳梁,復奉優詔運糧。兩經大漠,直窮西海,軍食未嘗少缺,敘功轉少司馬。奉上命看河,敷陳無不報可,因發帑修築,同事九人,凡所建豎,多出公載,漕運賴之。覆命,顧問諄諄,條對悉當。簡總督湖廣,隨駕南巡。恩旨賜華袞、扁對、詩章字帖甚多。甫涖任,會徵紅苗,剿除十餘寨,撫綏五百餘寨,恩威互施,楚地以寧。解組歸,以讀書吟詠自娛,有詩集行世。

——嘉慶《灤州志》

董鋸,由明經歷任渠縣令,時吳逆初平,餘孽猶未靖,公屢請剿滅,勢格於上不果行,賊遂猖獗,糾黨攻縣城,公請率民兵,晝夜捍禦,尋誅渠魁城得無恙。再任潞邑,未期年而丁內艱千里奔喪號慟,幾絕服闋,補江陵首清逮戶包納荒糧之弊,免賠累者萬餘家。丙戌楚屬飢,流民就食江陵者不可勝計,公竭蹶圖,維煮粥施藥,全活甚眾。丁亥以病告歸,適歲荐饑家窘戶困,公乃盡取舊藏諸負券悉燔之曰,母為馮煖(暖)所笑篋義而不市也,嘗欲出己業數頃,一供祭祀,一瞻貧困,因病篤未果。當易簀時猶諄諄囑嗣子畢,其願用心可謂摯矣。是以歷仕則德在萬民,居鄉則惠敷鄉黨,及其歿也無分遠邇,皆流涕而歌,思入鄉賢而享世祀宜哉。(別詳傳)

董榕,字恆嚴,乾隆丙辰拔貢生,廷試第一。以知縣用,任河南濟邑令,有政聲。繼遷新野令,適雨災,民乏食,鬻產捐貲,施粥數月,民賴以蘇。移夏邑令,勘辦水災,蒙恩蠲賑,逐戶計口,按月分給。恐不足,復捐俸買谷繼之,全活甚眾。戊辰,擢鄭州牧。庚午,恭逢翠華中巡,承辦三十七處大差,恩賜貂、緞、荷包等物,升許州直隸州。自鄭之許,父老婦孺攀轅者塞路。值許有水決之患,巡行查勘,詳細規畫,恤患拯災。辛未,晉金華府知府,婺俗多不舉女,為嚴禁之,令生女者以聞,興谷三石。繼調九江,捐貲創修濂溪書院,復擢升吉南贛寧道。贛俗亦多溺女事,因刊《廣生錄》,禁簿俗事八條,諭示勸化,違者入莠民冊,澆風頓易。所屬上游縣數十村被水衝沒田廬,為之開河引水入江,居民安堵。後丁太夫人艱去官,士民感德,立祠肖像祀之。以下事蹟見袁子才先生《新齊諧集》:公自丁艱後,哀毀過度,欲以身殉。扶櫬返里。至滕王閣下,維舟受唁,大吏親來撫慰,觀者無不謂董公“真孝子!”次早方欲解纜,忽家童等驚覓觀察不得,急報守土官沿江打撈,俱無蹤跡。經一晝夜,屍竟逆流至豐城縣沙岸,驗視之,白衣麻帶,面目如生,乃具殮送至舟中。月餘,公舊僕某偶至上游縣,見土人為公立廟,欣然至廟中拜瞻,神像儼然生時。詢立像之日,與公墜水之夕吻合,噫,亦奇矣!著有《周子全書》、《芝龕記》、《庚洋集》、《浭陽詩集》、《繁露樓詩》等書。

董開運,號毅侯,淳厚沉潛,有文才。崇禎壬午舉人,授國朝監利令,時方多故而邑又難治。開運下車甫數月,利興弊革,治跡班班,至今芬人齒頰,卒於官。

董鐸,字子宣號振菴,拔貢生,鑲藍旗教習,授山西黎城令,崇禮教,課農桑,屏耗羨,除雜稅,次第舉行康熙四十九年邑荒,捐賑捐粥,全活甚多,其無力輸納國課者,出己囊完納五千餘金,因病告歸,士民立祠祀之。

——《豐潤董氏家譜》

董鉅,字子駿,貢生,初授慶都縣教諭,勤於課業,士翕然歸之。擢四川渠縣令,改補山西潞城,闋起復湖北江陵令,其在三邑也,聽訟明允多惠政,所至稱慈父母焉,祀鄉賢。

佟謹思,字誠莽,佟家莊人,性嚴正,有機略。乾隆甲午舉於鄉,宰山右靈石、徐溝,惠政及民。嘗因亢旱焚疏城隍廟,虔禱三晝夜,甘霖溥降,萬民忭訟。以卓異進代州牧,有盜殺事主案,久未緝獲,因禱於城隍廟,獨宿其中。漏三下,忽大聲震耳,呼從人詢之,僉稱梁音。乃擬梁響名,遣役密訪於鄰境,得之,並獲髒,一鞫而服,時頌為神明。旋擢戶部員外郎。紳民餞送者絡繹於路。

鄭源璹,字玉磎,宋家營人。任舊太倉監督,倉弊力為剔除。嗣任浙江寧紹臺道,辦理餘姚、上虞兩縣界內夏蓋湖一案,居民利賴,遠近稱揚。任福建汀漳道,下車清釐積案四百餘起,並清械鬥之源,政簡刑輕,民心悅服。去任時,萬民攀轅以送。任廣東布政使,捐廉修貢院,添建號舍二十餘間。任山西布政使,庫款無虧,奉旨議敘。任河南布政使,與撫軍辦河工,詳查利病,請旨將沿河三十二州縣積欠全行豁免。任湖南布政使,苗瑤民不靖,留省辦軍需,盡心籌畫。奏以動碾倉谷撥運,幸於民食無妨,閭間鹹稱頌焉。嗣軍務完竣,蒙恩議敘,賞戴花翎。(附一《清史稿》:鄭源濤,直隸豐潤人。以貢生授戶部主事,累遷湖南布政使。仁宗既誅和珅,有言源鸘(濤)貪黷狀,下巡撫姜晟按治。源鸘具服收發庫項,加扣平餘,數逾八萬;署內眷屬幾三百人,自蓄優伶,服官奢侈。上宣示源鸘罪狀,因言:“諸直省大吏宴會酒食,率以囑首縣,首縣復斂於諸州縣。率皆朘小民之脂膏,供大吏之娛樂,輾轉苛派,受害仍在吾民。通諭諸直省,令悛改積習。”尋命斬源鸘。附二《乾隆朝實錄》乾隆四十二年十二月,丙辰。以福建汀漳龍道鄭源璹、為河南按察使)

孫鵬越,字靜遠,乾隆丙午鄉舉第一人,嘉慶己未成進士,宰山西清流、榮和,有治聲。捐修書院,廣集聲童,厚給薪膏,延名儒掌教。公餘,集諸名士立文社,唱和賦詩,為晉省賢宰之最,著有《論文十六條》、《綠蘿詩集》行世。

李廷楠,號珠軒。道光壬寅冬,寓省垣。有難民鬻女,女啼泣,不忍別。楠詢知其故,心惻然,為典衣質緡與難民。民感泣,求姓名,卒不告。越數年,己酉舉於鄉,庚戌聯捷南宮,授農部雲南司主政。咸豐間擢員外郎,監督寶泉局。時私鑄禁嚴,緝捕者見藝工七人用當五十錢改鑄什物,捕獲之。比部按銷燬制錢例欲抵罪,並無為之昭雪者。楠聞之曰:“彼銷燬者私錢耳,何罪之有?業奉諭將原鑄當五十錢收回改鑄,本部已於月杪收訖,彼銷燬非私錢而何?”七人因是得免。有津門某,假呈開墾以漁利,納賄於楠,力卻之。主議斥駁,萬戶得脫然無累。後歸告終養,奉親教子,年七十餘卒。

鄭恂,相僑之長子也。母楊氏夢月人懷而生恂,未週歲即識字。康熙甲子、乙丑聯捷進卜,授四川閬中令,設義學教授生徒,邑賴以掇科第者三十餘人,擢山西隰州牧,甫至,除甲下供給,民建生祠祀之。行取工部員外郎,升山西道御史,奏免全省豆糧,累升都察院掌登聞鼓事、河南道御史。

鄭之鐘,字問庵,本城人。事母至孝。道光乙巳進士,咸豐壬子補山東吉。時粵匪猖獗,鍾議團練,捐俸為邑人倡規,摩古法而變通之。數月間,民氣已固,盜匪不敢窺伺。昌邑地丁正供以錢折交,昔有定額。自銀價騰湧,錢額節次增加,上下齗齗。乃期會紳民議,酌定昌之糧法,使異時利歸於民。治獄重洗心,巽語曉諭,訟者多愧悔去。甲寅,以疾卒於官。士庶欲依桐鄉故事,留葬於昌,母曹太宜人持不可,乃歸葬。昌人為立專祠。高密任廷熿撰祠堂碑記,昌紳劉知採亦徵文紀之壽之貞珉。

——光緒《豐潤縣誌》

董開運,崇禎壬午鄉薦(薦)知湖廣監利縣有惠政及卒,官嚢櫜蕭然,妻張氏暨公弟弼運跋涉險阻,扶襯歸葬,張矢節撫孤竟以壽終。

董錕,以明經司鐸於永清,撫軍李公以國士禮之檄委監修永定河,既節公私之費而事復立辦,由是李公益重之,時瀕海有馬場,率多佔民田為之當事,夤緣州縣欲盡圈以畜馬,撫軍檄公同往堪視,公不避強禦(御),力為區別,豁田無算,民至今德之。每學始至,愛公才品之優俱不以屬禮遇,由是諸生有掛誤,公得盡言為之保全者甚眾,及致仕歸永清,諸生刻石頌德,誌甘棠之思,蓋師而父母者也。既家居尤敦睦宗族,啟迪卑幼,雖年諭耳順而風采如少年,誠精理明道之效也。瀾公性孝友篤宗族,喜施與樂善弗倦,方正不阿,凡族戚有不睦者,輒為調處,悉相悅以解鄉黨,且欽且服舉於官,晚年遂闢為鄉飲大賓,所謂言坊行表,公誠有焉。

董鐸,性仁孝慈愛篤友,於重嫻睦,一切濟人利物無暇,勉強嗜讀,書雖祁寒盛暑不輟,由鑲藍旗教習,任山西黎城令任事後,一塵不染,屏耗羨,除雜稅,民有逮負為之代輸,且明治理,勤職事,雖案牘細瑣必親,是以政績著聞為上憲所器重,每欲乞休不允攝黎篆十餘載,士民愛之如慈父母焉,及歸黎人士思慕不置,為建長生祿位生祠,永垂不朽,公一生出處迢迢可表,洵屬國之循良,家之楷模矣。鏻公敏悟好學,早年遊泮,或勸之援例,則傲然不屑,矢志以科第,自期後以明經首拔選為四姓小侯師,時流敬慕之。壬辰之春,始任東川大竹令,甫下車即抑豪紳褫悍衿,安插楚民百餘戶,遠邇悅服,居官僅五月以病告歸,詣順慶府君遲公觴別曰,他人趁(逐也)而不去,君乃留之而不往,奈何時渠令吳(某)以貪聞而。

董甡,文登令,舉人輝公孫,進士海寧令春卿子也。才情出眾,家學源深,邑孝廉丁乙連曾許為趙箐杉後之一人,髫年游泮,補廩惟慳於遇前因撥入州庠,不得與選拔試,嗣舉孝友優行省試又未得志,後以副車授州司馬分發山東改任文登令,又事臨邑承審平反冤獄,敢為敢任,未幾卒於臨邑,僅賸(剩)兩袖清風,靈柩眷屬無計可還,賴族人大烈奔訃,各機關適遇因冤獄沐公恩者,極力提倡,集資若干,柩與眷始歸。

——《豐潤董氏家譜》

孔昭傑,任越支,以鹽務兼理灶戶訟事,民鹹服焉。又興文會、火會、打更諸善政,故有‘化恰’之頌,前此諸任所未有也。合場紳士送‘化恰浭南’”匾。

——《知非錄》

羊廷機,字心元,號菊隱,雍正甲辰舉人,揀髮長蘆,得越支場大使。越支(民風滑悍,丁糧多積欠,鹽款多虧缺,私煎私販之)弊不盡剔,廷機諄切曉喻,輸將踴躍,查察儆嚴,陋弊悉捐,由是商灶樂業廷機素有文譽,在越支設月課以集諸生,親為講解詩文,一經指畫,皆有文采可觀。後以引年乞歸,卒時,七十有九。

——民國《海寧州志稿》

孔憲彝,字敘仲,號繡山,一號秀珊,山東曲阜人。道光十七年(一八三七)舉人,官內閣中書。工詩、畫、篆刻。著《對嶽樓詩錄》。

——《清畫家詩史》

李永貴,字弘功,喜讀書,天性敏捷,慷慨好交。於康熙年間遊歷京師,某親貴器之。奉委治陡河分流於王蘭莊,灌田種稻,並監修太來號南北營田。工竣得保,恩賜六品銜同知,賞戴花翎。

——《艾坨李氏族譜》

康熙

鄭鼐,鳳翔府五河縣知縣,職授文林郎。

鄭克惠,侯選教諭,欽加二品銜,敕封通奉大夫。

鄭松齡,涼州府知府,欽加四品銜,敕封朝議大夫。編者注:鄭鼐長子。

鄭松岱,薊州府州判,欽加六品銜,敕封儒林郎。

鄭養原,收聖祖仁皇帝嵬苗飛失海青一頭進,上恩賞黃馬褂並金頭玉棒。

鄭貴純,知州。

雍正

鄭文瀚,江西樂平縣右堂,欽加九品銜職,授登仕郎。

乾隆

鄭見龍,侯選儒學正堂,欽加六品銜,敕封承德郎,例贈奉學大夫,晉封通奉大夫。

鄭濟燾,廣西柳州府知府,獲理石江兵備道,特授江蘇松江府知府,欽加三品銜。

鄭佾,光祿寺署正候補員外郎,欽加五品銜,誥封奉直大夫。

鄭儼,候選同知,欽加五品銜,誥封奉政大夫。

鄭侃,候選通判、欽加六品銜,敕授承德郎。

鄭兆麟,布政司理問、山東濟南府陽轂縣、萊陽縣、左堂欽加七品銜誥封文林郎。

鄭僖,欽加五品銜,誥授奉政大夫。

鄭偉,湖北均州府知府,欽加五品銜,誥封奉直大夫。

鄭倬,安徽布政司經歷,欽加六品銜,誥封承德郎。

鄭佐,候選州同,西直隸州分州,欽加六品銜,誥授承德郎。

嘉慶

鄭家麟,丁卯舉人,已巳進士,國史館編修、監察御史、興化府知府、陛授光祿寺卿。

道光

鄭光遠,丁酉科副榜,候補訓導。

咸豐

鄭錫敞,甘肅平慶涇固化兵備道、工部郎中二品銜、誥封通奉大夫。

鄭錫攸,清江監大使,七品銜封承德郎。

同治

鄭守善,奉政大夫。

光緒

鄭澍文,貢生,候補訓導。

鄭永才,戶部主事。

宣統

鄭守太,承修宮殿有功,賞賜六品頂戴。

鄭守金,承修宮殿委員有功,奉旨獎給五品頂戴。

——《鄭氏家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