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龍文化|鑿枘工巧

在中國文化中,龍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從距今8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對原始龍的圖騰崇拜,到今天人們仍然多以帶有“龍”字的成語或典故來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中國龍文化,上下數千年,源遠而流長。

然而,龍究竟是什麼?它是怎樣起源的?幾千年來有怎樣的發展過程?我們簡要梳理一下。

中國龍文化|鑿枘工巧

中國龍文化|鑿枘工巧

人類產生之初,只會追逐自然生長的蔬果等食物。

之後,隨著組織和協作的能力逐漸加強,人類於是開始狩獵。進入狩獵時代,可以說“龍”的產生溫床也就想成了。

狩獵活動經驗的積累,讓人們對動物認知夾雜著幻想,

人類文化此時也進入了“萬物有靈”的時代。

龍就是這個時代的思想意識的展現。

動物們翱翔於天空、潛游於水底,可以無足而行,可以蟄伏而屆等等的奇異能力,讓人們開始崇拜與嚮往。

據說炎黃時期就以龍為圖騰,龍文化也就是中華文化的源頭之一。中國龍數千年來,有這樣一個大概的演變過程:

最早的龍是新石器時代簡單質樸的“原龍”,中經夏商周時期神秘抽象的“夔龍”、春秋戰國與秦漢之際粗獷雄健的“飛龍”、魏晉隋唐剛柔並存的“行龍”、宋元明清複雜華麗的“黃龍”,直到當代的吉慶嘉瑞的“祥龍”。

中國龍文化|鑿枘工巧

伏羲女媧《春秋運鬥樞》說:“

伏羲、女媧、神農,是

三皇

也。”二神之軀或作蛇身,或作龍軀,有的兩尾捲曲,有的兩尾相交。

1

上古時代

中國龍文化|鑿枘工巧

遼寧阜新查海前紅山文化龍形堆塑

早在遼寧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遺址出土的“龍形堆塑”,為我們的“時間定位”提供著證據。查海遺址屬“前紅山文化”遺存,距今約8000年。

“龍形堆塑”位於這個原始村落遺址的中心廣場內,由大小均等的紅褐色石塊堆塑而成。龍全長近20米,寬近兩米,揚首張口,彎腰弓背,尾部若隱若現。

這條石龍,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形體最大的龍。

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時期,先人們就雕刻各種“C”形玉龍、玉豬龍等作為禮器,拜祭天地山川。

中國龍文化|鑿枘工巧

玉雕龍 高:10。3cm

中國龍文化|鑿枘工巧

玉雕龍

中國龍文化|鑿枘工巧

內蒙古赤峰市三星他拉紅山文化玉雕龍

2

商周時代

商周時期龍文化更得到廣泛的傳播,在各種精美的青銅器和玉器中,龍的形象經常出現。

中國龍文化|鑿枘工巧

商代夔龍

中國龍文化|鑿枘工巧

戰國龍樹紋——中國龍是與天和諧的神物

3

秦漢時代

中國龍文化|鑿枘工巧

漢代 “伏羲女媧雙龍”畫像磚

伏羲女媧龍身像(漢代畫像石)。中華民族的人文先祖,既是開創歷史的英雄,也是造福眾生的典範。

龍(青龍)還是“四象”(青龍、白虎、朱雀、玄武)與“天之四靈”之一。四象文化在漢代也達到鼎盛。

許慎的《說文解字》記載:

“龍,鱗中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

能長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潛淵。

中國龍文化|鑿枘工巧

漢代飛龍

中國龍文化|鑿枘工巧

勇士斬孽龍(漢代畫像磚)

中國龍文化|鑿枘工巧

南北朝龍紋

漢以後的龍形象逐漸凸顯出其“集合了多種動物”而來的文化形象。

古語有云:

“龍有九似”

。即:

角似鹿、頭似駝(馬)、眼似兔(龜)、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

其實,龍的取材物件遠遠不止這9種,鱷、蜥蜴、豬、馬、熊、鯢、象、狗、羊、蠶、鳥類,以及雲霧、雷電、虹霓、龍捲風、古動物化石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參與了龍的融合。

中國龍文化|鑿枘工巧

這其實還是上古時代,龍孕育之初時的意識形態的延續。古人對蛇、鱷、魚、豬、馬、牛、鹿等諸多動物超能力的嚮往,對雷電、雲霧、虹霓、龍捲風等多種天象的畏懼,融合交匯,便產生了龍。

水利神和農業神,以興雲佈雨、司水理水為天職,以天下人間的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龍可謂的兼而有之了,怎能不被崇拜?

老百姓敬畏龍,是希求衣食無憂、安居樂業。

4

隋唐時代

中國龍文化|鑿枘工巧

唐代 金龍

5

宋元時代

中國龍文化|鑿枘工巧

中國龍文化|鑿枘工巧

龍飛昇於雲天。於是就具備了溝通天地,做天地間的橋樑和信使的能力。

那些帝王君主們之所以以龍自比,其根本點就在於瞅準了龍的“通天”的神性,和充當天地間橋樑和信使的能力。

秦漢以後,皇帝有了很多的專屬象徵。此時龍成為帝王的象徵。

歷代皇帝都自稱為“真龍天子”,還把龍字用在帝王使用的東西上,如將皇帝穿的衣服稱為龍袍、皇帝坐的椅稱為龍椅、皇帝睡的床稱為龍床等。

從此,在漫長的階級社會里,實行的多是皇權獨尊的專制統治。象徵、代表帝王專制的龍。

6

明清時代

中國龍文化|鑿枘工巧

中國龍文化|鑿枘工巧

中國龍文化|鑿枘工巧

中國龍文化|鑿枘工巧

中國龍文化|鑿枘工巧

明清九龍壁上的五爪龍

中國龍文化|鑿枘工巧

在神話傳說中,龍的種類有很多:

有鱗者為

蛟龍

有翼者為

應龍

有角者為

虯龍

無角者為

螭龍

未昇天者為蟠龍,

好水者為晴龍,

好火者為火龍,

善吼者為鳴龍,

好鬥者為蜥龍。

但這種分類並沒有被嚴格傳承,比如

應龍

,至晚在宋元時代的山海經圖中,已是“有翼”之外,即“有鱗”又“有角”了:

中國龍文化|鑿枘工巧

山海經中的 應龍(明代圖繪)

中國龍文化裡,還有

“龍生九子”

的說法,這也是比較重要的“龍之體系”。“九子”被後人總結如下:

中國龍文化|鑿枘工巧

1。老大囚牛,喜音樂,蹲立於琴頭。

2。老二睚眥(yá zì),嗜殺喜鬥,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

3。老三嘲風,形似獸,是老三,平生好險又好望,殿臺角上的走獸是它的遺像。也有人一直認為它是有著龍脈的鳳。

4。四子蒲牢,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鐘提樑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

5。五子狻猊(suān ní),形如獅,喜煙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現在香爐上,隨之吞煙吐霧。

6。六子霸下,又名贔屓(bì xì),似龜有齒,喜歡負重,是碑下龜。

傳說霸下上古時代常馱著三山五嶽,在江河湖海里興風作浪。

後來大禹治水時收服了它,它服從大禹的指揮,推山挖溝,疏遍河道,為治水作出了貢獻。

洪水治服了,大禹擔心霸下又到處撒野,便搬來頂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跡,叫霸下馱著,沉重的石碑壓得它不能隨便行走。

霸下和龜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霸下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霸下和龜類在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霸下又稱石龜,

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徵

7。七子狴犴(bì àn),形似虎好訟,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有其像。

8。八子負屓(fù xì),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我國碑碣的歷史久遠,負屓圖案通常也把碑座裝飾得更為典雅秀美。與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形成有趣獨特的中國碑碣文化。

9。老九螭吻(chī wěn),又名鴟尾或鴟(chī)吻,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

老九螭吻,口闊噪粗,平生好吞,殿脊兩端的卷尾龍頭是其遺像。

《太平御覽》有如下記述:“唐會要目,漢相梁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虯,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於尾,以厭火祥。”

文中所說的“巫”是方士之流,“魚虯”則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屬水性,用它作鎮邪之物以避火。

中國龍文化|鑿枘工巧

中國曆代正史記載的龍事件大概有三百多起,其它型別的文獻更是龐大。龍的形象深入到了社會的各個角落,龍的影響波及了文化的各個層面。

龍也成了中國的象徵、中華民族的象徵,因而現在人們多稱“龍的子孫”、“龍的傳人”。龍文化隨之也將生生不息地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