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與房玄齡同朝為相,但英年早逝,每提起他太宗就會痛哭流涕

杜如晦,大唐王朝一位舉足輕重的開國功臣,唐太宗李世民的左膀右臂,名垂青史的一代賢相。杜如晦,字克明,今陝西西安東南人,585出生於一個官宦之家。他的祖父為北周和隋朝的顯官,在隋時出任過工部尚書。他的父親也出任過隋朝昌州長史。杜如晦從小就悟性極高,喜好讀書,志向遠大。618年,李淵平定京師時,杜如晦投到了大唐陣營,在李世民的秦王府當了名府兵曹參軍。大唐王朝一建立,如晦成了李世民的主要謀士之一,隨軍征討,參與機要。特別是他和房玄齡結成了一對很好的搭檔。

他與房玄齡同朝為相,但英年早逝,每提起他太宗就會痛哭流涕

杜如晦與房玄齡等人一起,跟隨李世民南北轉戰,在軍中運籌帷幄,對戰爭雙方的情況判斷準確,料事如神,以其傑出的才幹受到軍內外的一致讚賞。杜如晦也由此一路升遷,李世民任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時,杜如晦任大行臺司勳郎中,封爵建平縣南,食邑300戶。李世民為天策上將後,開府置官屬,又拜任杜如晦為天策府從事郎中。自此,杜如晦成為天策府的高階幕僚。李世民稱帝后,對群臣論功行賞,以房玄齡、杜如晦等五人功居第一。進封杜如晦為蔡國公,賜食邑1300戶。628年,杜如晦晉升為檢校侍中,即代理侍中,門下省長官,為宰相,兼任吏部尚書。

他與房玄齡同朝為相,但英年早逝,每提起他太宗就會痛哭流涕

杜如晦大權在握,執撐著選官任能的大權。他引薦賢才,罷除劣吏,勤於公務,一如既往。杜如晦取士用人,注重實踐。當時選官取士往往重言辭口筆,而不察其品德與真正實力。杜如晦錄用人員,主張先由州郡推薦,然後再考核錄用。杜如晦還非常推崇諍諫之臣,太宗非常尊重並聽取採納他的意見。629年,太宗下詔授杜如晦為右僕射。43歲的杜如晦與房玄齡同朝為相。任相後,杜如晦為貞觀盛世之治嘔心瀝血,傾盡了心力。杜如晦在朝廷,同僚之間相互配合,取長補短。作為宰相,杜如晦以儒家傳統道德要求自己,寬厚待人,雍容大度,最大限度地發揮他人長處。

他與房玄齡同朝為相,但英年早逝,每提起他太宗就會痛哭流涕

房玄齡善謀,杜如晦善斷。太宗每與房玄齡商討國政大事,房玄齡必曰:“非如晦不能決。”杜如晦和房玄齡也沒有辜負李世民的信任。貞觀初年,社會初定,如何保持一個安定的社會以利於百姓安居樂業,就成了大唐統治者們必須解決的課題。杜如晦和房玄齡一道,制定了大唐王朝的典章制度。他們制定的典章制度,以隋朝的典章制度為基礎,綜合歷朝成果,加上他們的努力,可以說是把封建社會的典章制度推到了頂峰,不僅對後世的影響非常大,還東傳日本,影響了日本的社會發展。正是這些典章制度為後來的貞觀之治提供了政治上的保證。

他與房玄齡同朝為相,但英年早逝,每提起他太宗就會痛哭流涕

杜如晦不僅自己對大唐王朝盡職盡責,而且在相位上能禮賢下士,廣招人才。在他和房玄齡同為宰輔期間,朝中言路暢達,人才濟濟。貞觀之治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630年3月,杜如晦因病辭世,時年44歲。對於杜如晦的英年早逝,太宗悲痛萬分,廢朝三日以示哀悼。時間過去很久了,提起杜如晦來,太宗仍然痛哭流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