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立心理邊界,成就美好人生

設立心理邊界,成就美好人生

生活中的我們,聽到過很多關於過份依賴別人的事情:

父母們常常事無鉅細的照顧孩子,全部心思都花在孩子身上,卻常常因為孩子不需要自己而變得失落;

你永遠都在關注別人的感受,卻往往忽視了自己的不開心;

你經常為朋友的事情操心,並因為被人依賴而感覺心滿意足。

也許你會認為這就是愛,其實這不是愛,這叫“依賴共生”。

設立心理邊界,成就美好人生

“依賴共生”這個詞是作者梅洛迪·貝蒂30多年前,在《放手》一書中,率先提出的。之後這個問題逐漸進入心理學的研究領域。

生活中如何擺脫假性親密關係,建立良性親密關係?重要的就是為愛設立界限,知道與他人,包括與親密愛人,與父母子女之間保持怎樣的距離,知道什麼時候說“好”,什麼時候說“不”。

設立心理邊界,成就美好人生

什麼是依賴共生?

“依賴共生”是指依賴他人對自己的依賴。這類人通常沒有自我,找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需要在照顧他人的過程中感受自己的價值。

作者將“依賴共生者”定義為“被另一個人的行為影響,且執迷於掌控那個人的行為的人”。

有些人在工作中,總是為別人做一些打水買飯,影印檔案,整理資料等一些份外的事情,卻毫無怨言。因為他想獲得別人的好感,透過別人對他的讚美,來獲得存在感。這就屬於“依賴共生”行為。

設立心理邊界,成就美好人生

但是有很多人都搞不清楚什麼是“依賴共生”行為。認為愛一個人、幫助一個人、或者是照顧一個人就是“依賴共生”。要想不“依賴共生”就要放棄這些行為。其實這些想法都是錯誤的,要想明確什麼是“依賴共生”,就要看你做這件事的動機。

依賴共生是正常行為的升級。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做得過火,忘記了劃分自己與他人責任的邊界。

設立心理邊界,成就美好人生

怎樣改變“依賴共生”行為

要知道“依賴共生”不是單方面的,如果你所愛的人出了問題,那麼你自己一定也存在問題。

改變“依賴共生”行為,應該選擇主動地做些什麼,而不是被動反應。

要想改變“依賴共生”行為,就要為自己立邊界。就像上小學的時候,一般都是男生和女生同桌。由於那時候的人都比較傳統,男生和女生會在課桌的中間用小刀劃一道豎線,作為分水嶺,誰都不許越界。

其實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人之間都應該劃出邊界。

設立心理邊界,成就美好人生

什麼是邊界呢?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說有一個收破爛的,坐在一個垃圾桶旁邊休息。這時過來一個人提著一袋子塑膠瓶子,順手就扔在垃圾桶旁邊。正常人都會覺得,收破爛的人一定會把這袋瓶子撿走。可是出乎意料的是,這個收破爛的連眼皮都沒抬,還是閉眼休息。

一會兒又走過來兩個人,把這袋瓶子撿起來,走到收破爛的面前,問他:“你怎麼不撿呢?這連成本都沒有,都是淨賺的”。這時收破爛的人睜開眼,不慌不忙的回答:“我是收破爛的,不是拾破爛的”。

這個故事讓人不禁想笑,感覺這個收破爛的人有點愚。可是仔細想想,又覺得有道理。這不就是做人的邊界感嗎?

設立心理邊界,成就美好人生

如何建立心理邊界

建立心理邊界,不是時時刻刻讓你去戒備別人,把別人都當成壞蛋一樣的防備。日常生活中,做你應該做的事情就好。

什麼時候你應該設立心理邊界?

就是當你做一件事的時候,感覺委屈、心煩、並開始抱怨時,就要問一問自己是否需要劃定邊界。如果需要的話,就要等待合適的時機,有時你甚至需要自己創造機會。

最讓人頭疼和尷尬的事情,可能就是有人向你借錢,或者索要一件你平時非常珍愛的東西。這個要求也許會讓你來不及思考,就稀裡糊塗的答應人家,事後你又後悔不已。

如果你遇到這種情況,心裡一定要提醒自己不要著急回答。然後可以這樣對他說:“我能過一會兒再答覆你嗎?”直到弄清楚自己想要怎麼做,如何做之後再行動。

設立心理邊界,成就美好人生

如果你經過思考或者糾結,也得不到好辦法時,不防去向別人請教,有可能會讓你豁然開朗。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個小男孩推著一塊石頭上山。推上去,石頭就會滾下來,這樣反覆推了好幾次,結果石頭照樣滾下來。他也試圖用了很多辦法,就是得不到滿意的結果。

他回家把這件事告訴了他的爸爸。爸爸問他:“你是所有的方法都想到了嗎”?他回答:“是”。爸爸說:“找爸爸幫忙,這個辦法想到了嗎”?小男孩搖搖頭。於是在爸爸的幫助下,小男孩成功的把石頭推上了去。

當你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得不到很好的解決時,不如去找一些跟你有過同樣問題的人,從他們那裡尋求幫助,他人所帶來的幫助會超出你的想象。

設立心理邊界,成就美好人生

總結

在任何親密的關係中,雙方都應該是平等的,而不是無休止的去依賴一個人,或者痴迷於掌控一個人。

“依賴共生作者”總是用他們的好意,不斷的對我們提出無理要求,不斷的進行索取,直到我們再也無法承受。

這時,我們要做的就是關愛自己,劃定邊界,勇於說“不”。當我們開始關愛自我時,就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