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紅樓夢》迎春、探春、惜春判詞解讀及歷史人物原型

迎春、探春、惜春三人,在《紅樓夢》書中,是一個整體,合稱

“三春

”。

“三春”

此詞,曾多次在書中出現。

秦可卿給王熙鳳託夢說“

三春過後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

元春判詞中也有

“三春不及初春景,虎

相逢大夢歸”;

還有惜春判詞,

“勘破三春景不長,

緇衣

頓改昔年妝”。

由上可見,

“三春”是書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概念

,作者不僅多次提及,一旦出現,通常就是書中的重要關節之處。

《紅樓夢》作為一本清代文字獄時期成書的作品,作者為避禍,書中有不少“隱語”,以作隱喻之用,而“三春”這個詞,就是個典型的隱喻詞。

那麼,“三春”的真正寓意究竟是什麼?

要解決這個問題,只能從迎探惜三人的判詞著手,此為解謎的關鍵。

迎春,判詞上畫著一條惡狼,追撲一美女。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閨花柳質,一載赴黃梁。

深度解析:《紅樓夢》迎春、探春、惜春判詞解讀及歷史人物原型

迎春劇照

明末有一人特別符合這判詞,

南明弘光帝朱由崧。

朱福八於崇禎十六年封為福王,就藩洛陽。福王一系,為當時帝室近支,順位序列非常靠前。史料記載朱由崧生性敦厚,與迎春這“二木頭”也頗為符合。

大明北方淪陷後,朱由崧逃到江南,此時崇禎煤山上吊的訊息也傳了過來,南京一套班子馬上另立朝廷。

但是當時可立的朱明宗室眾多,最終朱由崧在江北諸鎮的兵權支援下,登上皇位。

此後江北諸鎮一幫軍閥,如黃得功、劉良佐之輩,以天子恩人自居,欺虐南京小朝廷,南明弘光朝僅存一年,弘光帝就被俘斬首於菜市口。

紅樓痛批“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閨花柳質,一載赴黃梁。”

弘光朝存世一年,迎春嫁與中山狼也剛好一載,便都煙消雲散。孫紹祖,這惡狼在書中不就是武夫麼。

山河飄搖之際,南明弘光帝的即位,為當時的大明江南半壁打了一針強心針,是為“迎春”,大明臣民們依舊懷著對故國的深切期望。

探春,判詞上畫著兩人放風箏,一片大海,一隻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狀。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

清明涕送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

(在某乎上解讀這一段時,作者君隱去了一部分內容,因承諾在頭條上發出完整版,現在將此處缺失的一部補上)

深度解析:《紅樓夢》迎春、探春、惜春判詞解讀及歷史人物原型

探春劇照

探春畫上是兩個人放風箏,一個女子出海,這便說明,

探春所影射的南明政權,不是一個,而是兩個,並且其中一個最終出海逃亡。

弘光失敗後,唐王朱聿鍵於福建福州登基稱帝,建號隆武,領導抗清大業。

隆武帝如非末世,算的上是一個有為君王,在位時勵精圖治,可惜天傾難覆,最終兵敗就義。

在隆武登基的同時,另一位明宗室朱以海也在張煌言的支援下,於浙江紹興立國,襲封魯王,與福建稱帝的隆武政權互相傾軋,

史稱“唐魯之爭”。

判詞上兩人放風箏,

風箏,即為“爭鋒”之意。

此正是寓意隆武朱聿鍵和魯王朱以海的對正統名分的爭奪。

二人結局,隆武最終被清兵所殺,朱以海兵敗後,出海逃亡,先至舟山群島,依附於張名振,後又至臺灣,永曆十六年,病逝於金門,終年45歲。

魯王朱以海的出海逃亡,正是探春判詞中“

清明涕送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

,也對應著判詞上

“一片大海,一隻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狀”

1959年,金門島上開山炸石,意外發現一處古墓。墓葬裡有一塊方形石碑,上有篆書

“皇明監國魯王

志”

,並有長篇銘文記敘其生平事蹟,推翻了清朝編撰之《明史》中朱以海是被鄭成功沉海的說法。

探春影射的,正是隆武和魯王所建之南明政權。

最後一位惜春,影射的是永曆政權。

有很多人解讀香菱影射永曆,這點我是非常贊同的,在這裡我再講詳細一點。

癸酉本中,香菱被夏金桂用牛筋線勒死,永曆則是在昆明蓖子坡被吳三桂用弓弦勒死,至於是不是吳三桂親自動的手,無確切史料記載,我也不知道。

注意以上二人的死法,都是勒死的,而明時弓弦通常由牛筋線製作,兇器也一致。

再有,夏金桂這個名字,夏者,華夏也,金者,滿清也,偏偏名字最後還綴個“桂”字。這實是暗諷吳三桂先事明,再事清,蛇鼠兩端反覆無常。

夏金桂,影射的就是吳三桂,毋庸置疑。

所以說,香菱之死對應永曆之死也沒問題,香菱即影射永曆,二者對應特徵太明顯。

但是,

為何惜春也是影射永曆政權呢。

區別在於,香菱影射的是永曆此人,而惜春指代的是永曆政權,

這二者完全不同。

先看惜春判詞,畫上是

一所古廟,裡面有一美人在內看經獨坐。

勘破三春景不長,緇衣頓改昔年妝;

可憐繡戶侯門女,獨臥青燈古佛旁。

深度解析:《紅樓夢》迎春、探春、惜春判詞解讀及歷史人物原型

惜春劇照

惜春這個姑娘,在探索過程中曾久久的困擾過我,她究竟是誰,為何她的結局如此與眾不同?

一切依據還得從判詞中找尋。

“勘破三春景不長”

,這句沒什麼好說的,講的很直白,前後幾個南明政權的光景都長不了。

“緇衣頓改昔年妝”

,這句有點意思了,漢家衣冠不是亂穿,什麼階層穿什麼服飾自有規制,而穿黑衣在明代很是忌諱,緇衣特指黑色的僧衣。

朱棣第一謀士姚廣孝,便是位出家的僧人,人稱“黑衣宰相”,因他平常穿的就是緇衣。

這句說明惜春最終皈依我佛,與判詞圖讖上美人獨坐看經一致。

第三句

“可憐繡戶侯門女”

,按字面意思理解即可,可憐一位豪門的好女兒。

重點在第四句:獨臥青燈古佛旁。

表面看來,是在講惜春出家,這也符合惜春書中結局。

但從更深層去理解,此句大有玄機。

諸位讀紅樓,一旦遇到重要詩句或人名中出現

“朱、明、金、清”

等幾個字或者同音字,一定要多讀幾遍,通常這些字都是另有深意。

這裡便出現了一個“青”字,通清,清廷。

“獨臥青燈”

何意?九州中原大地上,在那清廷之側,也就剩下一個獨苗是歸屬殘明的了。

那惜春究竟影射哪個南明政權?這個不難找,存世最長的那個政權就是。

鄭氏臺灣!

鄭成功與永曆朝有關係嗎?

有!

國姓爺先是歸屬於隆武朝,後來隆武失敗,鄭氏臺灣便遙尊永曆帝為正統,奉南明永曆朝為正朔。

所以,永曆帝之後,繼承南明法統的便是鄭氏臺灣,一直到清康熙統一臺灣為止。

鄭成功是個佛教徒,臺灣今日之佛教昌盛,便是由鄭成功傳入臺灣,這一點在臺灣史料記載中比比皆是。

那鄭氏臺灣,南明的實際存續者,漢家衣冠的唯一留存之地,奉大明正朔在滿清身側,靜靜獨臥了二十二年。

這才是真正的“獨臥青燈古佛旁”。

惜春指代誰,已是不言而喻。

以上所述,正是秦可卿託夢時所言“

三春過後

朱方

盡(諸芳盡)”。

三春即指代朱明王朝的最後三個政權,“三春”去後,再無朱姓江山。

各自須尋各自門”,

殘留各處的宗室子弟和士大夫們,也就只好是各尋出路了。

回顧前面元春判詞中,作者與批者一遇到“三春”這個詞,就悲從中來,至此疑竇全解。

朱耷兄弟和創作者們都是明朝遺民,心中懷念故國,南明三個政權寄託了他們無數希望,最終依然煙消雲散,怎能不痛徹心扉。

說到這裡,不得不說說紅樓第一回第一首詩,刻在石頭背後的:

無材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

此係身前身後事,倩誰記去作奇傳?

脂批側批:書之本旨!

紅樓全書一直在講通靈寶玉。此玉本是女媧補天留下的一塊頑石,在世間流浪一圈後,最終回到青梗峰,依舊是塊頑石。文中前後呼應,實為妙筆。

朱耷身為朱明皇族宗室,年輕時怕是也做過反清復明的大夢。只是到得後來,眼見著皇族兄弟叔侄們創立的南明政權一一失敗,便真正醒悟過來,這清,反不了了,明,也回不去了,無奈而又痛苦地寫下卷首這句:

無材可去補蒼天!

煌煌鉅著,就此開始,朱耷之不幸,我等之何幸。

看到這裡,諸位還認為

“江寧織造府曹公子”

能寫出紅樓這樣的書麼?

就算曹寅本人,何曾經歷過本文所講之國破家亡之痛,何曾見過自家兄弟姐妹一一死於屠刀之下,又何曾能有白骨如山激起的

“補天”

之志?曹家滿清包衣,終究只是個“心中有辮子”的奴才罷了。

本章就到這裡,附浮休道人詩一首,以示對先賢們的敬意。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自俞平伯大師提出

“釵黛合一”

概念以來,究竟什麼是

“釵黛合一”

?為何脂硯齋說

“釵、玉名雖兩個,人卻一身”

?黛玉、寶釵如此截然不同的兩人,為何會是同一人?

請點選下節:

深度解析:《紅樓夢》林黛玉和薛寶釵歷史人物原型追溯

重要文章推薦:

重磅深度大文:《紅樓夢》的作者究竟是不是曹雪芹?

深度解析:《紅樓夢》秦可卿歷史人物原型追溯(上篇)

深度解析:《紅樓夢》秦可卿歷史人物原型追溯(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