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省長大還是督軍大?又以什麼作為評判標準?其實很簡單

二十世紀初期的那段日子,清政府剛剛崩塌,我國還處於一個比較動盪的時期,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民國時期。

民國時期,北洋政府還沒有確立起管轄權,各地的軍閥勢力誰都不服誰,名義上的北洋政府根本無法制約他們。所以,在那個時候,衡量權力的標準就是誰的槍多,誰的人多。為了安撫這些地方軍閥,北洋政府只得封他們為各地轄區的長官,例如一省的督軍或者省長。

民國時期省長大還是督軍大?又以什麼作為評判標準?其實很簡單

從字面上看,可能很多人會覺得,省長那肯定是老大啊,督軍都得聽省長的臉色。實際上並非如此,督軍顧名思義就是管軍隊的,而民國是什麼情況?那就是誰軍隊多,誰就厲害。因此,省長就是一省的二把手,真正的權力還在督軍手中。

給大家舉個例子吧,上世紀三十年代初期到四十年代初期,有一段時間裡的國民總統是林森,可是,當時權力最大的人是誰?蔣介石,為什麼他比總統還大?因為他手裡有軍隊。

民國時期省長大還是督軍大?又以什麼作為評判標準?其實很簡單

其實,在北洋政府成立初期,袁世凱擔任大總統,各大軍閥割據勢力也不敢做得那麼明顯,畢竟袁世凱就是最大的軍閥。各地的省長有了袁世凱做後盾,加上督軍也不敢太肆意妄為,兩者的關係還算和諧,誰都不用特意去討好誰。

而且,督軍和省長這兩個職位並不是終身制,在民國時期,官員的調動是很頻繁的。所以,民國初期的督軍完全沒有後來的風光,畢竟首先有北洋政府制約著,其次誰也不知道自己過幾天會不會被調走,自然也就沒什麼必要太目中無人。

民國時期省長大還是督軍大?又以什麼作為評判標準?其實很簡單

不過,袁世凱死了以後,各地的軍閥勢力就顯得有點散亂無章,北洋政府沒人有資格號令他們。看起來,各個省的督軍都是聽從北洋政府號令的,實際上他們內心早已經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北洋政府已經亂了,動亂也不遠了,手裡多掌握點軍隊才是硬道理。

一開始,督軍們表面上還沒怎麼猖狂,各省省長也都有一定的權力。時間一久,各大軍閥開始各自為政,民國成為了軍閥的民國,省長已經毫無意義。就這樣,無論是軍事力量還是政治力量,都被各省督軍握到手裡。

民國時期省長大還是督軍大?又以什麼作為評判標準?其實很簡單

關於督軍逐步掌控地區權力,有一個例子非常典型,那就是東北王張作霖。張作霖一開始被調到了奉天省,據說那個時候他手上可是有著一個師的。可是實際上呢?這個所謂的師總人數不僅還不到一萬人,並且大部分都是土匪出身。

其實,張作霖自己也知道自己的弊端,因此他大肆吞併周圍的土匪勢力,可是人口提上去了,戰鬥力還是沒什麼變化。後來,他決定先發展經濟,這樣才能有足夠的錢養更好的軍隊。

民國時期省長大還是督軍大?又以什麼作為評判標準?其實很簡單

為了賺錢,張作霖擴張了對日本和蘇聯的貿易。不得不說,張作霖能夠稱霸一時是有原因的,他的目光非常長遠,有了錢以後,他依舊把重心放在發展軍事上,花了大量金錢從歐洲進口了最先進的武器。在1926年的時候,張作霖手底下有超過二十萬人的軍隊,並且配備的都是最先進的武器,戰鬥力堪稱民國之最。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知道,後來日本入侵我國是先進入東北,張作霖在世之時,日本人不敢輕舉妄動,一直到設計害死了張作霖以後日本人才敢進一步行動。

總的來說,民國時期大部分時候,省長只不過是虛名,真正處於權力中央的還是掌握著軍事大權的人,這一點從古至今都是如此。就算在古代,造反的也往往都是手握重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