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身為皇帝,為什麼沒能阻止“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為了奪取唐朝最高權力發動的政變,他在政變中不但清除了既為政敵又為兄弟的李建成和李元吉,還將父親李淵趕下了皇位。那麼,李淵身為皇帝,為什麼沒能阻止兒子的政變?

在我們的固有印象裡,是因為李淵的昏庸無能才無力阻止政變發生。可事實果真如此嗎?我們不妨從已知歷史記載中,梳理一下李淵父子在此之前都做了些什麼,進而分析李淵本人究竟能否阻止這場政變。

李淵身為皇帝,為什麼沒能阻止“玄武門之變”?

(一)“玄武門之變”以前李淵都做了些什麼?

1,重皇族輕大臣

唐朝建國之初,中央朝廷控制的土地十分有限,對地方的影響力也相對較弱,而且由於政治上的動盪,李淵出於本能很難信任大臣和武將。除了屈指可數的晉陽元從,他更信任和重用的還是以三個兒子為代表的李氏皇族。

在當時,唐朝的官吏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其一,隋朝降臣。這些人在李唐入主長安以後,官位和秩級基本都保持不變。

其二,歸降的地方割據軍閥。李淵在實力有限的情況下,為了籠絡住他們,便承認這些人的既得利益。所以很多地方官與中央朝廷的關係並不緊密,一旦局勢出現變化,最先叛亂的也是這一類人。

其三,由李唐王朝任命的官吏。相比較前二者而言,他們對唐朝的忠誠度比較高。然而,這一類人畢竟是少數,根基又很淺,所以,李淵更樂於重用皇族。

李淵身為皇帝,為什麼沒能阻止“玄武門之變”?

皇族的利益和唐王朝深度繫結,在天下尚未徹底平定之前,還是他們相對更加可靠。正因為此,李淵對三個兒子予以重用也就順理成章。武德元年,朝廷任命的十七位重臣中,有半數以上都來自李唐皇族或外戚家族。如李世民任尚書令、皇族成員李瑗任刑部侍郎、外戚竇璡任戶部尚書、女婿趙慈景任兵部侍郎等等。

李淵身為皇帝,為什麼沒能阻止“玄武門之變”?

所以,唐朝建國初期,李淵的用人策略大致可總結為

“重皇族,輕大臣”

,一方面犧牲某些自身利益,拉攏那些不太可靠的官吏,另一方面重用可以信任的皇族以及外戚成員,以保障李唐王朝的安全。

2,以諸子相互制衡

根據現有史料的記載,李淵對待諸子的態度通常模稜兩可。但有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他對三個兒子予以了重用。長子李建成根據宗法制成為太子,留在長安處置政務,為將來當皇帝做準備。

“高祖憂其不閒政術,每令習時事,自非軍國大務,悉委決之”。

李世民最初授太尉,掌管河北各地府兵。武德四年,李淵授權他建天策上將府,除了擁有屬官以外,地位更在十四衛府之上。而李世民也沒有辜負李淵的重用,東征西討、南征北戰,為唐朝統一天下立下汗馬功勞。

李元吉同樣也統管兵馬,但他主要負責北方邊防,針對來自突厥的軍事威脅。

李淵身為皇帝,為什麼沒能阻止“玄武門之變”?

李淵建國以後的一系列安排,基本都圍繞著“穩定內部,兼併割據”這一最高政治目標。所以,對三個兒子也採取了相對開放的策略,任他們自由發揮能力,並不著意強調皇子之間的地位高低差別,甚至為了提高決策效率,還常常給予兒子們臨機專斷之權。正是基於這種用人策略,李世民才憑藉著過人的才智和能力脫穎而出。

李淵這麼做,還有一個不能明言的目的,那就是以分別重用三個兒子的形式,讓他們之間互相制衡,避免一家獨大進而威脅到皇帝的地位。所以,當李世民集團的實力於武德中期漸成尾大不掉之勢以後,李淵的態度就開始向李建成和李元吉傾斜,並逐步削奪李世民的兵權。然而,其時天下尚未統一,一旦有大戰,還需要李世民領兵上陣,因此對李世民集團的削弱也就變得十分有限。

(二)“玄武門之變”以前李世民都做了些什麼?

1,利用征戰網羅人才,經營以洛陽為中心的地方勢力

李世民在武德年間之所以能夠屢屢建功立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他善於網羅人才。其中所謂晉陽元從中也有相當一部分人加入了李世民集團。如長孫順德、劉文靜、竇琮、劉弘基等人,後來都成為其重要心腹。而這些人都與關隴集團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實際上李世民拉攏人才的同時,也等於積極爭取關隴集團對他本人的支援。

李淵身為皇帝,為什麼沒能阻止“玄武門之變”?

李世民執掌陝東道大行臺、天策上將府、洛州都督府時,大量的關隴人才也紛紛在其麾下任職。如蔣國公屈突通,其父祖起家與北周,自由隋入唐,便先後跟隨李世民征伐薛舉、王世充。玄武門政變之前,屈突通與張亮等秦王府關鍵人物又趕赴洛陽鎮守,以防不測。

李世民之所以在政變前夕派人鎮守洛陽,原因在於那裡是他重點經營的地方勢力範圍。武德四年李世民平定洛陽以後,鑑於其重要的戰略地位,便開始培植親信,重點經營。

“太宗以洛州形勝之地 ,一朝有變 ,將出保之。 遣亮之洛陽 ,統左右王保等千餘人 ,陰引山東豪傑以俟變。”

以此足見,李世民從經營洛陽開始,就已經做著有朝一日爭奪大位的準備。

2,與突厥貴族建立良好的關係

武德初年,李淵以李元吉負責突厥邊事,實際上還有另一個目的,為了隔絕李世民與突厥之間的聯絡。但是,李世民仍舊與一部分突厥貴族建立了相對良好的關係,史載,他就常與突厥突利可汗互稱兄弟。

“突利初自武德時,深結於太宗,太宗亦以恩義撫之,結為兄弟,與盟而去。”

李淵身為皇帝,為什麼沒能阻止“玄武門之變”?

深結突利可汗,在關鍵時刻,突厥人就有可能成為李世民的外援。如武德七年,李世民的地位已經很是不妙,李淵甚至以妃嬪的誣告為藉口,打算進一步削奪其職權。但也就在此時

“會有司奏突厥入寇”

,八月,上萬突厥騎兵攻至五隴阪,唐廷震動。不得已之下,李淵派出李世民和李元吉帶兵迎敵。但突厥騎兵與唐軍並未進行決戰,便莫名其妙的請和撤兵。

這次突厥入寇事件中,李世民再立戰功,得以暫時獲得喘息之機,為最終的攤牌做最後準備。

武德七年以後,李淵又一改以往針對突厥的消極防禦戰略,轉而進入反攻階段。負責北部邊防的李元吉得到重用,地位開始穩步上升,甚至連李世民麾下的心腹悍將也被先後調撥到他的麾下。非但如此,李建成和李元吉甚至還有意謀奪秦王府精銳兵馬。李世民的地位已經變得岌岌可危。

(三)矛盾最終不可調和的深層誘因

1,李世民的個人命運綁定了太多王朝利益

李淵重用三個兒子穩固江山的同時,也帶來了他意想不到的副作用。那就是李世民在東征西討的過程中,雖然為唐朝消滅了諸多割據勢力,可也漸成尾大不掉之勢。在這個過程中,李世民的個人命運綁定了太多的王朝利益,平定薛舉、擊敗宋金剛、殲滅王世充和竇建德勢力,大破劉黑闥等成功的軍事行動,不但為李唐王朝開疆拓土,也為他帶來了巨大的威望。

而且,整個武德時期,唐朝的內戰和邊患依舊頻仍,李世民以其出色的能力增強了自身的不可替代性。當李淵覺察到次子的實力已經隱隱威脅到自己時,處理起來難免就會投鼠忌器、瞻前顧後。

所以,武德七年,當突厥人大舉進犯時,李淵慌忙停止了對李世民的打壓,將他與李元吉一同派上戰場,以解決這次軍事危機。而李世民果然也不負所望,幾乎兵不血刃的便使突厥人退兵。

2,“寬仁無斷”——李淵的致命弱點

李淵本人在性格上也有一定程度的缺陷,落下“寬仁無斷”的名聲也並非後人強加。作為皇帝,當感受到自己的地位受到兒子威脅時,沒有果斷採取措施,反而還找了許多理由進行自我安慰。曾有人建議李淵提前除掉李世民,他卻認為兒子

“有定四海之功,罪跡未見,一旦欲殺,何以為辭?”

如此並非說做皇帝一定要心黑手辣、摒棄人倫,而是皇權爭奪向來就是如此無情,手軟的人終究不合適身涉其中。

這直接導致了他在諸子相爭的過程中,多數時間持作壁上觀的態度,沒有采取及時有效的行動進行制止干預。

與李淵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其玄孫李隆基,僅僅憑著沒有任何證據的構陷,就能讓這位盛世之君親自下令處死三個兒子。說到底,“寬仁無斷”實在與亂世之君格格不入,也是李淵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結語

以上可知,“玄武門之變”中,李淵的表現可謂一言難盡,無法簡簡單單用能力不足或昏聵糊塗來概括。很明顯,父子二人進行了長時間的博弈,李淵對李世民這個兒子從重用到打壓,由始至終都懷有一種複雜的情緒,其中有性格使然,也有人倫之情使然。

當然,那年的李淵已經是一位61歲的老人,無論精力或能力都已經無法和正當盛年的李世民相比。在此後九年的幽禁生涯中,他也許會後悔曾經的優柔寡斷,也許會怨恨二郎的骨肉相殘。但歷史的車輪就是這麼無情,一代開國皇帝雨打風吹去,只留下青史之上的笑柄任後人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