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逾越的巔峰——交響樂知識系列之九

(關注公號:行者手記3)

2017年,法國總統選舉結束,勝選的馬克龍以總統身份亮相,樂隊奏起“歐盟盟歌”。這旋律,對世界各國來說都不陌生,這是《歡樂頌》。

1992年,歐盟成立,將貝多芬的《歡樂頌》作為盟歌。貝多芬,這個二百多年前的偉大作曲家,依然影響著今天的生活。

1770年,貝多芬出生在德國波恩,自幼跟從在波恩教堂作歌手的父親學習音樂,很早就顯露了音樂上的才華,八歲便開始登臺演出。

十七歲那年,他去維也納,見到了莫扎特。莫扎特聽了貝多芬的鋼琴演奏,說:這個孩子將來會震動世界。

1792年,貝多芬再次來到維也納,在海頓的影響下,藝術上進步飛快。

他早期在維也納創作的比較著名的作品有《悲愴》、《月光》和《克羅採》奏鳴曲及《第三鋼琴協奏曲》等。

這期間他對社會與政治問題有了進一步的理解,意識到他要探尋的目標。

人們從《悲慘世界》中可以讀到法國大革命,而在貝多芬的作品裡,也翻卷著法國大革命的熾熱激情。

19歲那年,法國大革命爆發,資產階級革命進步的思想意識深刻地影響了他,奠定了他人文主義意識,深信人類平等,追求正義和個性自由,憎恨封建專制的壓迫。

1796年起,貝多芬在耳朵全聾、健康情況惡化,生活貧困、精神受到折磨的情況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創作了《第三交響曲(英雄)》。

1803年,《第三交響曲(英雄)》的問世,標誌著貝多芬創作的“英雄年代”的開始。

此後,《第五交響曲(命運)》、《第六交響曲(田園)》從他的筆下流出,還有優美動聽、洋溢著歡樂的小提琴協奏曲以及絢麗多彩的鋼琴協奏曲和奏鳴曲。

《第六交響曲(田園)》首演時,貝多芬在節目單上做了標註:“鄉村生活的回憶,寫情多於寫景”。聽著《田園》,可以想象,他躺在田間小徑,仰望天空,那種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嚮往。

貝多芬生命中期耳朵近乎於聾,後期眼睛近乎於盲,但他對生活的理解比五官健全人更為深刻。

1817年起,他生命的最後十年,寫作了《第九交響曲(合唱)》。

《第九交響曲(合唱)》中,他首創用男聲領唱《歡樂頌》。

《歡樂頌》自從問世,就對人們的生活產生重大的影響。今天,《歡樂頌》成為紀念重大事件的必奏曲目。

1989年,柏林牆倒塌40天后的第一個聖誕節,全球一億觀眾觀看了伯恩斯坦指揮的《歡樂頌》。

1989年12月聖誕節,伯恩斯坦在柏林牆兩側分別指揮演奏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這歌唱歡樂的歌聲,成為人類追求自由的宣言。

2001年,911事件發生四天後,美國指揮家萊那德·斯拉特金在逍遙音樂會的結尾,加演了《歡樂頌》,紀念911的死難者。

儘管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三位作曲家所處生活年代相當接近,但是貝多芬作品的思想性與同時代的海頓和莫扎特相比較,顯然有所超越。

海頓的作品,大多是為貴族寫作,純音樂形式為多,較少看到與人性的抗爭。

莫扎特的音樂,充滿陽光和青春活力的背後,隱約可以感覺到一絲苦痛、憂鬱和傷感。

而貝多芬的作品卻充滿對現實政治的反映,他不但憤怒地反對封建制度的專制,而且用他的音樂號召人們為自由和幸福而鬥爭。

貝多芬的作品,與古典主義的海頓、莫扎特相比較,作品數量是三人中最少的,但他對音樂的貢獻乃至社會的影響是別人無法比擬的。

貝多芬是交響樂古典主義的代表,同時也為浪漫主義時代的開啟奠定基礎。他被後人尊稱為“樂聖”,也被視為交響樂“不可逾越的巔峰”。

難以逾越的巔峰——交響樂知識系列之九

備註:此文為製作《交響樂知識微視》系列文字版。全系列25集。

下一篇《樂曲的詮釋者》。

難以逾越的巔峰——交響樂知識系列之九

相關閱讀

國家大劇院裡的秘密

貴族的音樂,音樂的貴族——室內樂

旋律的記錄和流傳

交響樂的誕生

音樂廳裡的規矩

火紅的第五樂章

交響樂之魂——樂思

交響樂隊編制與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