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漢宣帝誅霍光一族需細品,要注意這些點,別總說捧殺

引言:以下為5000字長文,以《資治通鑑》史料為基礎,加上“史廖未籍”的觀點和看法,為大家呈現“霍氏滅族案”始末,希望大家能耐心去看,並以史為鑑。

地節三年、四年,長安城與山陽,濟陰兩地天降大冰雹。

三年大至是六到十月間,四年為五月時。

老廖拿這兩次異象作文章開頭是有原因的。

地節三年,長安城內冰雹事件發生後,宣帝開始著手調換京師內霍家勢力,並有意安插、扶植心腹掌握軍權與朝中實職。

而在地節四年,山陽與濟陰兩地冰雹事件發生後,以霍顯、霍禹為首的霍氏集團開始密謀政變。

這兩次“天降異象”的背後都有“政治暗流”湧動,於是這樣的巧合便不是巧合,而是具有某種歷史意義上的聯絡。

資治通鑑:漢宣帝誅霍光一族需細品,要注意這些點,別總說捧殺

宣帝對霍光的態度————“霍氏滅門案”開場

從陌生到信任

在我看來,漢宣帝待霍光的態度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我稱為

“從陌生到信任”

漢宣帝劉病已的父親和祖父死於“巫蠱案”,若不是一路有丙吉、史家,以及掖庭張賀等盡力照顧撫養,他也不會苟活到昭帝崩、劉賀廢。

當時,早已遠離政治中心的衛太子後人劉病已,不被當權皇族進行政治清算已是幸事,怎敢奢求重新回到未央宮內?怎敢奢求坐上連祖父都未達到的位置君臨天下?

所以,就當時形勢分析,劉病已坐上皇位的機率只有1%。

可是,劉病已差的這99%被一個叫霍光的人彌補。

元平元年,接過漢昭帝皇權的劉賀昏庸無能,在其即位十幾天後就被霍光等人廢除。

我想,劉病已在聽到該訊息後一定欣喜若狂,不是說這個位子非劉病已不可,而是因皇權之事一旦有變動,曾皇孫即位就有無限可能,這是出於政治敏感性考慮,也是零與博弈法則。

就在劉賀被廢,霍光一干輔政大臣在商討由誰來繼承大統時,當年救劉病已一命的丙吉出現。

他對霍光說:

“而遺詔所養武帝曾孫名病已在掖庭”。

正是這麼一句,使劉病已的名字被霍光等人熟知,讓劉病已從“巫蠱陰霾”中走出,來到“大漢繼承人”的預選名單內。

也正是這麼一句,

劉病已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落魄皇族”,搖身一變成為“大漢宣帝”。

歷史總是充滿驚喜和轉折。

資治通鑑:漢宣帝誅霍光一族需細品,要注意這些點,別總說捧殺

當然,我們也不排除丙吉所作所為不是劉病已的意思。

畢竟,相比起時運,時刻做好準備也很有必要。

劉病已當上皇帝,心中定是充滿欣喜,這一路不易,這一路心酸,就連大明世宗朱厚熜也不能感同身受,前者倍感珍惜,心中懷有感恩;而後者則不屑一顧,急迫增加權威。

我們從二者即位後的動作就可判斷:

劉病已給祖父的諡號是“戾”,這是討好文官集團的體現,不管動機為何,他是有敬畏的。

而朱厚熜則給予父親“獻皇帝”稱號,這是打擊文官集團的體現,與劉病已正好相反。

從“落魄皇族”到“大漢宣帝”,這本是個如同過山車式的轉變,我想任何人在經過如此“大落”,再到“大起”後,一定會對幫助過自己的人抱有感恩之心,那就更別說一手將劉病已扶上皇位的霍光了。

所以老廖認為,在初時:漢宣帝對霍光這個老臣是無比尊重和信任的,這種信任和尊重出自劉病已“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命運,也出自大司馬霍光的忠心耿耿。

l從信任到厭惡

接著我們說宣帝對霍光的第二個階段,這個階段是“從信任到厭惡”。

上文我們提到漢宣帝對霍光的感恩心理,正是這種感恩心理,他對霍光的信任才會隨之建立;可在劉病已坐上皇位,開始用一個帝王的眼光去看待一切時,曾經籠罩在他眼上的萬花筒,也就慢慢變成照映現實的鏡子。

讓劉病已厭惡霍光、並感覺“芒刺在背”的原因據老廖分析如下:

劉病已厭惡霍光原因之一:劉賀被廢。

讀者在看這段時定會大吃一驚,因為若不是劉賀被廢,霍光也不會將劉病已扶上皇位,可為啥這成了漢宣帝厭惡霍光的理由呢?

這便是人的複雜性了,霍光雖是武帝任命的輔政大臣,劉病已也是在霍光幫助下繼位,可有一點大家需要清楚,劉賀再怎麼不對也是劉家人。

就憑劉賀昏庸,霍光說廢就廢,劉病已未繼位時可能沒有什麼感觸,可當他成為皇帝后,他便用上位者目光觸碰到了這個問題。

那時,他心中一定有這麼一個疑惑

“劉賀他說廢就廢,我劉病已若不合他心意,霍光是不是也會廢我?”

正是這樣一種恐懼,劉病已才會覺得身後的霍光是“芒刺在背”。

畢竟,縱觀歷史上任何一位帝王,誰都不想身邊有位“伊尹式”的人物。

資治通鑑:漢宣帝誅霍光一族需細品,要注意這些點,別總說捧殺

劉病已厭惡霍光原因之二:許皇后被霍顯毒殺。

對於這段歷史,我想很多人都知道,甚至有人將該事件斷言為宣帝后來將霍氏滅門的重要原因之一。

關於此事,雖有一定原因,但宣帝滅霍氏不是平民之間的打架,商人之間的拌嘴,而是君與臣的博弈,是權力引發的政治鬥爭。

我們應當站在一個宏觀的角度去看待此類問題。

不說面面俱到,至少不能放過重要的細節。

宣帝不得不滅霍氏的理由————“霍氏滅門案”發酵

諸多因素

第一因素:霍氏太過膨脹。

“膨脹”

不僅是上文中所說“霍氏爪牙遍佈朝野”,而是霍氏的所作所為已完全越過宣帝、越過皇權可以忍耐的限度。

首先:

大將軍霍光在世時,妻子霍顯為讓女兒霍成君為後,不惜買通照看許皇后的女醫淳于衍去毒殺她。

她在許皇后死去不久,便急吼吼把女兒塞到後宮,並硬生生捧上後位。

我們先不談宣帝對許皇后有多喜愛,就談一個皇帝的皇后突然被臣子夫人毒殺,你說他這個皇帝做的憋屈不?

而且,霍光為保全夫人,還出面以個人名義包庇那個毒殺許皇后的女醫生。

真不知霍顯是真傻,還是覺得宣帝不會、不敢對他們動手。

這操作連我一個外人都能看出“掩耳盜鈴”的味道,難道宣帝看不出?

其次:

宣帝與地節三年封許皇后之子劉奭為太子,霍顯知道此訊息很生氣,竟於毒殺許平君幾年後再次起了毒殺皇室的歹念,可好在太子劉奭謹慎命大,終是未步母親含恨而終的後塵。

正是這兩次毒殺,讓宣帝意識到霍氏的尾大不掉,意識到霍氏可能將成為第二個呂氏;

事情至此,這已不是廢立皇帝的問題,而是升級到威脅皇權的層次。

資治通鑑:漢宣帝誅霍光一族需細品,要注意這些點,別總說捧殺

第二因素:霍氏爪牙遍佈全朝。

霍光根基自武帝託孤為起始,在其做了大司馬與大將軍後,經昭帝和劉賀以及宣帝朝的積累,霍氏在朝中、在軍中以及後宮都有勢力遍及,而且根深蒂固,權勢通天。

照此情況來看,霍氏就像一把鋒利的大刀,宣帝則是這把刀下坐著的人,雖然這把刀暫時看來自己可以掌控,但一個人的頭上總是懸著把刀,不論是誰都會心懷恐懼和顧慮。

那就更別說權欲較強的劉病已了。

再加上有劉賀被廢的前車之鑑;

你說,如果是你,會滅霍氏否?

第二因素:處理霍氏家族是政治性問題。

霍氏家族在霍光去世後越發大膽,弄得民間是怨聲載道,朝中是敢怒不敢言。

於是,如何處理霍氏,怎樣處理霍氏便逐漸成為有利於宣帝的事情。

老廖口中的

有利

,可不是簡單打擊霍氏那樣不溫不火,

而是如何把處理

“霍氏問題”

變成自己執政的資本。

畢竟那時宣帝剛剛即位,對朝中勢力、事務的把控有限,他對霍氏所作所為的忍耐不單單是他心懷寬廣,而是以他當時的勢力,想對抗這群紮根大漢三朝的大家族是不容易的。

他在動手前需做好準備。

他需要一個很好的時機,一群不錯的幫手。

就連屠戶在宰豬時都明白要磨好刀刃,劉病已堂堂大漢宣帝豈能不懂?

畢竟,若是霍氏作的惡再大點,在漢廷掀起的巨浪再高點,等那時宣帝再去處理,定會大快人心!定會被人稱為“好皇帝”!

當然,老廖加的引號不是貶義,而是為這場“政治謀殺”準備的幕布。

資治通鑑:漢宣帝誅霍光一族需細品,要注意這些點,別總說捧殺

宣帝滅霍氏一族始末————霍氏滅門案”開始

最初的“政治排擠”

地節三年那場大冰雹好似宣帝懲治霍氏的開場。

於是,在那場大冰雹下,宣帝準備動手了。

在霍光去世後,漢宣帝共封賞霍氏族人三次:

第一次是封霍光兒子霍禹為右將軍,並讓霍氏一族擁有世襲霍光封爵等權力。

第二次是封霍去病的孫子霍山為樂平侯,主管尚書事務。

第三次是封霍光的侄孫霍云為冠陽侯。

封賞霍家人的同時,宣帝也扶植了心腹三次:

第一次把名不見經傳的山東寧陽人夏侯勝,被宣帝封為太子太傅。

第二次把武帝朝酷吏之子張安世,被宣帝封為大將軍,大司馬。在提拔張安世同時,宣帝還任命張安世兒子張延壽為光祿勳。

第三次把“反霍分子”魏相提拔為丞相。

透過宣帝對霍氏和自己心腹的安排,我們可發現霍氏一族被封的僅僅是爵位,而朝中實職是一點都未讓他們染指。

即使後來宣帝封賞霍禹為大司馬,也只是給了他一個名頭,

不給他大司馬特有的印信、綬帶以及霍光在世時的權力。

於是,本在朝中獨大的霍氏身旁,出現了一支被皇權支援的勢力。

資治通鑑:漢宣帝誅霍光一族需細品,要注意這些點,別總說捧殺

至此看來,宣帝開始並未有意滅門霍家,就以上面霍氏族的封賞來看,這是武帝給予其的警告。

畢竟霍氏一族自武帝起家,在朝中德高望重,儘管霍家再怎麼不是,但對自己有“上位之恩”,如果真的要滅他們,就會讓宣帝在民間和朝中淪為“背信棄義”之人。

這不是“對”或“錯”的判斷,而是對自身聲譽的考量,是對自己所做位置的慎重考慮。

畢竟,臣子們再怎麼抱怨,也只為讓皇帝解決“霍氏專權”,不利他們自己“提升”的朝局。並不是真的站在皇帝的高度去考慮。

畢竟,在古時皇帝雖有生殺大權,但殺人也不是隨便斬殺的,更何況霍氏這樣的大家族。

所以,在我看來,宣帝最初處理霍氏的考量,不過是想讓他們退出權力舞臺而已。

後來的“政治謀殺”

(一)前戲

在查閱史料後老廖認為:讓宣帝決定滅霍氏的原因,那個真正刺激到宣帝的點,絕不只是“霍顯毒殺許皇后”,也不只是霍顯聯合宮人毒殺太子,而是兩件事堆積後產生的“態度質變”。

許皇后遭霍顯毒殺後,

儘管有人告知劉病已是霍氏所為,但宣帝選擇默不作聲,選擇不表態;那時宣帝尚還稚嫩,自然不敢輕舉妄動,畢竟劉賀的下場歷歷在目。

在宣帝成熟後,霍顯故技重施,還想以毒殺太子的行為來維護女兒霍成君的利益。

這時劉病已的思想維度已經提升,已經學會用一個成熟帝王的眼光去審視一切,羽翼也逐漸豐滿。

倘若,那時的宣帝將“許皇后之死”定義為

“至親之死”

那麼在此時,宣帝便會把“霍顯毒殺太子”的行為定義為

“藐視皇權”

而且,他從霍顯身上,看到了一種威脅,那種威脅感可能會讓自己某天“暴死未央宮”,那種威脅感可能會讓自己被後世記錄為“被毒死的帝王”。

為將這種威脅感去除,他開始著手行動。

資治通鑑:漢宣帝誅霍光一族需細品,要注意這些點,別總說捧殺

再次削弱霍氏一族的七次行動:

一、以天像為由,解散霍禹的屯戍部隊。

二、把霍光的女婿度遼將軍,未央衛尉,平陵侯範明友調任光祿勳

三、 把霍光的二女婿,中郎將、羽林監任勝調出京師,任安定太守。

四、把霍光的姐夫給事中,光祿大夫張朔調出京師,任蜀郡太守。

五、把霍光的孫女婿之一,中郎將王漢 調任武威太守。

六、把霍光的大女婿長樂衛尉鄧廣漢調任少府。

七、把霍光另一個女婿趙平任職的散騎、騎都尉、光祿大夫以及統領屯戍部隊的印信收回。

至此,霍氏一族大勢已去。

(二)開始

地節三年的大冰雹下完後,地節四年的大冰雹終於來了。

如果說,三年的冰雹是整治霍氏的號角,那麼四年的冰雹則是霍氏滅亡的斷頭臺。

霍氏一族如果就這樣苟延殘喘的度過一生,我想宣帝也是准許的,畢竟我們在上文說過,朝中雖對霍氏怨聲載道,但並不希望霍氏被滅。

我們從山陽太守張敝給宣帝奏摺中的

“乃者大將軍決大計,安宗廟,定天下,功亦不細矣。夫周公七年耳,而大將軍二十歲”

這一句,就能看出宣帝朝局中,臣子對霍光功勞的評價之高,竟將霍光與周公媲美。

緊接著張敝又提出自己對處置霍氏一族的意見:

“請罷霍氏三侯皆就地”

意思是讓霍氏解除官職,以侯的身份回家賦閒。這其實是在為霍氏開脫。

但此折足以看出群臣的意見。

宣帝看完此折略表欣賞,但也僅僅是欣賞。

我想,

如果那件事沒有出現

,宣帝可能真的會像張敝所言去做。

資治通鑑:漢宣帝誅霍光一族需細品,要注意這些點,別總說捧殺

隨著霍氏一族權勢每況日下,霍顯一干人不僅沒有收斂,反而在繼霍顯毒殺許皇后、皇太子事件後,他們又要搞“大動作”————密謀政變。

他們計劃在宴會中殺掉夏侯勝一干“皇黨”,霍山和霍雲再趁機廢掉漢宣帝,立霍光兒子霍禹為帝。

但政變還未實踐就已敗露,霍禹等主謀被腰斬,其餘霍氏一族全部在集市斬殺,而和霍氏有牽連的人家也被誅殺殆盡。

於是,曾經無限風光的霍氏一族在如今卻身首異處,成為一具具屍體,成為後人引以為戒的史料。

於是,竹簡上記錄他們一族的歷史,再也不只是霍去病徵戰匈奴,霍光忠心輔政那樣燦爛,而是充斥著“政變”與“狼子野心”的陰霾。

資治通鑑:漢宣帝誅霍光一族需細品,要注意這些點,別總說捧殺

結語

劉病已和霍家是有親戚關係的,大將軍衛青的外甥是劉病已祖父劉據,霍去病則是衛青外甥,而霍光又是霍去病同父異母的弟弟。

可這樣的親戚關係不僅沒有幫助他們更加和睦,而是引發了政變,引發了矛盾,引發了充滿血腥味的殺戮。

你說,權力的魅力真的就這麼大嗎?

是的,它能在血濃於水間爆發政治鬥爭,也能在皇家外戚中催生血腥角逐。

大司馬霍光死於地節二年。

漢宣帝於地節三年開始用心腹替換霍家勢力。

地節四年,霍顯密謀造反在5月,誰知7月東窗事發,8月霍氏一族被滅門。

霍光不過死了2年,這一切彷彿都在宣帝的掌握中,又好似超出了他的預料。

霍氏一族自霍去病始,終於霍顯。

霍氏一族以忠誠繁榮,終於謀反。

歷史就是這樣,滿是燦爛,也滿是鮮血。

參考文獻:《資治通鑑》

史廖未籍現只運營頭條號,其他平臺釋出皆為抄襲,搬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