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的成功法則,其實是孔子說的這12個字,現在知道還不晚

曾經有這樣一個說法:“世界上最有可能獲得成功的民族有兩個,一個是猶太人,一個是華人。”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猶太人善於思考,而華人自古以來就勤奮非常。

但只要研究一下歷史,就會發現一個驚人的現象:在1901年-2017年期間,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猶太人有139人,佔到了總數的23%;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猶太人更是佔到了總數的30%。而在這100多年間,獲獎的華人僅有6人。

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距?難道猶太人更聰明嗎?我們先來看一個例子吧。

猶太人愛因斯坦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猶太人的成功法則,其實是孔子說的這12個字,現在知道還不晚

1946年,一對猶太人父子到美國做生意。父親問兒子:“你知道一磅銅能賣多少錢嗎?”“35美分,爸爸。”兒子回答道。

“沒錯,這是當地的銅器交易價格。但你不能侷限於此,你應該從心底裡把一磅銅的價格定為350美分,甚至更多。”

父親的話深深地烙在兒子的心裡。此後,兒子為了把銅賣出更高的價格,就把銅做成獎牌和其他工藝品。這樣一來,一磅銅的價格遠遠超出了35美分,他甚至還創造過將一磅銅賣到3500美元的成績。

這個猶太人的兒子,就是美國麥考爾公司的第一位董事長。

正在讀書的猶太人

猶太人的成功法則,其實是孔子說的這12個字,現在知道還不晚

先賢孔子曾經說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意思是說,如果只知道讀書學習而不加以思考,就會陷入迷茫;而只知道空想而不學習鑽研,也只是白日做夢。

從孔子的這句話就可以看出,猶太人之所以取得成功,並不是比中國人聰明,而是他們善於思考。

那麼,難道中國人就不善於思考了嗎?當然不是。否則四大文明古國當中,也不會只有古中國文明還流傳至今。

先賢孔子的塑像

猶太人的成功法則,其實是孔子說的這12個字,現在知道還不晚

只不過,無論是古代參加科舉考試的學子,還是如今上學讀書的學生,絕大部分都是為了在考試中取得一個好成績。學習目的的單一化,就非常容易造成慣性思維。

因此,我們常常會看到一種現象:

許多人讀書考試是一把好手,但處理其他問題時卻總是找不到訣竅。

這種慣性思維,不只是停留在上學時代,還會影響到工作和日常生活,以至於影響我們一輩子。很多人就是因為不能打破學生時代形成的慣性思維,才會在工作中屢屢碰壁,事倍功半。

擬科舉考試場景

猶太人的成功法則,其實是孔子說的這12個字,現在知道還不晚

總而言之,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就是教導我們,要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挖掘事物的價值,並將價值最大化。

中華民族向來是一個善於學習的民族,對於其他民族的一些優點,我們應當摒棄傳統思想,學習他們身上的長處。

因此,我們應當虛心學習猶太人的這種善於思考的優點,只有學會用創意的眼光來看待身邊的事物,才能避免應試教育帶來的弊端,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先賢孔子

猶太人的成功法則,其實是孔子說的這12個字,現在知道還不晚

孔子關於“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觀點流傳了2000多年,道理我們都懂,但怎麼去做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