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碭丞之印”封泥出土,證明芒碭山……

秦“碭丞之印”封泥於2001年出土於西安相家巷秦朝皇宮遺址。該官印封泥的出土印證了秦代碭城置縣的歷史,是芒碭山地區出土最早的官印封泥,是記錄秦代碭城歷史的珍貴文物,是秦朝基層政府權力的見證。這枚封泥在政治、經濟、地理等方面透露出秦代碭城和芒碭山的歷史資訊,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文化】“碭丞之印”封泥出土,證明芒碭山……

封泥(資料圖)

“碭丞之印”封泥為什麼會出土於西安相家巷秦朝皇宮遺址呢?什麼是封泥呢?1995年,西安相家巷出土大量秦代封泥引起考古學家的關注和重視,因為秦代封泥第一次系統揭示了一批鮮為人知的都邑郡縣及宮殿苑囿名稱,是考察秦朝歷史、地理演化的一部“活字典”。經考古勘探,相家巷為秦朝皇宮遺址,是秦朝皇帝辦公的地方,每天秦朝皇帝都要在這裡接受並批閱來自全國的大量公文。當時這些公文都是用竹簡寫成,捆紮竹簡的繩索上皆有封泥,拆封公文時,要先將封泥拆除,因為失去使用價值,封泥被當作垃圾扔棄,後被掩埋地下。封泥其實就是一種帶有官印文字的泥塊,專門用作捆紮竹簡。封泥一般是由黏性較大的泥土經特殊烤制而成的,並不是用泥土隨意捏造的,這種泥土要精心挑選,還要進行測試。關鍵是封泥的製作必須在公文捆紮好的繩索上進行,在具體使用時,印章封泥在外,捆紮繩索的結頭處必須置於封泥內側的泥中、密封結實。官印封泥,目的是證明公文信函的權威性,保證其安全性、保密性,防止擅自開啟、拆除,一旦封泥毀壞,則意味著洩密,就要依法追究責任。

【文化】“碭丞之印”封泥出土,證明芒碭山……

古代信箋(資料圖)

據專家考證,相家巷秦代封泥文字揭露了許多不為人知的秦代地理和歷史秘密。其中涉及永城地域的封泥除“碭丞之印”外,還有“芒丞之印”“酇丞之印”,永城周邊的有:“下邑丞印”(今碭山縣)、“相丞之印”(今淮北市)、“彭城丞印”(今徐州市),但卻沒有發現商丘、虞城、亳州的官印封泥。專家認為,芒、碭、酇、下邑、相五地相鄰封泥扎堆出現,一件不少,在秦封泥地名中是一個少見的現象,這說明當時此地一定是出了重要的事情,他們一同向皇帝報告,於是在皇宮留下了各自的封泥。秦朝國祚短暫,僅僅十多年的時間,而芒、碭、酇一帶恰是秦末農民起義活動的地帶。酇是陳勝、吳廣起義攻佔的第三座城市,加上此前已攻佔的蘄、銍,這三座城市皆臨澮河,說明陳勝率領農民起義軍是沿著澮河向西北方向的上游攻打的,攻酇之戰一定會影響到附近的芒縣、碭縣等地,可以說社會動盪、人心惶惶。陳勝在大澤鄉起義僅三個月後,劉邦又在沛縣起義,對周邊影響更大,本地的秦朝官吏不可能無動於衷,向秦朝皇帝報告是情理之中的。秦封泥對風雲突變的芒碭山地區一定有所反應,芒碭一帶縣城封泥一件不少,其實正是此地出現緊急情況的反應。

秦代碭郡是秦始皇設定的全國三十六郡之一,這個郡相當於現在的省級行政單位。碭郡為什麼會被列為省級單位?在此地眾多的地名中,秦始皇為什麼獨以碭來命名?因為史料的缺失,我們已無法在秦代檔案和史籍中找到答案。但可以確信秦始皇既然鍾情於碭的名稱,一定是有原因的。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分析,取名碭郡應與秦始皇對山川之神崇拜的迷信思想有關,與碭山(今芒碭山)有關。據史書記載,碭郡原來管轄的區域屬於戰國末期魏國的大宋郡。《史記·楚世家》有“則魏之東外棄,而大宋、方與二郡者舉矣”的記載。魏昭王十二年(公元前284年)設定大宋郡,公元前225年,秦國滅了魏國,在大宋郡轄地設定碭郡,碭郡以碭名之。秦始皇是一個非常迷信的人,尤其迷信祭拜天下名山大川。《史記·封禪書》記載,秦始皇曾封禪泰山,並“東遊海上,行禮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諸侯祭其疆內名山大川”。碭山(今芒碭山)不僅是梁宋沛相地區的名山,而且也是天下的名山。碭山在先秦時代就遐邇聞名,《列仙傳》記載的神仙涓子、主柱“並隱碭山得道成仙”,著名思想家墨子曾隱藏於此,儒家鼻祖孔子曾在此駐足,晉國大將狐偃曾在此築城,碭之文石名滿天下。以碭取名,表現的是對名山的尊崇或取其吉祥之意。

【文化】“碭丞之印”封泥出土,證明芒碭山……

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很可能到過芒碭山。“始皇還,過彭城,齋戒禱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乃西南渡淮水。”芒碭山在彭城西南,位於古獲水南岸,獲水入彭城泗水,是秦代連線楚宋的重要交通命脈。秦始皇走水路西南行進,芒碭山是必經之地。從秦代地圖可以看出,碭郡以碭山(今芒碭山)置於最東部為首,它幾乎所有的轄區都在西部。這種分佈格局,顯然有以碭山(芒碭山)統領、威震碭郡之意。由此可見,碭山包含的堪輿文化十分深厚。

芒碭山亦成為秦代的地理標誌。這與其重要的地理交通位置有關。根據《水經注》記載,芒碭山南有睢水、東有谷水,北有獲水,山中有清水、零水、碭澤湖等。根據《商代地理與方國》一書考證,芒碭山前有宋楚之間的東西馳道,南北有沛郡通往淮南的馳道。因此碭城是水陸交通樞紐中心。《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載:“夫自鴻溝以東、芒碭以北屬鉅野,此梁宋也。”這表明芒碭山是秦漢時期的地理座標。芒碭山是宋楚間的核心地區,碭城是核心區域的中心城市。秦始皇設定碭郡絕非偶然,“碭丞之印”的“碭”字包含了深刻的地理文化。

【文化】“碭丞之印”封泥出土,證明芒碭山……

碭郡下轄二十一個縣,碭縣是其中最重要的縣之一。“碭丞”不是碭郡府官,而是碭縣之丞。秦代實行郡縣制,郡雖然管轄縣,但郡長不能任命縣長。郡、縣長官都由皇帝任命,所以郡、縣長都要直接對皇帝負責,郡、縣長都要把自己轄區的政務情況上報皇帝。丞是縣長的輔佐官,還是管理文書以及糧倉和監獄的負責人,縣丞的官印代表縣長、縣政府向皇帝彙報的檔案簽章。“碭丞之印”的大印不是由地方私自鑄造的,而是由皇帝審批,中央政府設計鑄造的。“碭丞之印”是按秦代法律和基層政權組織程式依法辦事的官方證明。據考證,秦“碭丞之印”應毀於戰火。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秦末第一個攻下碭城的是劉邦。“沛公引兵西,與戰蕭西,不利。還收兵聚留,引兵攻碭,三日乃取碭,因收碭兵,得五六千人。”這段記載表明,劉邦率兵攻打碭城並不順利,而是異常艱難、慘烈,一直打了三天才攻下碭城。說明當時碭城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碭城攻破後,碭縣長要麼已經戰死,要麼被劉邦處死,“碭丞之印”可能被收繳或在戰火中遺失,如此殘酷的攻城之戰,縣長、縣丞逃脫的可能性不大,即使僥倖逃跑,也是死罪。

據專家研究,秦朝封泥來源於各地,其中的泥土也是各地的。“碭丞之印”封泥來自碭城(今芒山鎮)。據歷史學家周曉陸《秦封泥集》介紹,“碭丞之印”封泥為棕色,這種土壤為芒碭山一種黏性較大的山土,幹泥比較硬,耐腐蝕,適宜做封泥。現在芒碭山上依然有這種土,不過山下已經難覓蹤跡了。但在秦代,棕壤在芒碭山應該無處不在,因為秦代芒碭山尚沒有經過黃河氾濫淤積,遍地的棕壤是山體被流水沖刷所至,山體的棕壤與山石的形成有關。從殘存的碭郡古城牆夯土來看,全部是棕壤修築而成的。而現在分佈在芒碭山中窪處的黃土都是歷史上黃河氾濫淤積形成的。黃河在豫東地區大規模的泛濫是從元、明開始的,我們看北魏酈道元寫的《水經注》中的芒碭山和碭城,風景依然保持原始狀態,沒有黃河氾濫淤積的影響。從“碭丞之印”封泥的土質顏色中,可以對芒碭山古今的地理環境進行考察。

“碭丞之印”封泥四字是秦宮遺址唯一留存發現的芒碭山古城的秦代篆書,這種篆書已接近隸書。據史學家考證,秦代早期用篆書,字型比較繁雜,晚期出於簡便,向隸書過渡。《晉代·衛衡傳》記載:“秦即用篆,奏事繁多,篆書難成,即令隸人佐書,曰隸字。”“碭丞之印”完全具有隸書的特徵,具有秦代晚期的特點。與芒碭地區動盪的秦末時間節點一致,與芒碭一帶封泥出土應在秦末的推測吻合,因此“碭丞之印”封泥也是芒碭山作為漢興之地的歷史文物見證,與漢代文物不同的是,它是目前唯一佐證秦代歷史的實物資料,十分珍貴。

本期編輯:杜康

宣告:

如轉載本文,請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