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香要點三炷香,有很多寓意,你知道幾種

敬香要點三炷香,有很多寓意,你知道幾種

對於普通大眾來說,每到初一、十五都是要敬香。其一初一、十五是佛教的十個齋戒日。其二初一、十五也是中國古代人們所推崇的吉祥日子,初一就不用說了是每月的開始的第一天,十五也是正中間的位置。

當我們誠心要敬香的時候,細心之人定會發現,每一個人手中點的都是三炷長短相同的香,你知道這裡面的奧秘嗎?

敬香要點三炷香,有很多寓意,你知道幾種

其中道理與道教中的“三·一”道體思想有關。“三·一”,源於老子的《道德經》,其曰:“視之不見,名曰希;聽之不聞,名曰夷: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意思是說:看它擺在你面前,你卻能獨自做到視而不見,這個就叫做“夷”;聽它聲音而你卻能遮蔽耳朵裝作聽不到,這個就叫做“希”;觸控它而能做到不去觸控,用心去感受,這個叫做“微”。這三者之間不可以說清楚明白,所以就混而為一。

敬香要點三炷香,有很多寓意,你知道幾種

一氣化三清,“一氣”指的是混沌之氣,“三清”也代表著天、地、人三界以及三清之意,“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還有一種三香清掃三種業障的說法,三香即心香、身香、口香。三種業障即心裡面的業障、身體中的業障、口碑的業障。

老子是想要告訴人們要從視、聽、觸三方面去感知道教道義的存在,同時也能領悟到道教道義多方面立體感的厚重和博大精深。

敬香要點三炷香,有很多寓意,你知道幾種

三炷香中的“心香”指做人心地善良、心存善念、心繫芸芸眾生等;

三炷香中的“身香”指做人要品行端正,浩然正氣、不做虧心事、做人光明磊落坦坦蕩蕩等;

三炷香中的“口香”指做人做事都要留一線日後好相見,要有留口德等。

而且在敬神、拜神時,三炷香所插的方式方法也有講究,順序為先中間,後左邊,再其次右邊等次序,因為古人中間為尊,其次左為上,再次右為下。三炷香也不是一次性地全部插完。插香必須插正,不能歪斜更不能倒掉,儘量讓香灰自然地落在香爐裡面。只有這樣才是對神仙的敬畏,據說心實之人燒的香能整根燒盡,不留香根,不知道你能做到嗎?香要整根都能燒的那種,不是現在帶座的香。而且三炷香中香與香之間的距離最好不要超過一寸,有個說法叫做“寸誠感神”也就是誠心誠意敬畏神仙的意思。

敬香要點三炷香,有很多寓意,你知道幾種

在佛祖面前敬上三炷香後,還有要磕三個頭事宜,有種說法不知道大家知道不知道,到了佛祖廟、神仙廟或者神像面前,你可能不是時刻帶著香火,但虔誠的你必須磕三個頭,這是一種發自本能地對神像的一種敬畏之意吧!沒上香本就是一種過錯,就不要再不磕頭就走,一錯再錯下去了。西遊記裡面唐僧有句說,見塔掃塔,見佛燒香。

在這裡小編想問的是,有多少人每次敬的香和磕的頭不知緣由,敬的糊塗香和磕的糊塗頭的呢?大概大家都是虔誠的敬佛吧。發願行為,也代表著一種因果邏輯,發願應驗後還要記得去還願,還願也是一種傳揚佛法的一種途徑。

其實敬香這些都有好多口訣的,都是由師傅帶著領進門的,這裡就不和大家說了,以免誤人子弟。

三炷香,分別寓意戒律之香、定心之香、慧根之香。

第一炷香,意指在佛祖面前遵守佛教法律,用以戒掉惡習和妄念,做到六根清淨,發動一心向善,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佛家以達到遠離煩惱的境界為六根清靜。意指已沒有任何慾念,無牽無掛。

第二柱香,意指在佛祖面前能夠凝神靜氣,摒棄雜念,專一做事。

第三柱香,意指在佛祖面前只有做到前兩方面後,佛祖便會給有緣之人開啟智慧大門,讓你的精神上一個新的境界。

三者既是相輔相成、層層遞進,也是“破迷惑開啟頓悟”的方法,同時也是一種因果關係。只有戒掉自己的慾念和惡習,放下身心深吸一口氣凝神聚力,做任何事才能達到事半功倍,其實好多道理都是相通的。

磕三個頭,一叩首表示對佛像的敬仰和對禮佛的虔誠之心,也是精神寄託的一種方式。

二叩首是願在莊嚴守口如瓶的佛祖面前深刻反省、懺悔自己的罪過,希望能得到佛祖的原諒與認可,其實也是想得到自己內心深處的一種釋懷。

三叩首希望在佛祖的感召下,指引自己能快速地透過重重磨難,到達成功彼岸,雕身成佛,換髮佛光。

敬香時以一炷為宜,越高越粗越好,不是有好多人都爭著搶著要去上高香頭香,其實就是討個好彩頭,寓意來年生意能紅紅火火節節高升。

如果要敬三炷香,第一炷香插在中間,心中默唸:阿彌陀佛,覺而不迷也;第二炷香插在左邊,心中默唸:阿彌陀佛,正而不邪也;第三支香插在右邊,心中默唸:阿彌陀佛,淨而不染也。其意思是:覺悟而沒有迷惑,正直而沒有邪惡之念,清淨而不被沾染邪氣。

敬香完畢後,面對佛像,肅立合掌,舉過頭頂,膜拜禮佛。

一炷敬我佛,教我如何脫離苦海,渡我成功彼岸;二柱敬我法,學做正氣身,才能做到百毒不侵;三柱敬眾僧,本份來做人,務實做事。我佛莊嚴、慈悲,普渡眾生、脫苦海而終成正果:其意盡在“教化人心向善”,能否得到真諦,全在自己能否破除思想壁壘及頓悟人生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