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兵入侵民不聊生

金兵入侵民不聊生

《三朝北盟會編》關於密州軍卒作亂的記載。

金兵入侵民不聊生

《濰縣誌》關於建炎年間兵禍的記載。

金兵入侵民不聊生

《濰縣誌》關於金兵攻陷青州、濰州的記載。

諸城人張擇端的千古名作《清明上河圖》,讓世人領略了北宋東京汴梁的富庶與繁華。可繁華盛世掩蓋不了重重危機,“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岳飛的一首《滿江紅》,更讓無數人記住了“靖康之難”那段激昂悲壯的歷史。

三路金軍進攻南宋濰州軍民英勇抗擊

北宋宣和七年(1125),宋金聯合滅遼後,大宋王朝成為迅速崛起的金朝又一個獵取目標。是年十月,金兵分兩路南下,包圍開封,驚慌失措的宋徽宗竟讓位於太子趙桓,是為宋欽宗,改元靖康。在北宋軍民的英勇抗擊下,金兵撤軍北還。靖康元年(1126),金兵再一次南下,並最終攻破開封。次年金兵擄宋徽宗、宋欽宗及后妃、百官等三千餘人北還,這即是歷史上屈辱的“靖康之難”。

“靖康之難”後,康王趙構在應天(今河南商丘)即位,建立南宋,改元建炎。建炎元年(1127)十二月,金太宗派東、西、中三路軍大舉進攻南宋。完顏宗輔、完顏宗弼(兀朮)統率東路軍自今天河北滄州攻入山東境內,金宋兩軍由此在山東戰場上展開長時間激烈爭奪。金軍先佔領淄州(治今淄博市淄川區),威脅濟南和青州。宋將李成率軍試圖奪回淄州,但被金兵擊敗,金兵乘勝東進。此時的青州、濰州、密州等地都危機四伏,資政殿學士、京東東路經略安撫使兼制置使、知青州曾孝序竟為亂兵所殺。建炎二年(1128)正月,完顏宗弼擊敗宋將鄭宗孟,佔領青州,而後由青州南下攻取臨朐。金將完顏闍母則東上圍攻濰州(治今濰城區),時任濰州知州韓浩是北宋名將韓琦之孫,率軍民死守。金兵登城,宋軍乘風放火、發機石,但未能阻止金兵,濰州最終陷落。韓浩力戰而死,時任濰州通判朱庭傑身中數箭而亡,權北海縣丞王允功、司理參軍王薦皆全家陷沒。朝議大夫週中世居濰州,率家人拒守,其弟周辛家最富,盡散家財守城,城陷後一門百口皆死。

建炎三年(1129),金兵再次攻陷青州,又陷濰州,焚城而去。牛頭河土軍閻皋與小校教頭張成率眾據濰州,閻皋自稱知州,以張成知昌樂縣。不久青州軍校趙晟聚眾佔據青州,新任知州、青州人劉洪道自濰州赴任,用計遣散趙晟部眾,劉洪道以趙晟首亂青州、賊心難制,遂佯派趙晟守萊州,暗中卻讓閻皋、張成將其殺死於秬米寨,並改任張成為萊州知州。是年七月,金兵又大舉侵入山東,劉洪道時在濰州,棄城而走,張成投降金將撻懶(即完顏昌)。

知州棄城密州大亂安丘慘遭宮儀屠城

建炎年間的密州(治今諸城),也是兵火連天。《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載:“建炎元年七月乙未,徽猷閣待制、知密州郭奉世統兵勤王。”同年,開封人趙野,復起知密州,時盜賊充斥山東,趙野攜家屬棄城南逃。趙野逃走後,密州軍民亂作一團。《三朝北盟會編》載,密州守衙節級杜彥、樂將節級李逵、小節級吳順遂謀作亂,杜彥自稱知軍州事,並遣人於張倉鎮執拿趙野並其家屬,責問趙野棄城之罪,將其梟首示眾。據《宋史·五行志》載:“建炎二年九月癸卯,權知密州杜彥獻芝草。”國破家亡之際,地方官員尚行此等事,可悲可嘆。

建炎三年(1129)三月,地方割據勢力宮儀圍攻安丘。杜彥引兵相救,其黨李逵、吳順皆不從。杜彥不聽,率軍行至潑石橋,被擊敗,宮儀遂屠安丘城。杜彥還諸城後,李逵、吳順責其軍敗,拒不納。杜彥欲領兵而去,而其軍皆有家屬在城中,李逵遂開門納之,乃殺杜彥,梟其首,李逵遂領密州知州事。

建炎三年(1129)夏,已受南宋招安的宮儀與金兵對陣於諸城,長時間不分勝負。當時宮儀屯於諸城城南八十里磐石河,分兵駐屯於諸城城南二十里常山王廟,金兵則屯兵於諸城城北三十里,而諸城城中則是李逵、吳順駐守。李逵為人反覆無常,做好了誰勝投誰的準備,金兵遂專謀攻宮儀。金人不時出兵南侵常山王廟,宮儀以兵御之,金人輒佯裝不勝而退,類似行動長達月餘,宮儀之軍遂放鬆警戒。金兵一日忽然馬步軍齊進,宮儀兵不能阻擋,金兵以馬軍直行八十里,直犯磐石河大寨,宮儀軍皆崩潰。宮儀與京東經略安撫制置使劉洪道奔九仙山,後率餘部南奔海州。李逵、吳順遂以密州降金,而李逵後來又被吳順所殺。這位密州知州李逵,被後世學者認為是《水滸傳》中“黑旋風”李逵的歷史人物原型。

張邵出使被扣昌邑滯留金國幾次瀕死

建炎三年(1129)九月,南宋遣張邵充軍前通問使,出使金國,而金左監軍撻懶(完顏昌)當時駐紮濰州昌邑。張邵行至昌邑後,接伴使置酒奏樂,張邵說:“二帝北還,邵為臣子,亡之不恤,而又聽樂,所不忍也。”數次讓中止奏樂,聞者泣下。次日張邵見撻懶,撻懶命張邵行拜禮。張邵慷慨陳詞,直言雙方作為臣子,各奉其主,之間無需行拜禮。並說兵不在強弱,而在是非曲直,金人將大宋國土私自分封給劉豫,且窮兵不已,自屬無理。撻懶大怒,將張邵囚於岞山寨。張邵後來被金人流放黑龍江等地,滯留金國十五年,幾次瀕死,終無悔懼之色。

張邵初至昌邑金營時,竟然見到了秦檜。《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載:“邵自楚州渡淮,則逢金軍,遂見左監軍完顏昌於昌邑,前御史中丞秦檜在焉。”後來張邵被放歸南宋後,曾上書言秦檜在金時的忠節:“臣於建炎三年被旨,出使敵軍,適逢檜於路,策蹇衣褐,有憔悴色,蓋被執而訓讀童蒙,以給朝夕,亦猶蘇武食窖中之氈雪,賴以偶活其命,留為今日中興之用。”張邵的上奏由此被人譏笑。當時秦檜被擄後,被金主賜於撻懶,備受達懶信任,被任命為參謀軍事,後任隨軍轉運使。但張邵不知真情,見到秦檜大為驚喜,忙問宋徽宗、宋欽宗二帝狀況,秦檜以謊言相告,張邵誤信,揮淚而去。其實,秦檜對濰坊這片土地並不陌生,宋徽宗時他曾任密州教授,至於秦檜在撻懶軍營是否真是教授兒童,今天已無人知曉了。正是由於秦檜與撻懶的關係非同尋常,後來二人促成了第一次紹興議和。

自金兵入侵後,青、濰、密等州久經戰火,民不聊生。《濰縣誌》載:“建炎三年,山東大飢,人相食,嘯聚蜂起,金人縱兵四掠。”又載:“宋紹興二年,劉豫稱阜昌二年,濰自兵興以來,禿垣廢墉,幾若邱墟,居其中者常常慼慼不自安。”當時避居青州的著名詞人李清照無奈南下,所珍藏圖書在戰火中也喪失殆盡。祖籍高密的綦崇禮回濰州守喪,後獨身一人南下投奔宋高宗。當時濰坊大地的眾多先民無奈背井離鄉,追隨宋高宗蹤跡南下渡江,大量的濰坊人由此加入了建炎南渡的滾滾移民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