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份理解,就多一份溫暖(上)

在生活中,我們可能遇到一些人,他們或許會說一些讓我們不舒服的話或者做一些傷害我們的事,受委屈、吃虧或者被誤解的事總是不可避免地發生。面對這些,最明智的選擇是學會寬容。想要做到寬容,首先就需要學會理解,對對方的想法、說法和做法表示理解。能理解別人的人,通常也會得到別人的理解,這樣,就能使你保持一種恬淡,也更有利於身心健康。

什麼是理解

談到理解,使我想起了兩則教育故事:

故事1: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講過一“季娜折花”的故事:季娜有一次私自摘下學校最美的一朵花,老師發現後,沒有不分紅皂白地斥責,而是詢問原因。季娜望著老師誠實地說:“我母親病得很厲害,我想摘一朵花放在她的床頭安慰她。”說著眼裡淚水汪汪。這時候老師很受感動地說:“季娜,再摘三朵吧,那兩朵送給你的父母,為了你有這樣一顆善良的心。”

多一份理解,就多一份溫暖(上)

故事2:一位青年作家講了朋友如何處理學生上課吃早點的故事,我的朋友給一群學習舞蹈的十幾歲的孩子上文化課,那些每天5點鐘早起辛苦練功的孩子們,常常來不及吃飯,就要趕赴早晨8點的課程。所以,每每她上課的時候,下面便可以看到一張張啃食麵包的嘴,時不時地還會發出有節奏的咀嚼聲。朋友站在講臺上,若不回頭,那些聲音聽上去便像一群酣暢飲食的小豬,可愛,也讓她哭笑不得。許多老師一再嚴肅申明,上課不準吃東西,還曾經有一個老師,因為將一個正在偷偷吃餅乾的女孩,叫起來訓斥,差一點讓女孩當場噎住了喉嚨,並因在同學面前丟了顏面,而再也不敢來教室上課。而朋友則巧妙地在點名的幾分鐘裡,讓孩子們一起吃完手頭的東西。孩子們認真聽話,迅速地消滅掉買來的早餐,並因老師這一對他們無法有時間吃早餐的理解與寬容,而在聽課時,格外地認真,並於畢業後,還念念不忘老師這一點的好。

多一份理解,就多一份溫暖(上)

朋友一直用心記著一個女孩的話,她說,“知道嗎。你說過的最溫暖的一句話:孩子慢點吃,這比你講的任何一節課,都更能打動我們的心裡。”

這兩位老師的教育方式,是對“理解”的最優詮釋。故事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需要溫暖,需要愛,需要理解與寬容。馬克·吐溫回首自己的人生,寫下這樣一段話:“時光荏苒,生命短暫,別將時間浪費在爭吵、道歉、傷心和責備上。用時間去愛吧,哪怕只有一瞬間,也不要辜負。”

理解,就是進行角色互換或心理移位,設身處地從對方立場考慮問題,也就是平常所說的“將心比心”。

理解也是一種關懷、尊重和愛。俄國作家屠格涅夫有一次出門散步,碰到一個窮人向他乞討,他摸了摸口袋,然後很誠懇地抱歉說:“很對不起,兄弟,真對不起,我沒有帶吃的,錢包也放在家裡……”不等屠格涅夫說完,窮人突然握住屠格涅夫的手說:“太謝謝你了!”屠格涅夫奇怪地問:“你謝我什麼?我並沒有給你任何東西啊!”窮人說:“你已經給我太多了。我本來想要點東西吃了就去自殺,沒想到你稱我為‘兄弟’,並且還跟我說了‘對不起’,讓我感覺人間充滿溫暖,也給了我活下去的勇氣,你給我的實在太多了,真謝謝你!”

多一份理解,就多一份溫暖(上)

屠格涅夫的一句“很對不起,兄弟”的話,讓窮人感覺到人間的溫暖,給了他活下去的勇氣。這個世界或許應該多一點關懷,多一點關懷,多一點愛,多一點理解。多一份理解就多一份溫暖,多一份理解就多一份感動,多一份理解就多一份美好。

胡光玉

親和源康橋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