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俠義復仇的表現,及其影響

復仇是一種社會性的行為,著名史學家呂思勉曾說過;“復仇之風,初皆起於部落麼相報。”

早在原始部落時期,就已經存在有部落大規模復仇戰爭的記載。

在古代社會,由於法律不健全,再加上當時的吏治極端腐敗,法律常常成為一紙空文。因此,個人之間的仇怨不能被執法者予以公正解決,不得已只有實行個人復仇的行為。

而兩漢時期復仇之風非常盛行,俠義復仇這一社會異象的存在,

對兩漢的社會也產生了深刻影響。

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兩漢時期俠義復仇的表現和影響。

兩漢俠義復仇的表現,及其影響

一、兩漢俠義復仇的表現

1.為父母親人報仇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大家都是生活在宗族之中,他們之間有著濃厚的血緣關係,封建統治者也大力提倡他們之間相親相愛、親族凝聚、克盡孝道等宗法思想巧封建禮教。而親人被人殺害,

尤其是父母兄弟被人殺害,子弟應於仇人不共戴天

。因此,為父母親人報仇必須把仇人殺了才算報仇,算是報答父母生身養育之恩的一種方式。

在西漢初年,經濟調敝,邊疆動盪,百廢待舉、百業待興,當時的匈奴兵力強大,對於紋朝來說是強大的威脅。為了安撫匈奴,沒朝派遣公主前去和親。

在呂后時期,匈奴單于曾寫信侮辱呂后

。鑑於當時的國力,遂採取容忍的態度。之後,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漢既誅大宛,威震外國。

兩漢俠義復仇的表現,及其影響

古語云:”“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漢武帝為報高皇帝和高後的仇恨,出兵討伐匈奴。在討伐匈奴的過程中,名將李廣由於迷失道路,面對官吏的詢間,要承受戰事失利的責任,

不堪受辱,最後自刎而死

。而其子李敢“怨大將軍青之恨其父,乃擊傷大將軍,大將軍匿諱之。”

東晉時期,劉鯉為父報仇,“壽光侯劉鯉,更始子也,得幸於輔。纏怨劉盆子害其父,因輔結客,報殺盆子兄故式侯恭,輔坐系詔獄,三日乃得出。”灌夫的父親灌孟,在吳楚七國之亂時作為校尉,在戰鬥中,死於吳軍之中。灌夫為了為其父報仇,不肯隨喪歸。

殺了敵軍數千人,最後只一人回來,吳軍被攻破之後,灌夫以此名聞天下。

兩漢俠義復仇的表現,及其影響

還有任職為官員的蘇不韋,其父蘇謙被美陽令李暠所謀害,

李暠又因刑其屍,以報昔怨。蘇不韋為了替其父報仇,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變更姓名,散盡家財招募劍客,殺死仇人的小妾及兒子,並且把仇人的父親的墓給掘了,最終把仇人給活活氣死。

除以上為父報仇,還有為其母報仇的例子。

淮南厲王劉長,其母為趙王張敖美人。在貫高等謀反事覺,厲王母由於闢陽侯不幫的緣故,自殺而死。因此,淮南王常怨恨闢陽侯,然無權勢不敢發。等孝文帝即位時,與之最親,在請闢陽侯時,“闢陽侯出見麼,即自袖金椎椎麼,命從者刑之。”並且歷數闢陽侯三大罪狀,最終為其母報仇。

兩漢俠義復仇的表現,及其影響

“浩商為義渠長所捕,亡。長取其母,與艱豬連繫都亭下。商兄弟會賓客,自稱司隸橡、長安縣尉,殺義渠長妻子六人,亡。”

浩商由於母親被義渠長所侮辱而殺義渠長妻子和孩子六人報仇

。毋居長也是因為母親遭人侮辱,而殺仇人為母報仇。

除以上男子為父母復仇,還有女子為其父母復仇。

《華陽國志沒中女±》中詳細記載敬楊為父報仇之事:敬楊八歲時父親被人所殺,由於沒有兄弟,報仇的重任就落在她的身上,大仇未報,數十年不敢忘,最終手刃仇人,完成了為父復仇的心願。

兩漢俠義復仇的表現,及其影響

除去子女為父母復仇外,還有為親人的復仇。

魏朗的兄弟被人所殺,魏朗為了替其兄報仇,“朗白日操刃報仇於是中,遂亡命到陳國”。還有劉玄為其兄弟復仇,“劉玄字聖公,光武族兄也。弟為人所殺,聖公結客欲報之。”

這些人為了給他們的親人復仇,想方設法,不惜以身犯險,觸犯法律。而除了這些親自使用武力報仇的例子

,還有不透過使用武力報仇的。

《漢書江充傳》中記載,江充是透過誣告的方式而不是透過武力來進行復仇的。

兩漢俠義復仇的表現,及其影響

2.為朋友復仇

雖然殺害父母之仇是不共戴天,但是為朋友復仇是出於道義相幫,他們為朋友復仇,所尊崇的就是所謂的俠義。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對俠有進一步的解釋:“俠,粵也,按俠之言夾也。夾者,持也。經傳多假俠為夾,凡夾皆用俠。”我們可以看出俠的本義就是扶助別人。

兩漢時期俠義之風非常盛行,他們為朋友復仇,也是受到當時俠義風氣的影響。甯叔在與友人張昌共受學業於太學時,“昌為河南大豪呂

條所殺,叔殺條,自拘河南獄。”張昌被呂條所殺,育叔為了替張昌報仇,殺了呂條,不惜入獄。

兩漢俠義復仇的表現,及其影響

陳綱少時與友人張宗受學於南陽,“宗為安眾劉元所殺。綱免喪,往復之。值元醉臥,還,須醒乃殺之,自拘有司。”這些人出於所謂的正義為其朋友復仇,行義以理。

還有人為朋友復仇,復仇人並不太清楚,只是由於愛慕其行,就為其報仇。曾有少年為郭解報仇,雖然這裡的少年不知道指的是誰,但是少年愛慕郭解其行而為其復仇,這一事件確實存在。為朋友復仇不僅包括友人被殺為其報仇,還包括為其報殺父之仇。何顒因與虞偉高交好,在其病入膏盲之時,慕其義,幫助其完成父仇未報之心願,使之瞑目。

兩漢俠義復仇的表現,及其影響

3.為自身尊嚴復仇

父母兄弟、親朋好友等被人所殺,這些所謂的俠±為了捍衛他們所認為的孝義、義氣,為他們復仇。除了生命遭受威脅時,他們自身遭受別人侮辱或者不公正的待遇時,使人格受損,

為了他們自身的尊嚴,他們也會豎起復仇之旗。

太原廣武人周黨被鄉佐所侮辱,後在《春秋》復仇之義的影響下,為了挽回自身的尊嚴,而向鄉佐復仇。再如祭遵也是由於亭長對自己所帶來的侮辱,結客而把亭長所殺,以報當日所受之辱。

西漢名將李廣在遭受霸陵尉的羞辱後

,藉機把其殺害,報對自己尊嚴挑解的仇恨。

兩漢俠義復仇的表現,及其影響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復仇者都是以復仇物件的死亡而結束,韓安國就是這樣一個例子。韓安國坐法抵罪時,曾經遭受到獄吏田甲的侮辱,而後等到韓安國重新位居高位時,面對曾經侮辱自己的獄吏田甲,

韓安國並沒有殺掉他以洩憤,而是重新啟用田甲

。這種恩威並施的方法更能使田甲戰戰兢兢,從而達到對其精神上的折磨。

韓安國用這一方法洗刷了當年所受的侮辱。韓信曾經遭受過膀下之辱,面對曾經侮辱過自己的人,他採用的方法和韓安國一樣。他對於自己當年遭受到得膀下之辱一直沒有忘記,他封為楚王之後,找到當年侮辱自己的少年,

並沒有殺掉他以雪當年之恥,而是讓他在自己手下當差。

韓信的做法和韓安國是如出一轍的。

兩漢俠義復仇的表現,及其影響

4.為主報恩復仇

為主報恩復仇指的是為了報答曾經所受的恩惠,而替他人復仇的事情,這與儒家所提倡的忠孝節義的觀念是一致的。《漢書遊俠傳》中有關於喪家子為遊俠原涉報恩復仇的記載:

喪家子由於家貧無能力為死去的母親置辦喪事

,這被認為是極大的不孝,特別是在極重視孝道觀念的兩漢社會。

原涉在這裡利用自己的力量和關係,幫著喪家子替母親置辦了喪事,原涉的行為對喪家子來說可謂是恩重如山。因此,一旦發生任何威脅的事情,

喪家子為了報答曾經受到的恩惠而替恩主報仇。

兩漢俠義復仇的表現,及其影響

二、兩漢俠義復仇現象的影響

漢武帝時期,採納了董仲舒的意見,“罷黔百家,獨尊儒術”,儒家取得了正統地位,開始成為官方的主導思想。儒家思想推崇“仁”和“禮”,

子女為父母復仇符合儒家的“孝”,為朋友復仇符合儒家的“義”。

儒學經義在對待復仇時的主張都是支援的,特別是《春秋公羊傳》主張復仇的態度更加強烈。

官員判案時採取“原心定罪”的方法,“春秋決獄”制度的盛行,使得兩漢時期的復仇之風非常興盛。復仇者有儒家思想的輿論支援,兼之官員對復仇案件處理採取的寬容態度,

復仇現象在各個社會階層之中都可以看到。

兩漢俠義復仇的表現,及其影響

漢代的復仇特點如下:“復仇具有廣泛性;復仇與財產繼承權無關;以辱少人為重要的復仇方式之一;儒者參與復仇的比例很高。儒家經典對復仇的認可,自然成為儒者為人處事的行為準則之一,

因而,到漢代才會有大批儒者的參與。”

復仇之風的興盛,對當時的社會治安來說是一大隱患

。曾有琅邪海曲呂母為子復仇,招聚亡命,領兵攻打海曲,最後殺掉縣宰,終於為兒子報仇的事蹟。呂母為其子報仇,自稱將軍,引兵攻打海曲,殺掉官吏的行為,不利於社會的安定,不利於國家維護統治。

兩漢俠義復仇的表現,及其影響

兩漢時期隨著復仇之風的熾烈,甚至出現了職業的刺客,

一些豪強大族以豢養大量刺客來維護自己的利益。

如長安城中的豪俠離章,以及“箭張回、酒市趙君都、賈子光,皆長安名豪,報仇怨養刺客者也。”這些人在利益的驅使下,成為專門替他人報仇的職業刺客,他們的存在是對法律的挑釁。

復仇之風的興盛,也促使漢代的遊俠隊伍不斷壯大,這些遊俠只是憑藉個人的道德判斷標準來行事。雖然不乏行俠仗義,懲惡揚善之徒,但是也不乏作奸犯科之徒,這些人的存在是對國家安定的一種威脅。從鞏固國家政權來說,

復仇之風的興盛對兩漢社會帶來的是一種不安定的因素,

應該加以制止。

兩漢俠義復仇的表現,及其影響

兩漢時期復仇之風的興盛,也給當時的文學作品帶來了深刻影響。

如《太平御覽》卷三四六引左延年所作樂府歌。詩歌中明知殺人當死,但是堅持為宗行報仇,寧死不疑。可以看出在漢代復仇之風深入人心,為了復仇不惜鋌而走險。詩歌的結局也表達了人們希望赦免復仇者的美好願望。

這些儒家學者賦予復仇正義的外衣,在史書中也有專門復仇者的傳記記載,在《史記》、《漢書》、《後漢書》都有專門體現。透過復仇者大力讚揚,從而形成了以復仇為主題的文學作品,

構成了“懲惡揚善,伸張正義”一種表現模式。

兩漢俠義復仇的表現,及其影響

三、總結

綜上分析可知,兩漢時期的官員對復仇持有肯定的態度。“漢時官不禁報仇,民家皆高樓鼓其上,有急即上樓擊鼓,以告邑里,令救助。”官員深受儒家思想的薰陶,對復仇採取不禁止的態度,並且感念其復仇精神,在

判處罪行時也採取量刑從輕從寬的原則。

一些儒家學者對復仇持高度讚揚的態度

,如東漢著名學者郭林宗對蘇不韋為父報仇這一事件大力褒揚,趙娥為父報仇事件也被記載到《列女傳》中獲得讚頌,司馬遷的《史記》中對復仇行為也是讚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