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法師|何謂中道義

05:45

心中只要能轉變一分,你就會發現你的意識就跟過去不一樣。凡夫,過去世間人,世間的修行人,他只是在心中轉變的時候發現,“咦,我心中可以跟過去不一樣!”所以他歡喜流轉在轉變上,追逐轉變,追逐不一樣。佛門弟子因為念念之間在覺心上參的,所以大覺行者,他比一般的外道、凡夫多一念智慧,那叫向上一念。

既然他能變化,那他的本來面目是什麼?所以你始知性空。他就不會在轉變上追逐轉變,能夠任其轉變時,當下提領他的性空及妙有。所以你始知性空跟過去在轉變上以為能變,所以一直不斷在變異中,那是外道。外道不都叫你變嗎?噁心變成善心,都叫你變。

若是真正知道性空,那才是永遠不受世間善、惡二法的妄想束縛耶!那不被善、惡二法束縛的,他才能夠明白辨析一切世間善、惡。真正不被他束縛的就是是真正明白的。尤其是我們都是佛門弟子,出家人,不同於一般世間人,所以一定要明白不被束縛處。不被束縛就是能明白處,為什麼?因為都是覺心。

覺心不被束縛時,一定都是大覺時。覺心要是不被束縛,還有一個不明白處,那不是被不明白所束縛嗎?那不是還是束縛相嗎?現在不必再更加解釋。

所以,你在變化之中追逐能變,那還是外道。在能變當下,我多此一個智慧知道原來既然能變,所以這性中必定“性空”——出塵法門。因為他知道性空時,他也沒有捨離能變啊,所以當下“妙有”,這才是出塵法門。

覺心天天在用,也都是這樣子的,不然的話,你為什麼會覺得多采多姿能變呢?從此以後你會發現,原來我會覺得每天多采多姿那一念心,從來不是任何你所感受多采多姿中的哪一法、哪一相,他都不是,所以他才能夠隨緣變一切法、一切相,你才會覺得生命盎然。所以這才叫做契經,這才是一個行者的下手處。

“修多羅”若是把他拆開來講,前面修多羅三個字合在一起講的是“契經”。拆開來,“修”字,“理正”為修。理當然是條理。理正,念念之間不偏不頗、不委不曲,叫理正。偏頗就是背覺故,委屈就是沉淪在種種妄想裡。所以你在任何感受之中,都能知道是覺心時,自然不偏。有覺無覺,你會發現都是覺體時,這就叫做“中道”。所以中道不是在任何感受之中取其中,是你明白一切感受時,你才是“中道”。你不是在一切差別之中取其中,那中道,那是世間人講的中,什麼中庸的,那是世間人講的中。

但是講到儒家的中庸,都還不是我們世間所誤解儒家的中庸,儒家還是在性中看的。你心中明白一切處,包容一切處,能包容處,他就不是彼、不是此,他就在“中”。他不是中,他就不能夠知,就不能夠見。

他在彼就不知道此,在此就不知道彼。你能夠知道此、彼時,你在黑就知道暗;在大就知道小,在小就能分別大。誰在此間分別?絕對不是大在分別小,小在分別大;大不知道小,小也不知道大。誰在分別大小?是根本非大非小心中從來不墮大小的心中的中道義。你才能夠明白一切大小,所以那才叫做“中”,所以那叫做“理正”。

念念之間在理正,所以你才能夠發現,心中本來大覺體中的不偏,大覺體中的根本不一不異,那才是叫做“理正”。所以理正為修,念念之間都在這些念頭上面去思惟體會。將來就不會像一般凡夫一樣,只是在惡念上面講說:“我錯了,我不對!”這樣子懺,你告訴自己說:“這樣子的懺,還不是真懺悔!”縱然你這樣子懺,懺到最後,可能暫時得到一時世間感受上的清淨,縱然有福報,也是人天福報而已。因為你還在世間感受上說清淨的,感受現前處就在六道裡。

~摘自《圓覺經》第4集~

自然法師|何謂中道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