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部9分+,國產劇都這麼拍好嘛

《喬家的兒女》播完了。

開始十幾集,頗有一副衝擊9分的氣勢,後面劇情有些狗血,豆瓣評分從8。7跌到了7。9分。

5部9分+,國產劇都這麼拍好嘛

7。9分,放在國產劇裡,算一個不錯的成績。

但放在其製作公司正午陽光出品的劇裡,就一般了。

正午陽光的牌面,現已成了國劇口碑的保障,難免受到觀眾更嚴苛的審視。

過去10年,行業亂象、國劇倒退,正午陽光還能逆勢而上、脫穎而出,一步一步把觀眾吊到

如此高的期待上。

走到今天,“鐵三角”

侯鴻亮、孔笙、李雪,

無疑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這篇就來聊聊“鐵三角”如何讓正午成為國劇的金字招牌,成為影視圈的一股清流。

5部9分+,國產劇都這麼拍好嘛

侯鴻亮、孔笙、李雪

>>>>山影-正午,薪火相傳

現在有一個普遍的說法:正午出品,必屬精品。

但在從前,這個稱呼屬於一個老牌電視劇製作機構——

山東影視傳媒集團

(簡稱山影)。

“山影出品,必屬精品”,山影在很長時間內代表了國產劇的“天花板”。

改革開放後,以三部劇《武松》

(1983年)、

《高山下的花環》

(1984年)

、《今夜有暴風雪》

(1985年)

獲得“飛天獎”、“金鷹獎”三連冠,成就了魯劇的高起點。

5部9分+,國產劇都這麼拍好嘛

進入新世紀,《大染坊》、《闖關東》等叫好又叫座,成為一代國劇經典。

2010年代,《父母愛情》《北平無戰事》《戰長沙》等長期佔據高分國劇榜。

讓“正午陽光”聲名鵲起的《琅琊榜》、《偽裝者》,第一製作單位也是山影。

5部9分+,國產劇都這麼拍好嘛

正午“鐵三角”

侯鴻亮、孔笙、李雪

都是從山影出來的骨幹。

2011年,孔笙、李雪、孫墨龍三位“山影系”導演出走,自立門戶,成立正午陽光。

三年後,山影總經理

侯鴻亮

在集團上市前辭職,帶著一批涵蓋策劃、宣發、製作、經紀、商務等專業化團隊,加入正午陽光。

自此,正午陽光初具規模,開始從後期製作公司,向獨立製片公司轉型。

5部9分+,國產劇都這麼拍好嘛

侯鴻亮、孔笙、李雪

正午的核心團隊,都是山影

“師傅帶徒弟”

的傳幫帶模式,一代一代培養出來的。

觀眾一般把侯鴻亮當正午的旗幟,實際上,

孔笙才是這個團隊的精神領袖。

5部9分+,國產劇都這麼拍好嘛

孔笙導演作品

80年代中期,

孔笙

以攝像的身份進入山影。

那時山影的扛把子還是王文傑和張新建,孔笙在這兩位的帶領下迅速成長,於1994年斬獲山東優秀攝像獎。

侯鴻亮是孔笙的大徒弟,在1995年播出的《白眉大俠》裡,給孔笙當副攝影。

5部9分+,國產劇都這麼拍好嘛

2006年,《闖關東》開機。

33歲的侯鴻亮扛起了總製片和發行人的重任,孔笙是導演,孫墨龍、王濱、“孔笙二弟子”李雪擔任攝像,簡川訸是副導演。

正是後來的“正午陽光”班底。

5部9分+,國產劇都這麼拍好嘛

侯鴻亮不止一次表示,

孔笙的厲害不在於拍攝了那麼多部優秀的中國電視劇,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一大批中國電視劇的人才。

李雪、簡川訸、簡川訸,在孔笙的培養下拍出了《偽裝者》、《大江大河2》、《都挺好》、《知否知否》、《喬家的兒女》。

5部9分+,國產劇都這麼拍好嘛

山影“薪火相傳”的培養機制,給正午積蓄了人才、經驗、技術、創作理念等等。

可以說沒有山影的薪火,就沒有正午的陽光。

劇版《紅高粱》編劇趙冬苓曾說:

“像我入行的時候,一些老的編劇,一些老師,對我也是非常非常的培養,非常非常的重用,才能夠讓一代一代的人能夠接上來。”

山影“傳幫帶”,一代傳一代,一代接一代,保證人才源源不斷,也讓老一輩的製作精神,得以在今天被傳承。

5部9分+,國產劇都這麼拍好嘛

>>>>迴歸創作,內容為王

山影如果非要說有什麼爆款方法論,

那就是“內容為王”。

這麼多年堅持走精品國劇路線,不僅形成了良好的創作氛圍,審美和價值觀早已一脈相承——

走現實主義路線,將主旋律的厚重和大眾藝術的通俗有機地融為一體。

在這種創作理念的薰陶下,孔笙能把網路重生小說《琅琊榜》,拍成了飄逸莊重的正劇風。

播出後,畫面構圖被盛讚,侯鴻亮和李雪回答:

“這不過是迴歸審美的常識和本質。”

5部9分+,國產劇都這麼拍好嘛

這話說得有意思。

縱向對比從前,畫面構圖佈景什麼的,是拍劇的基本操作,說“迴歸常識”也沒錯。

橫向對比2015年,能出《琅琊榜》這樣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國劇,實屬難得。

2011年-2015年,正午陽光創立,到《琅琊榜》《偽裝者》打出名氣的五年,恰好是粉絲經濟、流量時代發展迅猛的五年。

成本2000萬的《小時代》,在IP原著+流量演員+大規模營銷的模式下,收穫4。8億票房。

吳亦凡主演《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知道》,在淘寶預售,一分鐘賣出1萬多張。

5部9分+,國產劇都這麼拍好嘛

在流量為王的市場下,堅持內容為王,起初的“鐵三角”走得很冒險。

面對急劇的市場變化、受眾變化,以及網播時代的到來,

變,成了唯一不變的東西。

2016年孔笙和簡川訸拍的《歡樂頌》大獲成功,接著2019年簡川訸獨立拍攝的《都挺好》,再次引爆網路。

女性+職場+家庭,完全走出了一條跟山影不同的路,卻更適應當下時代。

5部9分+,國產劇都這麼拍好嘛

至此,正午走出了一條繼承老一輩價值理念,又有所突破和創新的道路。

正午的精神旗幟孔笙更是絕。

他從不重複自己,題材五花八門,戰爭、商場、朝堂、扶貧、家庭、女性等等都有涉及。

他還敢說,“拍自己喜歡的東西,不要被資本和市場拽著走”。

在正午口碑下滑之際,孔笙跟李雪、孫墨龍一起,用

《大江大河》《山海情》,

讓正午重回巔峰。

5部9分+,國產劇都這麼拍好嘛

5部9分+,國產劇都這麼拍好嘛

事業上如此高調,孔笙本人卻低調實幹,不願拋頭露面。

可以說是我國導演模範了。

用真正的技術,殺出一條路,贏得不在一部劇,贏得是一個製作公司10年的口碑,和觀眾的信任,以及未來合作平臺、演員、投資人的青睞,這才是真正的富有遠見。

10年裡,我們見過太多亂象,正午不退反進,雖有失敗之作,但整體的高口碑,讓他們成為業內一股清流。

他們的成功證明,不論是從前還是現在,“內容為王”都是唯一不變的制勝法寶。

他們在內容上的努力,可以為未來的行業提供一些借鑑。

——從資本手裡奪取話語權。

“鐵三角”一開始的持股比例超過40%,這就為內容團隊爭取了更多的話語權,不會被硬性塞演員,增刪劇本,加塞博眼球的東西。

戴錦華老師也是很敢說:

“不能讓資本的本性主導文化生產”。

5部9分+,國產劇都這麼拍好嘛

——編-導-制三位一體,對劇本嚴格把關。

在行業都在追求大IP、大流量的時候,依然選擇有價值的好故事,堅持劇本不完整,不開拍。

如果原著作者能力足夠,讓他們參與編劇,全程跟拍,保證劇作最大程度地還原原著。

後來,《琅琊榜》《歡樂頌》的原著作者+編劇

海晏、阿耐

都成了正午的班底,這次《喬家的兒女》編劇依然是原著作者

未夕。

這是沿襲了山影

“以劇養人、以劇留人”

的模式,培養人才,讓人才為我所用。

逐漸形成的固定班底,是在保證最大程度地節約磨合的時間成本,把更多精力放在內容創作上。

——選角不要流量,要與角色適配。

很多人說正午選角眼光毒辣,遭遇車禍的胡歌,遇到死裡逃生的梅長蘇,命運產生神奇的交匯。

《喬家的兒女》小時候跟成年後的樣子,相似度極高。

朱珠的樣子,就讓觀眾覺得我是二強,我也會喜歡師傅。

5部9分+,國產劇都這麼拍好嘛

選角的首要要素就是“像”,還要戲好,技術達標,這個本該是常識的道理,長期以來被市場拋棄,換成毫無演技的流量王、網紅臉。

通常流量的片酬都很高,比如大家熟悉的鄭爽“天價片酬”。

前幾年,不少劇組的演員片酬佔據高達製作費的70%以上,正午

控制在50%以內,甚至30-40%。

總而言之。

——省下的錢,花在質量上

《喬家的兒女》被網友抓到正午省錢現場,二強和師傅在滑冰場,背景裡的群演出現葉小朗、王一丁、宋清遠、戚成鋼。

把主演模糊處理一下,能當群演用。

5部9分+,國產劇都這麼拍好嘛

靳東接受採訪曾說,跟侯鴻亮合作,因為資金不夠充裕,曾自帶車子進組,還被徵用為劇組車。

這劇組得多窮,多摳門。

但在佈景的用心,服化道的精良上,卻是肉眼可見的燒錢。

為拍《山海情》,美術建造了一期、二期、三期不同的村落,每一個場景、道具都跟當地人逐一求證,進行1:1仿製。

建造了一期土房後,當地一個老漢去參觀,哇地一聲哭了,因為這個場景讓他想起了當年所受的苦。

山貨、食物親自制作,

劇中的蘑菇也是美術團隊親自種的。

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服務於內容,最大程度地製作出精品。

5部9分+,國產劇都這麼拍好嘛

當然正午有它的問題。

比如,二代導演不成熟,過度依賴孔笙。

試圖開闢多元題材,與時俱進,但最好的依然是從山影延續的小人物大時代型別。

但在影視劇行業被資本熱捧、推崇流量的時代,持續輸出尊重觀眾的高品質內容,10年拍出了5部9分+國劇。

可謂一個正確的示範,成功的案例,供未來的演藝圈參考。

有同業者用

“不會水的霍元甲”

來形容正午陽光——

在資本的大潮襲來時候,多數人為求生都抱著浮木隨意漂流,不會水的霍元甲反而抱著石頭,一步步向前走,終於走出了一條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