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生門》:當受害者不再“完美”,正義也會因此打折扣嗎?

導語:

不久前,因為高考替名事件,國內輿論引起軒然大波。在網上一片討伐的壓力之下,當地政府以罕見的速度,迅速的查清了事情的真相併公之於眾。

相關責任人因此受到懲罰,都是應有之義,不需多說。

但這件事發展耐人尋味的地方在於,政府釋出的事情調查真相,與受害人自身的陳述相比,出現了一些“偏差”,原本在人們心中“完美”的受害者,被證明說謊了,於是輿論的風向再次發生了變化。

《羅生門》:當受害者不再“完美”,正義也會因此打折扣嗎?

羅生門劇照

事情的細節涉及到具體的人和事,這裡也不必贅述,但由此反應出來的社會現象,卻讓人不由自主的聯想到一部日本導演黑澤明導演的,非常有有意思的電影《羅生門》。

一、《羅生門》用一件兇殺案,揭示了在同一件事情當中,不同的人,因為身份立場的不同,其所側重的角度往往也是不同的

《羅生門》是日本導演黑澤明創作的一部電影作品,其故事來源於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 竹林中 》,大概講的是這麼一個故事:

一個大雨滂沱的日子,在一片偏僻的竹林中發生了一起兇殺案,死者是一位武士。很快當地官府就將與這件事情有關的武士妻子真砂,以及大盜多襄丸抓了起來。但在問案的過程之中,卻出現了問題。

不管是武士的妻子,還是大盜多襄丸,他們都不承認自己是殺人兇手,而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指認對方才是殺人的兇手,並且各有一套說辭。更離奇的是,在隨後巫師透過法術引來受害的武士的靈魂的時候,他所說的真相,又是另一個版本。

《羅生門》:當受害者不再“完美”,正義也會因此打折扣嗎?

羅生門三個主要人物

殺人者是大盜多襄丸,但他說自己本意並不想殺死武士弘,因為他已經很容易的就把武士弘的妻子真砂騙奸了。可是真砂讓他們兩個人決鬥,他才把武士砍倒的。

而武士的妻子真砂的陳述是:她被多囊丸蹂躪之後,受到了丈夫的蔑視,於是悲憤之中,她昏昏沉沉的奔向丈夫並暈了過去,等他醒來的時候,丈夫已經死了。

而武士的靈魂則說,是妻子真砂唆使多襄丸殺他,他羞憤之下自殺的。

一件相同的事情,三個當事人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卻做出不一樣的陳述。看上去糾纏不清,但如果站在他們自身的角度出發,實際上並不難理解。

大盜多襄丸要脫罪,當然不能說是自己殺了武士,只能想辦法將罪責推給武士的妻子真砂,

而真砂除了要脫罪以外,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之下,還要儘可能的表現自己在面對多襄丸的侵犯時的抗爭

,所以說自己被多襄丸侵犯以後,暈倒在了丈夫跟前,以此來表現自己在面對多襄丸侵犯時的抗爭與心痛,當然反過來也是作證自己並不是一樣不貞的女人。

除了這兩個嫌疑人之外,作為受害者的武士按理來說不應該撒謊,但是他所說的,就一定是真相嗎?

並不見得,因為當時的社會風氣下,武士對自己名譽的重視是超過一切的。所以他們說真砂跟多襄丸一起要殺他,未嘗不是想要以此讓真砂也被判死刑,洗刷自己恥辱的想法。

同時,作為一個武士,他也不能讓別人認為自己在決鬥之中打不過大盜多襄丸,所以說自己是為了名譽自殺的。

《羅生門》:當受害者不再“完美”,正義也會因此打折扣嗎?

這個故事的真相如何,很難有個定論。

但由此所表現出來的受害者和犯罪嫌疑人的心態,卻是非常現實的。

再回歸到高考替名案中,受害者側重的角度肯定是自己被別人冒名頂替了,這才是她關注的重點。

二、“完美”受害者,來源於大眾對於改變社會不公正現象的強烈需求,也是有著明確的利益導向的

而作為網友們來說,更側重的是這件事背後所揭示出來的不好的社會現象,客觀上說,當事人所經歷的事情,只是大家尋求社會公平的武器,從這個角度來講,當然“武器”越鋒利,能造成的影響更廣泛。

雙方立場和角度的不同,就形成了輿論上對於這件事後來演變的不同聲音。換句話說,“完美受害者”的概念,實際上是符合網友們的利益,但不符合當事人的利益的。

魯迅先生在自己的雜文集《小雜感》之中說:

“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隔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的母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

替名事件的當事人,在這件事發酵反轉之後,曾經發過一個影片,裡面說她不明白就算是自己說謊了,對於一眾網上的看客來說,又有什麼影響呢?值得他們口誅筆伐嗎?

《羅生門》:當受害者不再“完美”,正義也會因此打折扣嗎?

網路輿論的危害

實際上是有影響的,在輿論對社會的監督過程之中,往往需要一個契機,或者如前文所說,是一把“武器”。

很顯然這件事情發展到後來,早已經不是當事人自己的遭遇問題了,而變成全體社會對某種不公正現象的聲討。而被各種媒體報道出來的那些被替名考試的受害者,實際上就充當了這種武器。

輿論對於“完美”受害者的需求,實際上是出於對這把武器鋒利程度的需求,

人們會覺得只有受害者足夠無辜的時候,聲張正義的聲音才可以更加廣泛,所能達到的觸目驚心,從而促使改變的力量也就越強大。

當事人顯然是不想將自己的遭遇當成是一把武器的,從個體的角度上講,她只需要一份遲到的公平。

但當個體選擇藉助輿論這個平臺發聲,實際上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與輿論建立了同盟。

用一個不太恰當的例子來說明,如果把高考題名當成一個案子的話,那麼顯然被替名者就是受害人,而輿論則是辯護律師,實施替名的人和監督不力的官員,就是被告。

受害人沒有對辯護律師說明全部真實情況,甚至還撒了謊,這當然會引起“輿論”這個辯護律師的不滿。

《羅生門》:當受害者不再“完美”,正義也會因此打折扣嗎?

除了被欺騙的錯覺以外,這裡頭還涉及到“輿論”本身的利益,

如果將“輿論”人格化,它作為社會監督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旦不能保證真實,以後它的監督還怎麼奏效?換句話說,如果誰都可以憑藉謊言來裹挾輿論,達到自己的利益目標。那麼輿論本身又如何取信於大家呢?

以一己私利而壞社會公器,這顯然也是不對的。或者說是侵犯了組成輿論的大眾利益的。

三、 受害者不“完美”,並不影響實現正義。但從輿論監督真實有效的角度來講,我們在藉助輿論手段的時候,也要儘量保證真實

僅從被替名這件事本身來看,

實際上受害者出於自身利益考慮,沒有完全真實的陳述事件經歷,本身是不影響實現正義的。

也就是說被替名這件事情應該被社會所摒棄,查處是不因為當事人的言行而受到影響的。

從個人的角度,不管是被替名事件的當事人,還是我們自己,每個人在遇到事情的時候,難免會出現《羅生門》之中所揭示出來的道理。

《左傳》之中說: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儘管我們總是在教小孩子不能撒謊,可是哪一個成年人能保證自己從沒有撒過謊呢?只不過有些謊言對社會無害,或者危害很小,而有些謊言,對社會的危害比較大而已。

撒謊肯定是不對的,這不需要贅述。但從個體的角度,人們生在世間,總要遇到種種境況,有些時候難免為了自己的利益撒謊,這是現實。站在絕對的道德高度,去不問緣由的指責別人撒謊,那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但隨著社會進步,媒體的發達,輿論監督在社會生活中的佔比越來越重。這個時候,如何保證輿論監督的公平與真實,就是關乎到我們每一個人自身利益的事情了。

《羅生門》:當受害者不再“完美”,正義也會因此打折扣嗎?

在一件關乎全社會每個人切身利益的問題上,再怎麼慎重也不足為過。“狼來了”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最終導致犬戎破鎬京的時候無人救援,最後身死國滅,教訓也不可謂不深刻。

輿論監督也是一樣的,今天你為了儘快實現自己的目的,在引起社會輿論的過程之中撒了一個小謊言,看上去無關緊要。明天我也這麼做,那麼總有一天,大家根本不相信輿論的時候,輿論的監督還能夠實現嗎?

實際上這種徵兆已經出現了不是嗎?因為各種虛假資訊,導致人們在遇到某件輿論事件的時候,不敢輕易表態,甚至於不敢相信這件事情是真的,這樣的事情每天都在我們身邊重演。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儘可能的保證輿論的真實可靠,不是那一個人的事情,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去考慮的問題。

四、總結

很多事情,從人類一開始就存在了。

但一直存在的事情,它就一定正確,應該存在嗎?也不見得,否則兩千年來傳承不斷的封建體系,為何會被推翻。

社會進步的根本,就在於不斷的改變一些過去錯誤的東西,儘量的去達到正確。

《 論語 》中說: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

將目標定在最高處,也不過才能得到一箇中等程度的結果。如果每個人都想著反正社會各種現象,過來過去都是羅生門,

人們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我這麼做又有什麼不對。

那自然就是精緻利己,人心變成一座座孤島。

趁這個機會推薦一個四本書的文學套餐給大家,原價137.8,現在優惠價99元,平均一本不到17元,價效比不錯,套餐中包含以下書目,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選最下方橫條看一看:

01毛姆《月亮與六便士》,豆瓣9.0

02太宰治《人間失格》,豆瓣8.3

03夏目漱石《我是貓》,豆瓣8.9

04芥川龍之介《羅生門》,豆瓣9.2

《羅生門》:當受害者不再“完美”,正義也會因此打折扣嗎?

百U 全四冊 人間失格書+羅生門+月亮與六便士+我是貓毛姆世界名著

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