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和陳圓圓,到底有沒有愛情?

一、

吳三桂出生於1612年。

他的祖籍在江蘇高郵,如今的特產是鹹鴨蛋……由於祖輩在軍隊工作,需要在固定防區安家落戶,所以吳氏家族早已搬到遼西。

明末的遼西,相當於現在的秦皇島和錦州一帶,北方是草原南方是大海,東面是滿洲西面是大明,屬於兵家必爭的重要門戶。

既然是門戶,很多事也發生在這裡。

吳三桂成長的年月,正是明朝和滿洲激烈對抗的時期,雙方你來我往,無數士兵拋屍荒野。

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指望吳三桂飽讀詩書是不可能的,自從記事起,他聽到最高頻率的詞彙是打仗和殺人。

他的命運早已註定:

走上戰場和八旗軍隊肉搏,不是殺死敵人,就是被敵人殺死。

少年時代的吳三桂,不知道以後還有第三條路可以走。

經過多年勤學苦練,吳三桂成為遼西走廊最靚的仔。

他的爸爸吳襄也是軍人。

吳三桂18歲時,吳襄帶兵外出偵察敵情,一不小心遭遇了八旗軍隊,眼看就要做光榮的烈士。

恰好守衛城池的軍隊不多,如果一旦開城門營救吳襄,意味著要和八旗軍隊展開大規模會戰,而結果卻絲毫沒有勝算。

吳三桂站在城頭急得直跺腳。

親眼看著老爸走向死亡,這是一種什麼心情?吳三桂越看越不能忍,索性帶著幾十名家丁出城救父。

此時就可以看出,吳三桂的專業課成績其實很好。經過一番戰鬥之後,他還真的把吳襄撈出來了,簡直堪比蘭博。

從此以後,吳三桂有了“勇冠三軍、孝聞九邊”的美名,再加上老爸的提攜和自己努力,吳三桂年紀輕輕就功成名就。

1632年,21歲的吳三桂出任正五品遊擊,三年後成為正三品參將,到1639年又做到寧遠團練總兵。

28歲的軍區司令,你仔細品。

明朝滅亡前的吳三桂其實沒什麼寫的,除了偶爾的一點小波折,他幾乎一路暢通完成別人的畢生成就。

嗯,有錢人的快樂就是這麼樸實無華。

且枯燥。

吳三桂和陳圓圓,到底有沒有愛情?

那時的明朝正是多事之秋。東北滿洲的動靜越來越大,每隔幾年就要繞過遼西走廊,進入山西和河北掃蕩。

1635年,多爾袞在內蒙古打完仗之後,覺得不太過癮,帶著一萬騎兵順手到大同搶劫一番,又南下攻破寧武關,兵鋒直指太原。

不過多爾袞也有自知之明,虛晃一槍之後又向西北穿插,從山西和陝西的交界處離開明朝,最終繞道蒙古回家。

可能大家看不出事情的嚴重性。

這麼說吧,大同總兵的司令部在大同,山西總兵的駐地就在寧武關。

堂堂九邊重鎮的司令部,彷彿多爾袞的後花園一樣,隨時來隨時走。

1638年,八旗軍隊繞過北京在通州集合,兵分6路沿太行山和運河一路向南,劫掠幾十萬人口之後才罷休。

黃河以北已經沒有能抵抗滿洲的力量。

關內也不太平。

李自成和張獻忠就像打不死的小強,只要給他們喘息之機,就可以迅速滿血復活,在1642年已成烈火燎原之勢。

只要有點眼光就能看出來,明朝完了。

在亂世中,只有軍隊可以依靠……而朝中唯一靠得住的軍隊,是夾在滿洲和農民軍之間的關寧軍。

1642年,吳三桂進京彙報工作,外戚田宏遇趁機請他到家裡吃飯。正當吳三桂興致勃勃的時候,田宏遇叫來一群美女。

美女扭動小腰,吳三桂醉眼迷離。

田宏遇看到計劃已成,隨口說了一句:“最美的姑娘叫陳圓圓,大帥喜歡的話,就帶回家暖床吧。”

“誒,那怎麼好意思呢?”

“無妨無妨,哈哈哈哈。”

此時的吳三桂太風光了,不僅官場情場雙豐收,還成為眾人巴結的最佳目標。要說不膨脹,可能他自己都不信。

但是話說回來,

吳三桂的成就和能力關係不大,只因他背後是一個龐大的地域軍事集團。

遼西將門。

吳三桂和陳圓圓,到底有沒有愛情?

二、

吳三桂的舅舅祖大壽也是軍人。

早在宣德年間,祖大壽的先輩離開安徽,帶著全家到寧遠城任職定居。由於明朝軍官是世襲的,所以軍隊的階層非常穩定。

朝廷選拔將領,也喜歡在世襲軍官中選,畢竟世受國恩,不僅立場堅定,而且家學遠比普通人深厚。

祖氏家族在寧遠深耕200年,已是望族。

祖大壽的爸爸曾經做過寧遠總兵,跟著李成梁東征西討,把家族地位再次提升一個檔次。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

家族成員在實權部門世襲200年,可以積攢多少親朋故舊,就算培養家族子弟也是天文數字了吧。

吳襄為了站穩腳跟,就娶了祖大壽的妹妹。

也就是說,

雖然沒有血緣關係,但祖大壽是吳三桂名義上的舅舅。

這樣的家族基礎,給他們站在巨人肩膀上看風景的機會。

“薩爾滸之戰”後,廣寧、瀋陽相繼失陷,李成梁留下的遼東軍隊損失殆盡,趕來援助的外地軍隊也元氣大傷。

整個明朝一片愁雲慘淡。

天啟年間,朝廷採納孫承宗的建議,以遼土養遼人,以遼人守遼土……開始大力培養本地武裝。

原本的軍事世家成為第一批核心幹部,喪失家園的遼人成為主要兵員,此外還有一些外地趕來參軍的好漢。

有了朝廷的資源和政策,以祖大壽為代表的遼西軍官崛起,他們的兄弟子侄也紛紛佔據重要職位。

吳三桂能夠青雲直上,正是乘著這股東風。

從後期的表現來看,這批人的軍事素養絕佳,但是問題也很明顯:

一旦軍隊和地方結成緊密的關係,很容易形成獨立於朝廷的軍事集團,俗稱軍閥。

他們和地方有深刻的利益關係,彼此之間又互通婚姻,如果形勢不利的話,往往會根據實際利益而做出決定。

比如打不贏的時候,根深蒂固的遼西將門很少會血戰到底,反而為了保住身家利益,他們可以投降滿洲。

明朝已經積重難返。

雖然增加了幾百萬遼餉,也不足以支撐關寧軍取得決定性勝利,再加上各級軍官的貪汙腐敗,打仗時後勤總是出問題。

“松錦之戰”是明清的大決戰,可打到最後洪承疇竟然缺糧,到實在打不下去的時候,祖大壽開城投降。

洪承疇和祖大樂被俘,不久也投降了。

而吳三桂已經跑了。

我們把這段戰爭史簡略說一下,畢竟重點不在這裡,我們只要清楚大致脈絡就可以。

總而言之呢,1642年後的東北幾乎全部被清朝佔據,屬於明朝的城池只有吳三桂的寧遠。

也就是說,

山海關外的吳三桂是一支孤軍。

最重要的是,吳三桂身後的遼西將門,只要活下來的基本都在清朝陣營,包括舅舅祖大壽、前上司洪承疇。

對於吳三桂來說,投降清朝也不是很難的事。

一旦身家利益收到損害,他隨時可以去找曾經的同事聊聊天,順便繼續並肩作戰。

吳三桂和陳圓圓,到底有沒有愛情?

三、

當遼西將門在和清朝玩曖昧的時候,李自成正在關內艱苦奮鬥。

講真,這屆農民起義有點搓。

起義的前十年,農民軍基本沒什麼成就,不是在跑路的途中,就是在打敗仗的路上。

1638年,他們差不多被消滅了。

李自成只剩下18個人,相當於加強排長,張獻忠也在湖北谷城定居,準備做明朝的順民。

但是一場大旱,給了農民軍翻身的機會。

從1640年開始,河南、陝西、山西、河北、山東遭遇幾百年一遇的大旱,農民顆粒無收,到處可見人相食的景象。

也正是這一年,李自成帶著少量部隊進入河南,短短兩個月發展為數萬人,再過三年就擁兵百萬。

那些老百姓是很擁護李自成的。

他的軍隊紀律很好,很少有搶劫的事情發生,甚至針對官軍“借老鄉腦袋報功”的行為,提出“剿兵安民”的口號。

李自成也提出“三年免徵”的政策,就是說三年不向老百姓收稅,讓你們稍微喘口氣,積攢點糧食好好過日子。

正因如此,才有“開了城門迎闖王”的事情。

那麼問題來了:

李自成不向老百姓收稅,怎麼維持軍隊的開銷呢,發軍餉買糧食造武器等等,可都需要龐大的資金啊。

李自成的辦法是追贓助餉。

他的軍隊到什麼地方,都要屠殺當地的宗室藩王,把藩王多年積累的糧食和財富充為軍費。

意思是:

這些都是贓款,現在代表人民追回來。

1644年進入北京後,追贓助餉的範圍已經不止於藩王,而是擴大到勳貴和全部官員。

中堂10萬兩、部院7萬兩、科道5萬兩、翰林3萬兩……至於累世公侯之家,務必要人財兩盡。

看到了麼,這可是和全體官員為敵啊。

正月初八李自成從先西安出發,進入北京的時間是3月19,明朝官員幾乎望風而降,短短3個月時間拿下華北。

明朝官員的本意是尋找新靠山,順便在新王朝中謀一席之地,反正什麼王朝都要用人治理江山的嘛。

可李自成進入北京後,他們才發現不對勁,這哥們根本不按照套路出牌啊,自古以來也沒人敢這麼做。

得罪所有官員,也得罪所有文人地主。

於是,當初把李自成比喻為“沛上亭長、太原公子”計程車大夫們,轉身就大罵賊性不改,並且十分懷念明朝。

肯定有人要問,這和吳三桂有什麼關係?

嗯,比陳圓圓更重要的關係。

吳三桂和陳圓圓,到底有沒有愛情?

四、

1644年3月初4日,崇禎皇帝封吳三桂為平西伯,唐通為定西伯、左良玉為寧南伯、黃得功為靖南伯、劉澤清為平東伯。

2天后,朝廷正式放棄寧遠城,讓吳三桂帶兵到北京勤王。

吳三桂的速度不可謂不快。

3月初6日才下發的命令,他在24日已經帶著4萬兵馬、9萬家屬趕到盧龍縣,只用了18天。

再加上收到命令、整頓家當、安撫人心的時間,可以想象吳三桂一刻也沒有停留。

他甚至在盧龍縣張貼告示:

“我是來朝見新皇帝的,都是自己人,你們千萬不要驚慌。”

雖然投降清朝的祖大壽是舅舅,但畢竟也只是舅舅,爸爸吳襄和全家老小都留在北京呢。

吳三桂和其他人一樣,也希望在李自成的新王朝立足,況且他的爵位和實力足夠高,很可能成為新王朝的新貴。

也就是在此時,北京傳來兩個訊息:

第一是陳圓圓被劉宗敏搶走了,第二是追贓部門要求吳襄吐出20萬兩。

相比陳圓圓來說,吳襄的事才是最重要的。

可以肯定的是,吳三桂從這件事就能知道,李自成和自己不是一路人,再加上追贓助餉的訊息不斷傳來,吳三桂終於下定決心。

他帶著部隊向東而去,打破山海關後立刻給清朝寫信,請求攝政王多爾袞出兵救援,並且拍著胸脯保證:

“如果肯來的話,我帶路。”

事實證明,清朝也做好準備了,多爾袞收到信的時候,正好是動員八旗傾國而來,向山海關進軍的路上。

可真是一拍即合。

而李自成得知吳三桂攻佔山海關的訊息後,也整頓兵馬,帶著吳襄和明朝太子北上平叛。

三方匯聚,只等一戰功成。

吳三桂和陳圓圓,到底有沒有愛情?

五、

吳三桂的本意是借兵,剿滅李自成後割地酬謝,也沒有說一定要投降。

多爾袞當然不願意做虧本的生意,黃河以北本來就是後花園,還用得著你來酬謝啊,他要的是江山。

所以吳三桂的回信也值得回味:

“如果你來入夥,一定封為藩王,不僅可以報國仇,也能長保富貴,要不考慮一下?”

這一招比李自成高明多了。

所有活下來的遼西將門都在清朝,吳三桂去了也不丟人,而且北京的李自成在掀桌子,遼東的清朝卻在封賞。

對於吳三桂來說,不難做出選擇。

4月21日,李自成的軍隊到達山海關,什麼都不用說了,雙方一見面就打的天昏地暗,當天晚上吳三桂就撐不住了。

多爾袞沒有出動,而是在歡喜嶺等待時機。

他怕吳三桂是詐降,決定讓子彈飛一會,想看看李自成和吳三桂到底是什麼關係,再決定下一步動作。

沒想到啊,他們真的打起來了。

22日清晨,吳三桂親自到歡喜嶺求見多爾袞,請求八旗軍隊援助……嗯,這次多爾袞相信了。

為了和李自成的軍隊區分,他讓吳軍在肩膀上綁白布,以免誤殺,然後便帶著軍隊進入山海關,和吳三桂並肩作戰。

二打一,李自成根本扛不住,只好連夜撤退。

正是這一天的戰鬥結束後,多爾袞封吳三桂為平西王,相當於在爵位上連升三級。

事實證明,吳三桂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多爾袞和吳三桂向北京前進時,李自成已經向西安撤兵,城中的官員傳言:“吳大帥打敗李自成,迎接太子回來登基了。”

於是,朝中大員帶著禮器到郊外迎接吳大帥,沒想到啊,迎面走來的卻是金錢鼠尾的八旗軍隊。

嗨,來都來了,接誰不是接啊。

“恭迎王師定鼎京師,萬歲萬歲萬萬歲。”

他們也換來豐厚的回報,多爾袞承諾明朝官員,只要歸順就可以官復原職,被農民軍追討的家產也物歸原主。

從此以後,中原各地冠冕依舊。

改朝換代是一件大事,關係到以後幾百年的命運,身處其中的人也會做出最本能的選擇。

朝廷不給力導致遼西將門投降,緊接著吳三桂也有投降的理由和動機,當吳三桂開啟山海關後,其他人也就順理成章。

這是有連帶關係的脈絡。

最核心的問題就是,誰給出路跟誰走。

吳三桂和陳圓圓,到底有沒有愛情?

六、

寫到這裡,幾乎沒怎麼說陳圓圓,因為和她真的沒什麼關係。

不論遼西將門、李自成或者滿朝公卿,都和陳圓圓沒有半點聯絡,和他有關的只是吳三桂。

那麼吳三桂到底愛不愛陳圓圓?

已經不重要了。

陳圓圓只是面子,吳三桂和其他官員才是得實惠的裡子。面子一定要光鮮亮麗,裡子卻不能有半點灰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