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在中國古代是福氣的象徵,為何在西方人眼裡,卻是惡魔的代表

蝙蝠是一種長有翅膀,善於飛翔的哺乳動物,它的形狀像鼠,因此也被人們稱之為飛鼠或仙鼠。蝙蝠的最大特點是晝伏夜出,捕食蚊子等昆蟲。唐代詩人元稹曾這樣描寫蝙蝠:“簾斷螢火入,窗明蝙蝠飛。”

蝙蝠在中國是一種瑞獸,因為它的名字裡有一個“蝠”字,和“福”字諧音,符合人們的一種美好的心理預期和暗示,總是希望幸福降臨在自己身上。

蝙蝠在中國古代是福氣的象徵,為何在西方人眼裡,卻是惡魔的代表

(刺繡圖案中的蝙蝠)

因此在我國,蝙蝠自古就和好運、幸福聯絡在一起,成為一種實現美好願望的吉祥象徵。

正因為蝙蝠具有這種美好的象徵意義,人們才將它並不美好的形象或誇張、或簡約、或變形,製作成各種動態優美、寓意豐富的圖案,雕刻在各種精美器物上,表達人們嚮往美好生活的願望。

古人們常在絲綢錦緞及傢俱上以蝙蝠圖形為花紋,婚嫁、壽誕、添丁等喜慶日子裡,人們的服飾、女性的頭飾、使用的器具中,也都會帶有蝙蝠的圖案。比如“五福臨門”,就是將五隻蝙蝠圖案結合在一起,寓意“長壽、富裕、健康、好善、名譽”。比如,畫面上從盒中飛出五隻蝙蝠,就表示“福和合”,寓意主人“幸福、進祿、增壽、添喜、生財”。再比如,一童子捉蝙蝠放到瓶中,寓意“平安五福”。還有,人們將蝙蝠圖案掛在神位旁邊,寓意“福氣臨宅”。在大門兩邊掛上蝙蝠,則表示雙福臨門。

除了單獨將蝙蝠製作成圖案或飾物外,古時民間還將蝙蝠和鹿組合在一起,寓意“福祿綿長”。

由此可見,蝙蝠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早已被賦予積極向上、熱愛生活、吉祥長壽的寓意。

但是在西方,蝙蝠卻被認為是不祥的、邪惡的兇獸,代表著黑暗、死亡,總是與罪惡和黑惡勢力聯絡在一起,成為了邪惡的象徵。

蝙蝠在中國古代是福氣的象徵,為何在西方人眼裡,卻是惡魔的代表

(代表邪惡的蝙蝠)

那麼,西方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看法呢?

首先我們要明白的是,西方人說“蝙蝠”這個詞,並沒有“福”這樣的諧音。沒有這樣的諧音,因此蝙蝠其它方面的形象,就被誇張出來了。哪些方面給誇張出來了呢?

其一,蝙蝠的外形醜陋。

蝙蝠的頭部和軀幹像老鼠,其相貌看上去顯得異常的猙獰。大大的三角形耳朵前面,是一片頂端呈“V”形的鼻部。吻部很短,形如圓錐。四肢和尾部之間長有皮質的膜,雖然能飛,但它卻是哺乳動物。

這種“似鳥似獸”奇怪的形象,很符合我們中國“大一統”的文化傳統,就如同傳說中的龍、麒麟等,往往被古人認為是神奇的生物。

而在西方人眼裡,“似鳥似獸”是非常醜陋的,成為了不倫不類的代名詞,不符合他們的審美標準。

其二,蝙蝠晝伏夜出的特性。

蝙蝠一般成群結隊地生活在黑暗潮溼的山洞裡。即便在大白天,它們的棲息地也是黑暗無光的。不但洞壁潮溼,而且洞底還會堆積一層厚厚的蝙蝠糞便,散發出一陣陣的惡臭。

到了晚上,當人們熄燈休息時,蝙蝠才會傾巢而出,捕食夜空中的小昆蟲。它們的這種出沒在黑暗中的特性,被西方人認為是黑暗勢力、是不祥的寓意。

蝙蝠在中國古代是福氣的象徵,為何在西方人眼裡,卻是惡魔的代表

(信仰基督教的信徒)

其三,聲名狼藉的吸血蝙蝠。

西方人之所以討厭蝙蝠,還和吸血蝙蝠有關。因此在西方人的影視情節裡面,蝙蝠往往是和吸血殭屍等邪惡形象同時出現的。或者常伴在黑暗人物身邊,如女巫、德古拉這樣的吸血魔王等。

西方人信仰基督教,崇尚光明和溫暖。蝙蝠這種動物,不但生活在潮溼陰暗寒冷的角落裡,還喜歡在黑暗的籠罩下捕食。這和西方人的信仰,是背道而馳的。

信奉基督教的西方人,對鮮血的感情異常複雜。他們一方面認為血是富有靈魂和生命的,對它充滿敬畏。同時,他們又認為血是不潔的,就如同女人的經血一樣,代表著罪惡。

因此,一旦蝙蝠以吸血的形象示人,靠在黑暗的環境中吸食其它動物的鮮血為生,那麼它註定是不受西方人喜歡的,並由此演繹出吸血鬼的銀幕形象。

確實,在南美洲的部分地區,生活著吸血蝙蝠。在幾年前還曾有報道巴西、秘魯等國,發生了超過2000人被蝙蝠咬傷的事件,甚至還有10多名兒童因此感染病毒而死亡。

所以,吸血蝙蝠在西方人眼裡,就變成了邪惡的化身,給人以陰森恐怖之感。同樣的,即便不吸血的其它蝙蝠,自然也跟著形象受損了。

(參考資料:《中西文化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