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相人、識人?這一點得學曾國藩

人心裹測是什麼意思

都知道,一個人的成功,除了個人學識、閱歷外,如何和它人相處有時顯得更為重要。於是,有人就用“八面玲瓏”來形容一些人在社交上的遊刃有餘。而在古時的官場,似乎“修身養性”才是立足核心,若不能以一種沉靜的姿態從容面對外界,再有能力都會被繁瑣之事壓趴。

如何相人、識人?這一點得學曾國藩

曾國藩對此就很有自己的心得。

他認為,做官不能怕“麻煩”。朝廷給自己一個官職,那就是要幹活,只要幹活就會遇見事情,而且,還都要一一解決。事情有易有難,若是不能沉下心,那就會壞事,不但事情不能處理得漂亮,還會帶亂自己的心緒。而更糟糕的結果則是,自己的屬下會因此小看了自己。

其實,曾國藩的意思很是明瞭,若是想要清靜,就不要選擇這條道。畢竟,官場的麻煩事很多,有工作上的,有同僚之間的,有上下級之間的,當然,還有君臣之間的。試想一下,心思不能靜,如何解決這些麻煩,只會越弄越糟糕,還不如回家種田來得乾脆些。

除此之外,對於聲名,曾國藩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覺得這是一個日積月累的沉澱過程。看看現在為何那麼多演藝界的人隔三岔五“刷臉”,沒有作品就只能靠這種途徑提升曝光了。而一些老藝術家們,看似沒有了名氣,可翻翻作品卻都是大師級的,誰更容易被歲月遺忘?

曾國藩早就看明白了這一點,突然成名就需要更多的努力來維護這個結果,否則,下場將會非常黯淡。這也是為何後人喜歡研究曾國藩的原因所在,他的一生都在實踐自己的這些理論,才取得了讓人欽佩的成就。

如何相人、識人?這一點得學曾國藩

當然,除了做人的感悟外,曾國藩還有識人的心得。

有個詞語叫“人心叵測”,就是說人心是無法揣摩的。不過,曾國藩倒是整理出了一套“讀心術”,就是從一個人的談吐舉止等方面,來判斷一個人的性格及其將來是否會有所作為。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氣概,富貴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風波看腳筋,若要看條理,全在語言中。”曾國藩非常擅長透過一個人的眼睛的“動”與“靜”來辯別他人的品性是奸邪還是正直。這裡就有一個小例子:

淮軍建立之初,李鴻章曾經帶了三個人來拜見曾國藩,後來李鴻章就問他如何看待這三個人,曾國藩就說:

第一位,態度溫和,眼睛一直看著下方,這種性格比較適合文書;

第二位,很能說,不過眼神亂飄,一看就是喜歡取巧之人,不可委以重任;

第三位,倒是有大將風範,不過性格太直,容易折戟戰場,後來果然是如此。

這應是曾國藩在和人相處中,仔細觀察後得來的經驗,這項“技能”自然能為他在仕途的發展中加分。不過,若是本身沒有強大的實力傍身,這樣的技能只會流於表面,不論哪個朝代,單靠溜鬚拍馬上位的,下場似乎都不是太好。

如何相人、識人?這一點得學曾國藩

其實,曾國藩本人更在意個人的“修為”,那就是踏踏實實做事。

無論小事、大事、易事或難事,都要認真對待解決,不可中途放棄。既然開始了就一定要拿到一個結果,否則,真是對不起自己之前的那番努力。也許,過程看起來比較難,但是,都做了一半,還怕看不到結果嗎?所以,在曾國藩看來,要麼不做,要麼就好好做,幹一半就撂挑子,是最無用的表現。

此外,個人的“修養”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環節,那就是心態要平和,不要事事非得爭先。事情做完美才是最重要的,不要去搶頭功,不然,有時往往會適得其反。這其實,也是踏實做事的另一個表現,心裡只要將解決事情放在首位,就不會過多地計較個人的名利得失。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嚴格要求自己,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朝廷重用自己的一種回饋。

並且,這也給周圍的人樹立了一個榜樣,讓大家看到了怎樣的為人處世才能讓自己身處的環境更加友好。這才是一個完整的曾國藩。

如何相人、識人?這一點得學曾國藩

由此可見,看一位成功人士的經驗,也許並不需要過多的關注於那些理論,只需要將他生平的一些小事拿出來,細細咂摸一番後,就會有自己的感悟。

除了從書中汲取營養外,更多的還應該在性格修正上多下功夫。所以,曾國藩為人嚴謹,是與他的個性相吻合的。正因為如此,才使他和左宗棠之間的友誼生出了不少糾結。這其實也和當時的政治環境有關,官場上的友誼多少會考慮一些利益得失,有時可能真是身不由已。

閒暇的時候,多看看一些名人的生平,還是會收益頗多的。不過,也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學習,畢竟,有時個人的喜好還是會影響自己的決定。但是,更關鍵的還是在於自己的堅持了,一生將一件事做完美了,那可是一個了不得的成就。

如何相人、識人?這一點得學曾國藩

現今社會發展迅速,很少有人能靜下心來細細研究曾國藩,但他的精髓卻是值得世人借鑑的,畢竟,混社會的日子都不容易。

參考資料:

【《曾國藩全傳》、《清史稿·列傳一百九十二》、《左文襄公全集·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