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在什麼場合,帶什麼面具,不注意就會被找茬

《資治通鑑》第29卷,漢紀二十一

漢元帝 建昭四年(丙戌,公元前35年)

【原文】

六月,甲申,中山哀王竟薨。哀王者,帝之少弟,與太子游學相長大。及薨,太子前吊。上望見太子,感念哀王,悲不能自止。太子既至前,不哀,上大恨曰:“安有人不慈仁,而可以奉宗廟,為民父母者乎!”是時駙馬都尉、侍中史丹護太子家,上以責謂丹,丹免冠謝曰:“臣誠見陛下哀痛中山王,至以感損。曏者太子當進見,臣竊戒屬,毋涕泣,感傷陛下;罪乃在臣,當死!”上以為然,意乃解。

【譯文】

六月甲申(初五),中山王劉竟去世。劉竟是元帝的幼弟,跟皇太子劉驁年齡相仿,在一起遊玩、讀書,一起長大。劉竟去世後,劉驁前往弔喪。元帝看到太子,懷念幼弟,悲哀不能自制。可是已經走到面前的太子,卻並不悲哀,元帝對此非常怨恨,說:“天下哪有一點慈愛心腸都沒有的人,可以繼承祖宗祭廟香火,做人民父母的?”這時,駙馬都尉、侍中史丹,正充當太子劉驁的監護人。元帝責備史丹,史丹脫下官帽,請罪說:“我確實看見陛下哀痛中山王,以致身體受損。前些時,太子應當進見,我暗中囑咐他,不要流淚哭泣,免得引起陛下傷感。罪過在我,我應該被處死。”元帝認為史丹說的是事實,才息怒。

資治通鑑:在什麼場合,帶什麼面具,不注意就會被找茬

【解析】

上面這段材料表面上看,不過是太子劉驁弔喪不哭,漢元帝批評,史丹為太子劉驁解圍。

但是《資治通鑑》是寫給皇帝看,這裡面傳遞的東西就不是那麼簡單了。

這第一層無非是孝悌之道的重要性,畢竟古代帝王諡號中基本上都有一個“孝”,要是一個皇帝不孝那麼基本上也算做到頭了。

而第二層更多是從帝王對於太子之間某種關係的審視。

所以,下面一點點地來說這個。

1。漢元帝的哀傷

對於漢元帝的哀傷,這個東西怎麼說了,即是必然也是政治需要。

漢元帝本人非常不錯,性格好、品德也不錯,所以面對幼弟去世如此悲痛可以理解。(皇子封王,如果成年就要就藩,未成年之前則居於長安)

他作為皇帝,需要表現出這種對弟弟的憐愛之情,來附和世俗的價值觀與道德體系。不然人家只會認為,你是兄長弟弟死了都不哀傷,要麼就是冷血無情之人,要麼就是你弟弟的死和你有關。

2。太子劉驁的不哀傷

對於太子劉驁而言,材料裡面用著這樣一段話。

哀王者,帝之少弟,與太子游學相長大。

按照相關資料,這個哀王和太子劉驁年歲相仿,又一起長大讀書。

咱們常人意識裡面是不是第一時間認為兩人作為同齡人又經常接觸、而且還有血緣關係,彼此之間關係應該不錯是吧?

常識是這樣,但也有可能有額外情況,比如關係並不是多好,或者說冷淡。

這裡只是開拓一種視角。

即常識的潛意識之外還有其他的可能,或許機率不高,但是不要否認,而是要意識到這種可能存在。

所以,這裡太子劉驁和哀王關係到底如何,不去深究,這裡要意識到,太子劉驁也有可能和哀王關係一般。

3。太子劉驁不哀傷帶來的政治風險

看到這一點,第一想到的就是這一句。

太子既至前,不哀,上大恨曰:“安有人不慈仁,而可以奉宗廟,為民父母者乎!”

漢元帝看到太子劉驁不哀傷,覺得他不配人君。

往輕了說,可能就是哀傷之下,把話說重了;

往重了說,就是要廢太子!

這裡就要參考說漢元帝哀傷的必然與政治需求中的第二點。

即,皇帝需要表現出如此,同樣作為儲君的太子也需要如此。

現在,太子對於同齡、同窗、一起長大的小叔叔之死一點都不哀傷,將來如何做人君?

這一點如果被太子競爭對手捕捉到,必然會成為攻擊的把柄,給太子帶來不小的政治風險。

這東西你可能覺得過了,我就舉一個例子。

出現某些不幸的事件,負責的官員在現場笑了,然後被拍到髮網上去,這官然後就呵呵了,這事不是沒有過,被網民尚且如此放大鏡般吹毛求疵,如果是潛在的競爭者呢?

逮著機會不往死里弄能罷休?

4。扭轉局面

太子劉驁年輕沒有政治敏感度,沒想到事態的嚴重性可以理解,但是漢元帝呢?

接下來就是非常有意思的地方。

結合漢元帝說得那番話,以及太子劉驁的不哀傷,如果有心人聽聞,指不定的暗中搞事情,串聯起來廢太子。

而漢元帝在事後也冷靜了下來,知道自己說話重了,給太子帶來了麻煩,所以著手解決。

是時駙馬都尉、侍中史丹護太子家,上以責謂丹

先來看看這個史丹的履歷。

一方面他是漢宣帝祖母史良娣的侄孫,又還是漢元帝太子時的中庶子,漢元帝關係很好,而且此時也是和太子劉驁關係密切。

另一方面,史丹之前幫太子劉驁解圍過。

漢元帝把責備太子的話告訴史丹,並以此責備他,就頗為微妙。

如果真要廢太子,不會告訴史丹,而告訴史丹並責備他,就有讓史丹來背鍋的意思。

不過太子自有老師,如果出錯也是老師沒教好,怎麼會讓史丹來背鍋?他又不是老師。

這就要敲重點,史丹之前幫太子解圍過。

一件事情,你找人幫忙,你別找你幫過的,要找以前幫過你的,因為他們可能會繼續幫。

這裡放在史高身上一樣,漢元帝責備太子劉驁的老師,未必他們會解圍,但是史丹大機率會。

丹免冠謝曰:“臣誠見陛下哀痛中山王,至以感損。曏者太子當進見,臣竊戒屬,毋涕泣,感傷陛下;罪乃在臣,當死!”

史丹非常上道,一方面把太子為什麼不哀傷給解釋了。是史丹教太子的,讓他別哭,就是怕他這一哭讓漢元帝更傷心。

喏,這不是太子劉驁冷血麻木不哀傷,而是他為了擔心漢元帝哀傷故意如此,真才是大孝啊!

另一方面,史丹把責任給扛下來了,把太子撇乾淨。

臺階給到位了,理由也說得過去,太子算是平安上岸,而史丹也成功再次幫太子解圍。

【啟發】

沒什麼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