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與人方便,與己方便

與人方便與己方便的下一句是什麼

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嘗。此是涉世一極安樂法。

在狹窄的路上行走時,要留一點餘地給別人走,遇到美味可口的好菜時,要留出三分讓給別人吃,這就是一個人立身處世最安全的方法。

《菜根譚》:與人方便,與己方便

俗話說:

“與人方便,與己方便”。

處處為他人著想,不僅是對一個人德行的考驗,也是為了取得別人對自己的幫助,一個自私自利的人只能是一個孤家寡人。

“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嘗。此是涉世一極安樂法。”

這句話旨在說明謙讓的美德。在道路狹窄之處,應該停下來讓別人先行一步。只要心中經常有這種想法,那麼人生就會快樂安詳。

《菜根譚》:與人方便,與己方便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謙和、禮讓更是中華民族的美德。當你在狹窄的路上行走時,要給別人留一點餘地;羊腸小道兩個人互相透過時,如果爭先恐後,各不相讓,那麼兩個人都有墜入深谷的危險,在這種情況下先停住腳步讓對方先過去,不僅是種禮貌,更是安全的體現。

當你遇到美味可口的佳餚時,要留出三分讓給別人吃,這樣才是一種美德。路留一步,味留三分,是提倡一種謹慎的利世濟人的方式。在生活中,除了原則問題須堅持外,對小事互相謙讓會使個人的身心保持愉快。

《菜根譚》:與人方便,與己方便

清代康熙年間,在那時人稱“張宰相”的張英與一個姓葉的侍郎,兩家毗鄰而居,葉家重建府第,將兩家公共的弄牆拆去並侵佔三尺,張家自然不服,引起爭端。

張家立即發雞毛信給京城的張英,要求他出面干預,張英卻作詩一首:

“千里家書只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老夫人看見詩即命退後三尺築牆,而葉家深表敬意,也退後三尺。這樣兩家之間即由從前三尺巷形成了六尺巷,被百姓傳為佳話。

《菜根譚》:與人方便,與己方便

所謂謙讓的美德絕非是一味的讓步,不要忘記精確的計算:即使終身的讓步,也不過百步而已。也就是說,凡事讓步表面上看來是吃虧,但事實上由此獲得的收益要比你失去的還要多。這正是一種成熟的、以退為進的明智做法。

事物的發展都是相對的,謙讓很多時候都是發生在競爭的情形之中,由於謙和禮讓的出現而使矛盾完全化解,更免去了一次不必要的爭鬥,對手變手足,仇人變兄弟。因此,讓人是避免鬥爭的極好方法,對自身也具有一定價值。

得理不讓人,讓對方走投無路,有可能激起對方“求生”的意志,而既然是“求生”,就有可能是“不擇手段”,這對你自己將造成傷害,好比老鼠關在房間內,不讓其逃出,老鼠為了求生,會咬壞你家中的器物。

放它一條生路,它“逃命”要緊,便不會對你的利益造成破壞。對方“無理”,自知理虧,你在“理”字已明之下,放他一條生路,他會心存感激,來日自當圖報。就算不會如此,也不太可能再度與你為敵。這就是人性。

《菜根譚》:與人方便,與己方便

做事要懂得給人留有餘地,這樣才能為別人留面子,有好處時別忘了與人一起分享。留一步,讓三分,是提倡一種謹慎的出世方式,就是通常所說的謙讓美德,適當的謙讓不僅不會招致危險,反而是尋求安寧的有效方法,可以讓人感到身心愉快,帶來和諧的人際關係。

當你一味爭搶的時候,不僅傷害了對方,也有可能連帶地傷了他的家人,甚至毀了對方一生的幸福,這未免有失做人的德性。得理讓人,不僅是一種積蓄,更是一種財富。

世界很大也很小,要知道地球是圓的,山不轉水轉,後會有期的事情常有發生。你今天得理不讓人,哪知他日你們二人又會狹路相逢。

若那時他處於優勢,而你處於劣勢,你就有可能吃虧!“得理讓人”,這也是為自己以後做人留條後路啊!

正所謂“人情翻覆似波瀾”。

《菜根譚》:與人方便,與己方便

今日的朋友,也許將成為明日的仇敵;而今天的對手,也可能成為明天的朋友。

世事一如崎嶇道路,困難重重,因此,走不過的地方

不妨退一步,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讓對方先過,哪怕是寬闊的道路也要留給別人足夠的空間。

你會發現,既是為他人著想,又能為自己留條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