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漢語的韻尾和聲調的起源

什麼是聲符

要:親屬語同源詞韻尾的讀法和上古漢語的諧聲、通押等說明上古漢語有[*]-g、[*]-r、[*]-s和[*]-{h1l836。jpg}尾。[*]-s和[*]-{h1l836。jpg}在上古時代作為字尾比較活躍。[*]-{h1l836。jpg}的來歷是多元的。-s尾在藏、緬語的方言中聲調產生之後很快就消失了,漢語亦應如此。漢語聲調的產生在上古末期。

在漢藏語的比較研究中我們特別關注聲調起源的條件。聲調形成時是聲母或韻母的伴隨特徵。此時也可說聲韻的音位特徵是聲調的伴隨特徵。經過一段時間之後,音節的聲母或韻母的那些特徵可能失去,聲調變作獨立的超音段音位。如入聲最初是促聲韻的伴隨特徵,入聲尾失落之後,入聲就不再是伴隨特徵。平聲由於聲母的清濁分化為陰平和陽平兩個調,濁聲母清化之後陰平和陽平就獨立為兩個不同的聲調。漢語南方方言中仍儲存著入聲的古[*]-p、[*]-t、[*]-k尾,入聲的來歷沒有爭議,而其他3個聲調的來歷仍有爭論,因為產生這些聲調的條件從現代漢語的方言中較難發現。漢語聲母的清濁較晚才影響到聲調的分化。上古漢語聲母和母音演變的研究並未發現與聲調的發生有關。漢語聲調的發生應與韻尾有關。上古漢語韻尾面貌的研究和聲調起源的研究實際上是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

高本漢和李方桂先生為上古漢語構擬清濁兩套塞音尾,另外高本漢還構擬了[*]-r尾。漢藏語的眾多方言中尚未發現有這樣兩套塞音尾。從漢藏語的比較看來,原始漢藏語和上古漢語可能有[*]-k尾和[*]-g尾。這個[*]-g尾在不同的方言中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如藏文所記錄的古藏語中還有-

上古漢語的韻尾和聲調的起源

尾。(注:依據的是藏文轉寫材料。另外分佈在印度的藏語支語言陶楚語(Thauchu)除了-h尾還有-

上古漢語的韻尾和聲調的起源

尾,“水”讀作

上古漢語的韻尾和聲調的起源

。可惜材料太少,不能作進一步的比較。參見G。A。Grierson,Linguistic Survey of India,Vol。I,Part Ⅱ。)

漢藏語的諸方言中只有藏緬語的一些方言還有較多形式的韻尾,這些不同形式的韻尾對構擬上古漢語的韻尾有一定的參考意義。漢語和藏緬語方言的同源關係是系統之間的同源關係,我們應以結構主義的歷史觀來比較它們之間的關係。

一上古漢語的[*]-g

李方桂先生並未肯定這一套濁塞音尾中的[*]-g尾是否是真的濁音。(注: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商務印書館,1980年,第33頁。)這裡的材料比較要說明的是原始漢藏語有[*]-g尾,並儲存在上古漢語中。但上古漢語沒有[*]-d和[*]-b尾。上古漢語[*]-g尾在藏文記錄的古藏語或對應於

上古漢語的韻尾和聲調的起源

,有的對應於[*]-k(古藏語中為-g),緬文記錄的古緬語同源詞或讀作第3調。如:

上古漢語的韻尾和聲調的起源

上古漢語的韻尾和聲調的起源

段注《說文》:“魯,從白魚聲。”“魚”和“白”可能是“魯”的聲符。“魯”從“白”始於周晚期金文,甲骨文和周早期金文並不從“白”,戰國陶文又從“滷”。(注:參見高明《古文字類編》,中華書局,1980年,第215頁。)“魯”從“魚”,又從“白”,再從“滷”可能都是用來表示讀音。“魯”作為東夷故地的地名可能讀作[*]p-rag,與當地“魚”的讀法相近。(注:如侗臺語“魚”的聲母是pl-。毛南語“魚”

上古漢語的韻尾和聲調的起源

。侗臺語的聲調來歷請參見拙作《黎語古音構擬》,《民族語文》2000年第5期。)與“白”[*]prak的古音相近。“滷”戰國時當讀作

上古漢語的韻尾和聲調的起源

當時的讀法同。

上古漢語的韻尾和聲調的起源

(注:

上古漢語的韻尾和聲調的起源

上古漢語的韻尾和聲調的起源

(注:上古音為筆者所擬,所對應的藏文例見潘悟雲《漢語歷史音韻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90頁。)

幽部字仍如高本漢和李方桂先生所構擬的有[*]-

上古漢語的韻尾和聲調的起源

尾,試將幽部字“九”“鳩”“蚤”和支部字“棋”的讀法與緬語比較:

上古漢語的韻尾和聲調的起源

上古漢語的韻尾和聲調的起源

高本漢為上古漢語構擬濁塞音的依據主要是《詩經》陰入通押和諧聲等材料。(注:高本漢:《中上古漢語音韻綱要》,聶鴻音譯,齊魯書社,1987年,第107頁。)不過去聲和入聲的密切關係說明有必要對高本漢和李方桂先生的一些構擬另作考慮。蒲立本所提出的

上古漢語的韻尾和聲調的起源

的假設有較強的解釋力。藏文記錄的古藏語也確實有這樣的複子音韻尾。只有去入兩讀的字和一些只有去聲而有入聲諧聲字的字不應構擬為有濁的塞音尾。如魚部的“怕”“借”“懼”等去聲字上古的讀法中韻尾是[*]-ks而不是[*]-gs。“怕”,普伯、普駕兩切,可分別擬為[*]phrak和[*]phraks。“借”,資昔、子夜切,分別為[*]klak和[*]klaks。“懼”,其遇切,“

上古漢語的韻尾和聲調的起源

”去約切,分別為[*]g-raks和[*]kh-rak。(注:“害怕”如藏文

上古漢語的韻尾和聲調的起源

。)上古[*]-k和[*]-g的密切關係還表現在從相同詞根派生或孳生出來的不同詞中。

上古漢語的韻尾和聲調的起源

(注:《說文》:“傅,相也”,“俌,輔也”。“傅”的[*]pags應是“俌”[*]pag的派生。[*]-gs的[*]-g受[*]-s清化,與[*]-ks音近。)

上古漢語的韻尾和聲調的起源

上古漢語的韻尾和聲調的起源

漢語中[*]-g與[*]-k的諧聲直到周晚期仍有新的材料出現。[*]-g在上古漢語中至少儲存到春秋時代。

有意見認為“父”這樣的稱呼不會是閉音節的。“父”是魚部字,可擬為[*]bag。商金文“父”字為手持石斧之形(父癸鼎)。這個詞上古不是“父親”的專稱。《說文》:“父,矩也,家長率教者。”藏緬語中如景頗語“父親”

上古漢語的韻尾和聲調的起源

,(注:景頗語的51調是31調的變調,31調是古濁聲母促音節的聲調(景頗語聲調來歷的討論待另文發表)。古藏語“父親”作pa

上古漢語的韻尾和聲調的起源

。參見蒲立本《上古漢語的輔音系統》,潘悟雲、徐文堪譯,中華書局,1999年,第124頁。)老梅梯語(Old Meithei)-pal。南亞語系的孟語“父親”a puk。可見“父親”這樣的稱謂也可以是閉音節。

二漢語上古音的[*]-r

李方桂先生把歌部字的上古音擬為[*]-r尾,高本漢最初所擬的歌部字有的有[*]-r尾,有的沒有。李方桂先生不同意高本漢把歌部字分為兩類,一類有[*]-r尾,一類沒有子音尾的做法。李先生認為“分為兩類不太容易”,“[*]-r到了後來,也許很早就失去了”,“這類字可能有[*]-d~[*]-r的兩讀”。(注:李方桂:《上古音研究》,第35頁。)蒲立本說自己贊成西門(simon)的意見,擬為[*]-

上古漢語的韻尾和聲調的起源

尾。(注:蒲立本:《上古漢語的輔音系統》,第127頁。)鄭張尚芳和潘悟雲先生最終都擬為[*]-l尾。(注:潘悟雲:《漢語歷史音韻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80頁。)從漢語和藏緬語的比較看來,原始漢語應有[*]-r尾。至於上古的方言中是否變作[*]-l尾可另作考慮。

藏緬語的一些方言,仍有-r尾,藏緬語中-r尾的廣泛分佈說明原始藏緬語有[*]-r尾。(注:原始藏緬語中[*]-r還可能是一些形容詞的字尾,如:

上古漢語的韻尾和聲調的起源

漢語歌微脂部字上古有[*]-r尾,可與藏緬語比較:

上古漢語的韻尾和聲調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