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帝后葬制演化看男女平等的漫漫長路

合葬墳墓中有男右女左的葬法嗎

夫妻死後合葬,自古為天經地義的葬制,這種葬制反映了夫妻生同衾、死同穴的情感意識,也是人間愛情婚姻關係藉助於靈魂觀念的延伸。

古代推崇男尊女卑,婦女沒有獨立的社會地位,妻子只是丈夫的附屬品 。這種思想對夫妻葬制也有巨大的影響。對百姓夫妻合葬形式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位置上的男左女右,因為左為上、為尊;另一個是一些地方的風俗,女方先死不能直接進祖墳,需擇地臨時安置,待丈夫去世後,才和丈夫合葬祖墳。

歷代統治者既是男尊女卑思想的宣傳推廣者,也是實踐示範者。帝后葬制也深受男尊女卑觀念的影響。帝后合葬有合葬於帝陵一域,合葬於一穴、合葬於一室等多種葬制。不管何種葬制,都滲透著男尊女卑觀念的影響,也詮釋了男女走向平等的漫漫長路。

一、帝后同域異穴式合葬

西漢和宋代帝后葬制,均為異穴式合葬,清代帝后也大部分是此葬制。這種帝后葬制,皇帝和皇后的陵寢是分開的,也就是各是各的墳頭。雖然分開,皇后陵墓只是物理意義上的獨立存在,從禮法上講,皇后的陵墓是帝陵的一個組成部分,從屬於帝陵。其從屬地位表現在多個方面:

(一)不立後不建陵。

秦始皇作為中國封建王朝第一位皇帝,一生為什麼不立後不建陵?文獻上沒有關於秦始皇皇后的隻字記載,考古工作者也沒有在秦始皇陵內外發現皇后陵。按常理說,有皇帝就有皇后,有皇陵必有皇后陵。為什麼唯獨秦陵不見皇后墳墓。有人分析認為,母后擅權給朝政帶來的混亂,以及不檢點的生活,使秦始皇對後宮干政保持著高度警惕性,對皇后的作用有了更多負面的判斷。不願等他百年之後,再發生他曾經歷的故事,因此他至死都拒絕立後。

從帝后葬制演化看男女平等的漫漫長路

秦始皇陵——天下第一陵

秦始皇自視極高。在38年的陵園建造過程中,表現在營建墳墓上要與古人不同,必須有自己的新局面:至高無上,一墓獨尊,以體現君臨天下,俯視眾生的王者之嚴。既然沒有立後,為其建墓,想都不要想。在秦始皇眼裡,不是女性地位低的問題,而是女性是禍端的問題。

(二)皇后的陵墓沒有獨立的陵號。

漢代葬制,帝后安葬“同陵不同穴”,后妃單獨起陵園於帝陵的西南隅。除太祖莊懷皇后潘氏有陵號“保泰”外,其他後陵都沒有陵號。

清朝建有七座皇后陵,也沒有獨立的陵號,只是以帝陵陵號加方位而名之。如順治的皇后墓,因位於順治孝陵的東側而名孝東陵;雍正的皇后墓,因位於雍正帝的泰陵東北方向而名泰東陵。

從帝后葬制演化看男女平等的漫漫長路

順治皇后的孝東陵

從帝后葬制演化看男女平等的漫漫長路

順治的孝陵

(三)皇后陵墓的規制明顯低於帝陵。

皇后陵也有逾制的,如劉邦的皇后呂雉的陵墓與高祖陵形狀相似,規模相當,不過這是個例。清朝皇后陵的神道要接到丈夫的神道上。

從帝后葬制演化看男女平等的漫漫長路

呂后墓是在她掌權期間修建的,她違背漢制,有意識將陵墓修得與漢高祖陵大小一致

(四) 卑不動尊。

清朝的皇后死在皇帝前面,可以入帝陵與皇帝同葬;若死在皇帝后面,要單獨建陵,意在卑不動尊。此葬制,自孝莊後起成為定製。清朝的七座皇后陵,清西陵有三座,分別是泰東陵、昌西陵和慕東陵;四座在清東陵,分別是孝東陵、昭西陵、普祥峪定東陵(慈安陵)、普陀峪定東陵(慈禧陵)。

二、帝后“並穴合葬”

“並穴合葬”葬制即地下修建兩座相鄰的墓室

地上起一個封土。 首開此種帝后葬制的是東漢劉秀,也主要盛行在東漢一朝。西漢流行用木頭來修建墓室,東漢時期,隨著制磚技術的逐漸成熟,陵園開始採用小磚墓,這為帝后的陵寢建築合而為一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支援。

東漢帝后雖共有一個封土,地下卻有獨立的兩個墓室,各有墓道、前後室、迴廊、耳室等磚砌墓葬結構。當然,皇帝和皇后各自的墓葬結構,也是有很大區別的。墓道可以單獨開啟,為合葬提供了操作上的方便。

從帝后葬制演化看男女平等的漫漫長路

東漢帝后合葬陵的基本墓葬結構

此種葬制的陵墓實際上就是帝后的夫妻陵。由於女性的從屬地位,陵號只有皇帝的陵號,沒皇后什麼事。歷史記錄也是統一為某後附葬某帝陵。

三、帝后同陵同室合葬

此葬制,通俗講就是帝后夫妻同穴,一個墓室、一個墳頭。皇帝和皇后死後同穴,在唐代以前不多見,唐代之後也不普遍。唐代20個帝陵中,帝后同穴的也只有兩例;明代帝后全部同穴也只是十四例;清代有三例。這種葬制,可以說是男女平等在帝后葬制上難得的表現。遺憾的是,二千多年封建社會的四百多帝王中,做到帝后同穴的也不到二十例。那麼這二十例是怎麼做到的呢?

(一)唐代有兩個帝后同陵。

一個是皇帝自覺自願的,即唐太宗李世民與文德皇后長孫氏同葬昭陵。長孫皇后死時,只是給老公說薄葬自己即可,沒提其他要求,而唐太宗感佩其才德,決心死後於長孫同穴而葬。

從帝后葬制演化看男女平等的漫漫長路

昭陵

另一個是皇后向兒子請求的,即武則天與唐高宗同葬乾陵。高宗先死,和高宗同穴而葬則是武則天請求來的。神龍政變後,武則天被迫將大唐江山歸還給李氏皇族。為了死後能有棲身之所,她告訴兒子唐自己要“祔廟、歸陵、令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請求兒子李顯以高宗皇后的身份附葬乾陵。當時大臣們認為高宗安葬已久,武后不應當驚動高宗,但中宗還是答應了母親的這個請求。

武則天當皇帝十五年,期間並沒有為自己建陵。可見,身後葬乾陵不是武則天的臨時決定,而正是她的深謀遠慮。若另建陵,以帝名葬顯然不大可能;以後名葬,墓葬規格與自己的貢獻也不匹配;更重要的是,武則天明白,有人挺武,毀武者也大有人在。若建新陵,可能很快遭到盜掘和毀壞。與其惹這麼多麻煩,倒不如歸葬乾陵,省事省時省力還可享用李家後世供奉。這也是聰明人的聰明選擇。

從帝后葬制演化看男女平等的漫漫長路

乾陵

(二)明代是帝后同室合葬貫徹最徹底的一個朝代。

自朱元璋與馬皇后合葬南京孝陵之後,帝后同穴合葬成為定製。明代的皇帝和皇后不管誰先死,最終都要同穴合葬,真正實現生同衾死同穴。

明朝帝后為什麼都是同穴合葬,由於查不到相關的資料,只好大膽猜度。一是與朱元璋的貧苦出身有關。朱元璋對百姓夫妻死後同穴合葬的風俗應該非常熟悉,這應該是對朱元璋影響最大的因素;二是與朱元璋與馬皇后深厚的夫妻感情有關。馬皇后出身書香門第,可以說是朱元璋家庭生活和成就霸業的賢內助。馬皇后死後,朱元璋不再立新後,以表達對馬皇后的懷念與尊重,這也為明代“一帝一後製”起了示範作用。也許在朱元璋看來,夫妻死後分陵而葬,是他最不願接受的,只有同穴而葬才是夫妻之愛最終的表達;三是處於節儉的考慮。對於窮慣了、窮怕了的朱元璋來說,分建帝后陵無疑是極大的浪費,也是最愚蠢的做法。明代歷代帝后無不執行同室而葬的葬制,也是最具人情味、最完美的葬制。

從帝后葬制演化看男女平等的漫漫長路

明定陵地宮後殿寶座上的帝后同穴葬制

(三)皇后先死,是清朝帝后同室而葬的先決條件。

對於有清一代的皇后們來說,要實現死後與皇帝“死同穴”的夢想,只有自己先死。按清制,皇帝后死是不能開啟帝陵的,那樣便是以卑驚尊。皇后們要想死在皇帝的前面,也不是容易的事。因為一般女性比男性長壽,況且皇后普遍比皇帝年輕,再加上皇帝的工作性質和業餘愛好,皇帝往往死在前面。葬在清東西兩陵的的十位皇帝,只有三位是帝后同穴。七位皇后都是後死另建陵墓。

從帝后葬制演化看男女平等的漫漫長路

咸豐帝皇后慈安、慈禧的定東陵,位於咸豐帝定陵的東側

男尊女卑這種不平等的男女關係定位,既有男性社會的宣傳倡導,也有女性不同程度認同的推波助瀾。更有各種外在形式的固化。帝后葬製作為一種特殊的固化形式,經歷了秦朝不立後不建陵、到西漢的分陵合葬制、東漢的同陵異穴合葬制,再到明代的同室合葬制。葬制演化中雖有多次反覆,但總的趨勢是男女逐漸走向平等。

平等可貴,其路漫漫!

參考書目:

1、北京市古代建築研究所出版的北京古建文化叢書《陵墓》

2、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帝王陵寢建築》

3、梁思成著《中國古代建築史》

4、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厚重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