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反對兒子娶窮家女孩兒,娶進門後,她打心眼兒裡喜歡這個兒媳

堂叔家的兒子,結婚日期早就定好了,眠看著就快到結婚的日子了,隨著結婚日期的臨近,堂嬸心裡卻是越來越煩躁。

堂嬸對這個女孩兒沒什麼可挑剔的,就是嫌她家裡太窮,說兩家門不當,戶不對,擔心兒子結婚後,女孩兒的孃家就是個無底洞,兒子就會跟著受拖累,沒好日子過。

堂嬸苦口婆心地勸兒子,別娶這個女孩兒,可兒子不聽,鐵了心了,認準這個女孩兒了。

她拗不過兒子,心裡有氣,別人跟她打聽:“你們家兒子快結婚了吧”?她就沒好氣地說:“他愛結就結,反正我啥也不想管了。”

堂嬸現在這樣,跟盧嬸以前差不多,但盧嬸現在可不那樣認為了。

盧嬸有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兩個兒子都已經結婚了,娶大兒媳時,盧嬸也是嫌大兒媳孃家窮,堅決不同意兒子娶。

盧嬸家在村裡算得上是特別富裕的了,她早就跟兩個兒子說,娶媳婦就要娶門當戶對的。

盧嬸的大兒子看上了村裡的一個姑娘,那姑娘身材苗條,眉清目秀,哪家的小夥子都希望娶到她,可她沒看上別人,就看上了盧嬸的大兒子,不只是看他長得帥,更看上他人品好。

兩人挺合得來的,盧嬸家就該去姑娘家提親呀,可盧嬸嫌姑娘家裡窮,不管兒子怎麼說,母親也不肯去提親,還教訓兒子,不許娶這個姑娘,說娶個這樣的,孃家就是填不滿的坑,以後兒子也得跟著窮。

盧嬸說,娶媳婦就得娶個門當戶對的。

盧嬸已經跟大兒子表明態度了,就是不答應娶這個姑娘。

大兒子主意已定,他非這個姑娘不娶。

母子倆誰都不肯改變主意,盧嬸說,要是兒子非要娶這個姑娘,家裡一分錢彩禮也不會給的。

母親反對兒子娶窮家女孩兒,娶進門後,她打心眼兒裡喜歡這個兒媳

別看盧嬸不讓兒子娶,姑娘的父母還不願意讓女兒嫁呢,他們是看盧嬸瞧不起他們,怕女兒嫁了之後受婆婆的氣。

可姑娘的父母不像盧嬸,他們見女兒願意嫁,也就不再攔著,關於彩禮,別人家多少,他們家也多少,沒多要。

姑娘家不多要彩禮,可盧嬸說到做到,就是一分錢也不給。沒辦法,說不動母親,大兒子只能自己去親戚家借錢,才把姑娘娶進門了。

大兒子已經結婚了,盧嬸還是看不上大兒媳,大兒媳倒是大度,沒跟婆婆計較過,她知道婆婆嫌她孃家窮,不喜歡她,她還明白婆婆也是替兒子著想,怕兒子以後受苦,既然是這樣,她覺得就沒什麼可記恨婆婆的了。

盧嬸經常吩咐大兒媳幹活,有點兒故意刁難,大兒媳是個勤快人,就是婆婆沒吩咐,她也沒閒著過,說年輕人多幹點活累不著。她小姑子看不過眼了,就背後說她母親,讓母親對大嫂好點,說大嫂人不錯。

盧嬸就是不喜歡大兒媳,她開始張羅著給二兒子娶媳婦了。

她掂量來掂量去,看上了李家的女兒。

論貧富,李家和盧嬸家倒是門當戶對,盧嬸對這家很滿意。

李家女兒的長相一般,跟盧嬸的大兒媳可沒法比,盧嬸跟二兒子說,娶媳婦不用娶多漂亮的,只要會過日子,孃家家境好,將來不靠女兒接濟就行。

盧嬸的二兒子很聽母親的話,母親讓她娶誰,他就娶誰,盧嬸直誇還是二兒子懂事,比他大哥強。

李家要的彩禮很高,盧嬸不在乎,高高興興地,一分不差地給了,李家提出什麼要求,她都照辦。

二兒媳娶進門了,盧嬸還挺美的,有的瞭解李家女兒的人就在背後說,以後盧嬸不會有好果子吃的。

母親反對兒子娶窮家女孩兒,娶進門後,她打心眼兒裡喜歡這個兒媳

二兒媳是盧嬸看上的,人家孃家又是村裡的大戶,她對這個兒媳一向高看著,不敢像使喚大兒媳那樣,什麼家務活她都自己幹,這時她跟大兒媳已經分家了,跟二兒媳一起過。

就連盧嬸的女兒都說母親太偏向二嫂了,啥活兒也不讓她動手,好像娶了個金枝玉葉,怎麼沒見過母親這樣對待大嫂啊?盧嬸說:“你二嫂在孃家就沒幹過多少活兒,哥哥姐姐們都讓著她,你大嫂在孃家幹活幹慣了,沒那麼嬌貴。”

盧嬸自認為對待二兒媳,比對待大兒媳好百倍,以為二兒媳會很知足了,也會對她這個婆婆好的。

她是這麼想的,可她卻想錯了。

別看二兒媳天天待著,婆婆包攬了家務活兒,二兒媳卻嫌婆婆這也幹不好,那也幹不好,不是挑婆婆地沒掃乾淨,就是說婆婆做的飯菜不好吃,把筷子啪的往飯桌上一拍,就出去買著吃了。

二兒媳沒把婆婆當長輩,對婆婆呼來喚去的,還愛使喚小姑子,不過小姑子不聽她使喚,她更樂意幫大嫂幹活兒。

雖然兩個媳婦都是本村的,可她們倆以前沒怎麼見過面,更沒共過事,弟媳嫁過來之後,大嫂才對她有了瞭解。

大媳婦見弟媳說話尖酸刻薄,跟她不是一類人,她待人和善,從不說別人壞話,但既然是妯娌,也還是客客氣氣的,弟媳卻經常笑話她孃家窮,她從來不跟弟媳一般見識,弟媳愛怎麼說就怎麼說,她也不爭辯。

小姑子有時會替大嫂說話,大嫂卻說有爭口舌的功夫,還不如多幹點活兒呢,何必因為這點兒小事不開心呢。

盧嬸以前擔心大兒媳孃家窮,就會賴上女兒了,盧嬸怕兒子也會跟著受拖累,可她的擔心是多餘的,大兒媳的父母沒給女兒添過麻煩,他們不是那種好吃懶做的人,反而是二兒媳有啥好東西都往孃家鼓搗。

二媳婦不是看婆婆不順眼,就是看小姑子不順氣,再不就是欺負大嫂,家裡被她鬧得烏煙瘴氣的。

盧嬸還發現,不只二兒媳對她不恭敬,就連二兒子也動不動就衝她發脾氣了,不管他媳婦說得有沒有道理,他都聽媳婦的。

二媳婦別的不行,惹禍行,本來不大點事,她一拱火,事就大了。

母親反對兒子娶窮家女孩兒,娶進門後,她打心眼兒裡喜歡這個兒媳

那天,盧嬸的二兒子開著車帶著媳婦去丈母孃家。

路上本來就車多,偏偏還有輛賣大白菜的車停在路邊,不少人圍著買,把路堵得更狹窄了。

有一輛車就把盧嬸二兒子的車給颳了,人家也沒磨嘰,直接說了該賠多少錢就賠多少錢,盧嬸二兒子聽了也就沒什麼可說的了,賠錢就行了嘛。

可他媳婦不答應,該賠多少賠多少還不行,她想多訛點。媳婦在旁邊拱,他就聽媳婦的了,跟人家吵了起來,吵著吵著就動起手來了,雙方都進醫院了。

盧嬸的二兒子胳膊被打壞了,不過是他先動的手,他還得賠人家醫藥費。

盧嬸氣得說妻賢夫禍少,她怪二兒媳拱火惹事,有個這樣的媳婦,讓人不省心,要是大兒媳,肯定出不了這樣的事。

讓盧嬸徹 底看清二兒媳,是她生了一場病後,她不再偏心二兒媳了。

盧嬸生病住院時,大兒媳和女兒輪流照顧她,大兒媳對她就像親女兒那樣細心,二兒媳根本就沒去醫院看過婆婆。

盧嬸出院後,依然得躺著,還需要人照顧,二兒媳還是偶爾轉一趟,一會兒就走,一點也不自覺,把照顧盧嬸的事靠給大嫂和小姑子了。

有一天,地裡有不少活兒要幹,二媳婦就說她留家照顧婆婆,其實她就是嫌幹活累。

二媳婦在家也不跟婆婆聊聊天,而是到院子裡待著。盧嬸口渴了,讓她給倒杯水喝,她磨蹭了半天才給端來,使勁往盧嬸旁邊一放,杯子裡的水都灑出來了,她還翻了個白眼,嫌婆婆真麻煩。

盧嬸心想,就這樣的兒媳,現在用她倒杯水都這麼困難,等老了走不動了,等著她侍候,指不定什麼樣呢。

盧嬸這回算是看透二兒媳了,老了指望她是不行的。

盧嬸正這樣想了,二兒媳卻又對婆婆“好”了。

過節了,盧嬸的兒子兒媳都聚到她那兒,一起包餃子時,大兒媳看著婆婆天天帶著的那隻鐲子,隨口誇了一句說那隻鐲子真好看。這下了不得了,二媳婦以為大嫂惦記上那隻鐲子了,心想可不能讓大嫂強了去,馬上就對婆婆好起來了,一口一個媽,叫得可甜了。

盧嬸的那隻鐲子是她母親給的,她也準備女兒出嫁時送給女兒。

盧嬸見大兒媳對自己那麼孝順,想當初她嫁過來時,一分錢的彩禮也沒給,就想把這隻鐲子給大兒媳,可大兒媳不要,她知道那隻鐲子是留著給小姑的,她沒要。

二兒媳倒是想要,盧嬸就是不給她。

現在兩個兒子都分出來單過了,二媳婦樣樣不如她大嫂,日子更是不如大嫂家過得好。

盧嬸說當初真不該因為大兒媳的孃家窮,就不想讓兒子娶,盧嬸也不是勢利眼,只是怕兒子愛苦,現在看大兒家的日子過得那麼好,她打心眼兒裡喜歡大兒媳。

現在的堂嬸跟當初的盧嬸想法一樣,就是怕兒子娶了窮家的女孩兒會受拖累,才非要兒子娶個門當戶對的。

看看現在的盧嬸家,大兒媳的孃家雖不富裕,可也沒賴上女兒,沒給女兒家添麻煩,二兒媳孃家生活好,可也沒見沾什麼光,而是她總顧著孃家。

兒子娶媳婦,父母只管看人品,兒媳人品好就行,其它性格長相什麼的,只要兒子喜歡就好!

兒媳好不好,只要看看自己的兒子就知道了。

兒子娶了媳婦之後,如果還和以前一樣孝順父母,甚至比以前更孝順了,做事踏實安穩,有上進心,不惹事生非,家庭和和睦睦的,就是娶了個好媳婦。

娶個好媳婦,全家老小都有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