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電池兩三年內真的會產能過剩?不靠譜

動力電池兩三年內真的會產能過剩?不靠譜

「核心提示」

相較於市面上的產能過剩預警,更應該關注的是:有效可利用產能和高質量的產能資料。當然,行業大洗牌倒是可能在未來兩到三年內出現。

作者|

王新

編輯

|悟能

車企高管,很多次公開喊動力電池貴,如廣汽老總曾慶洪和長安老總朱華榮。他們期望的是物美價廉的動力電池。

這裡面有兩層含義:第一,他們缺電池;第二,他們覺得電池貴。

不過,未來兩年,這種趨勢可能會改變。

今年前11個月,已有多位行業內人士發出警告:中國動力電池產能即將過剩,早則明年,最晚後年。

問題是:整個行業將迎來什麼樣的產能過剩?詳細分析下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情況恰恰相反,到時候真正能用的高質量有效產能,可能並不多。

#FormatImgID_2#

預警

11月16日,億緯鋰能董事長劉金成在2022年高工鋰電年會上發出警告:

預計最晚後年,全產業鏈都將出現產能過剩。

“電池產能急速膨脹。”早在今年3月,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就預警,2025年中國電池產能將會過剩。

他是基於產業投資資訊發出上述預測的。

按照他的預測,中國電池產能2023 年可能達到1500GWh ,2025年可能達到 3000 GWh,按照40%的實際出貨量計算,2025年預計達到1200GWh,其中百分之七八十會用於國內市場,百分之二三十出口海外。

“2023年中國本土市場的新能源汽車增速很可能會下降,加上動力電池企業新建產能釋放,隨之電池供應一定會過剩。”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副秘書長王子冬,再次警告電池產能過剩問題。

管理部門同樣發出了產能過剩預警。

11月18日,工信部和國家市監總局聯合釋出通知稱,國內鋰電產業鏈供應鏈部分環節,產能盲目擴張。

接二連三的預警背後,是一批批企業的官宣產能資料大到不能不警惕的程度。

僅最近半個多月,各大動力電池落地專案多如牛毛。

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內動力電池領域至少公佈了75個投資計劃,總投資額超過萬億元,其中近半專案投資規模均超過了100億元。

根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的最新統計資料,今年1月至10月,中國動力電池累計產量425。9GWH。而最近半個月,規劃新增產能就達到202GWH。

以2025年為時間節點,蜂巢能源產能規劃為600GWH,中創新航產能規劃為500GWH,國軒高科產能規劃為300GWH,寧德時代產能規劃為839GWH,比亞迪產能規劃超600GWH,億緯鋰能產能也將超200GWH。

以上6家企業產能規劃,2025年就將達到3000GWH,是2021年的13。06 倍。需要注意的是,這僅僅是2021年的規劃。

今年,各企業的規劃和落地專案,遠遠超過上述資料。

根據國內專業新能源資料研究機構資料NE新時代的資料顯示,寧德時代到2025年產能將超過800GWh,弗迪電池到2025年至少達到607GWh,國軒高科2025年將超過300GWh,中創新航2025年將超過500GWh,蜂巢能源將達到600GWh。

這5家動力電池龍頭企業2025年的總產能將超過2800GWh。而且,今年的產能專案落地和規劃,已經呈現出加速的態勢。

以比亞迪為例,2022年至今,已新投產至少12個工廠,年內新增規劃產能約為150GWh,全年規劃產能312GWh。而比亞迪2023年預計13個新老專案建成投產,預計新增規劃產能235GWh,預計到2024年規劃產能將超過500GWh。

加上已有產能,2025年,比亞迪的產能可能並不能用600GWh來統計。“按照目前這個勢頭,估計離1000GWh不遠。”

這還只是比亞迪一家企業的產能擴張。

據王子冬披露的資料顯示,截至今年10月,包括海外規劃在內的全國動力及儲能電池產能規劃已超過6480GWh,超過80家電池和多家車企官宣專案已有248個,這還沒有計算SKI、LG、三星、松下等外資電池企業的產能。

外資以LG化學為例,目前其動力電池總產能130GWh,2023年的產能將擴至250GWh。

僅按國內6家電池企業3000GWH計算,這意味著什麼?

一般而言,一輛電動汽車需要50Kwh電池包,按照這個電池用量計算,1Gwh大約可裝配2萬輛電動汽車。而3000GWh意味著,能夠裝配6000萬輛汽車上市。

一年產出6000萬輛車,如何賣出去?

比對此前中國所有車輛年銷售量,2017年年銷量最高,為2888萬輛,此後連年下降,2019年到2021年均未超出2017年峰值資料。

假如這些車輛全部換成電動汽車,也就是2888萬輛全部配備電池,也只能消化掉1444Gwh。

因此,才有眾多行業人士發出產能過剩警示。

比如,此前有研究機構的預測為:主要鋰電池材料,到2025年產能規劃全部過剩。負極材料到2025年規劃總產能超出當年預計需求的4倍,磷酸鐵鋰超出3倍,電解液、銅箔等均將超出至少1倍,隔膜超出約0。5倍。

#FormatImgID_3#

出貨

按照上述的資料看,產能過剩已無懸念。

但因為市場競爭激烈,在風口上的新能源車企,不願意放棄轉型的風口,各家大幹快上,不容錯失機遇期。

“好在還有一個問題,大家均未關注,那就是實際出貨量。”國內一家電池企業技術人員告訴《超源力》。

上述人士指出,最近幾年,因為受到新能源汽車增加的影響,各家電池企業和行業外的企業紛紛入場,官宣產能太多,但是年出貨量並不像他們口頭上承諾的那樣巨量。

從2019年到2021年,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分別為113。4GWh、137GWh和296。8GWh。今年前三季度,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約為325。6GWh,全年裝機量預計在450GWH到490GWh之間徘徊。

“其實,如果把這些電池企業當初的規劃產能再拉出來,就會發現,即使今年的出貨量,也遠遠低於他們去年甚至前年的規劃量。”上述人士指出,嘴上說的,不一定是落地的。這裡面有一個可利用產能概念。比如,規劃產能100GWh,實際出貨僅僅30到40GWh,這種情況很常見。

據其介紹,行業內的可利用產能是指,在各種因素影響下,規劃產能真正的落地率,這也是一個企業的真實產能執行力標誌。

再以比亞迪為例。據公開資料顯示,2021年,比亞迪動力電池規劃產能140GWh,實際產出(含儲能)裝機量37。9GWh,即產能實際利用率大約為30%。再比如,2022年,比亞迪動力電池規劃產能312GWh,前9個月產能約58GWh,實際全年產出(含儲能)預計不會超過100GWh,產能實際利用率約為30%。

上述業內人士指出,這樣看,官宣計劃產能和實際可利用產能,之間存在很大的差距,頭部企業差距相對較小,尾部企業差距巨大,“在一篇產能過程的預警聲中,我們要清楚每家企業的可利用產能。”

按照30%產能利用率計算,2025年的2800GWh,保守估計,實際產能約為840GWh。按照裝機量計算,也就是1680萬輛車上市。

事實上,總產能利用率早在最近年已經顯現。

資料顯示,2020 年國內動力電池總產能利用率僅為15。66%。龍頭企業寧德時代的利用率較高,公司財報資料顯示,2019年公司產能利用率89。17%,2020年上半年產能利用率為52。50%。

“這已經是行業第一的產能利用率,其他家肯定比這還少。”上述人士解釋說。

另外,他認為,由於鋰礦等

上游原材料

的爭奪,搶到手裡的礦,才是轉化產能的前提條件。

“不是所有的產能都能轉化,限制調製太多,沒有必要擔心產能過剩,反而應該讓市場充分競爭後,淘汰掉產能利用率低、沒有技術優勢的參與者,大洗牌還沒有真正開始呢。”他說。

獲取儲能|換電|電動汽車深度資訊

敬請關注“超源力”